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及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其中,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包括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胎体筒传送机构和胎体筒夹持机构,胎体筒传送机构固定端连接在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上,胎体筒传送机构活动端与胎体筒传送机构连接,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包括成型鼓驱动主轴和胎体鼓驱动主轴,成型鼓驱动主轴和胎体鼓驱动主轴非同轴线布置。非同轴线布置。非同轴线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及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及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属于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如图9所示,在布局上基本是分成两个主机:一个为胎体筒生产主机(俗称一段主机)、一个为成型生产主机(俗称二段主机)及供料系统,在两个主机线前面还布置有胎体筒传送机构。胎体筒传送机构是将人工从一段主机上生产好的胎体筒手动放置在胎体筒传送机构上;胎体筒传送机构将放置的胎体筒传送至二段主机的成型鼓附近,人工或机构将胎体筒放置在二段主机上的成型鼓上进行成型工序作业。人工的参与对成型机的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制约。胎体筒在经过人工放置在胎体筒传送机构上进行传送,其定位精度以及人工装载在二段主机线上的成型鼓上对轮胎的品质存在影响;且增加操作工的劳动强度(人工装载胎体筒则需要增加一名操作工)。传统的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在布局上基本是一段主机线与二段主机线并排布局,在两个主机线之间至少留有不少与1.5m的通道;从而增加了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而在两主机线前部还要放置胎体筒传送机构,从而增加了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及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占用空间大、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包括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胎体筒传送机构和胎体筒夹持机构;胎体筒传送机构固定端连接在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上,胎体筒传送机构活动端与胎体筒传送机构连接;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包括成型鼓驱动主轴和胎体鼓驱动主轴,成型鼓驱动主轴和胎体鼓驱动主轴非同轴线布置。
[0005]进一步地,前述还包括箱体、第一同步带轮、第一同步带、第一电机、第二同步带轮、第三同步带轮、第二电机、第二同步带、第四同步带轮;成型鼓驱动主轴和胎体鼓驱动主轴非同轴线布置在箱体内,胎体筒传送机构固定端连接在箱体外侧;胎体鼓驱动主轴上同轴安装有第一同步带轮,第一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 连接第一同步带轮;第四同步带轮与成型鼓驱动主轴同轴设置,第二电机输出端连接第三同步带轮,
第三同步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连接第四同步带轮。
[0006]进一步地,前述还包括第一电机安装座和第二电机安装座;第一电机安装座布置在箱体内部底面,第一电机安装座上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安装座布置在箱体内部底面,第二电机安装座上连接有第二电机。
[0007]进一步地,前述胎体筒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夹持架、固定板、第一连接板、第一移动板、第一导轨、第二连接板、第二移动板和第二导轨;固定块连接在固定板中间位置,固定板顶部两端沿长度方向分别安装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的滑块上安装第一移动板,第一移动板顶端安装第一连接板,第一移动板底端连接夹持架;第二导轨的滑块上安装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顶端安装第二连接板,第二移动板底端连接夹持架。
[0008]进一步地,前述胎体筒夹持机构还包括气缸安装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气缸安装板安装在固定块侧边,气缸安装板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接板 连接,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连接板连接。
[0009]一种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包括前述任一项的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
[0010]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将传统的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一段上胎体鼓上成型的胎体筒通过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实现自动卸下胎体筒、自动传送至二段上的成型鼓上自动装载胎体筒进行成型工序,减少操作人员或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员的参与降低人为因素给轮胎品质的不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2、取消传统的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一段主机与二段主机之间的通道,缩短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左右方向的尺寸;3、取消传统的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一段主机与二段主机前部的胎体筒传送机构,缩短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前后方向的尺寸,同时减少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的整机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结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胎体筒夹持机构结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胎体筒夹持机构结构右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胎体筒夹持机构结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胎体筒装卸装置胎体鼓侧工作原理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胎体筒装卸装置成型鼓侧工作原理示意图;图9是原子午线乘用胎二次法成型机布局示意图。
[0012]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
‑
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2
‑
胎体筒传送机构;3
‑
胎体筒夹持机构;101
‑
箱体;102
‑
成型鼓驱动主轴;103
‑
胎体鼓驱动主轴;104
‑
第一同步带轮;105
‑
第一同步带;106
‑
第一电机;107
‑
第一电机安装座;108
‑
第二同步带轮;109
‑
第三同步带轮;110
‑
第二电机安装座;111
‑
第二电机;112
‑
第二同步带;113
‑
第四同步带轮;301
‑
固定块;302
‑
夹持架;303
‑
气缸安装板;304
‑
固定板;305
‑
第一气缸;306
‑
第一连接板;307
‑
第一移动板;308
‑
第一导轨;309
‑
第二气缸;310
‑
第二连接板;311
‑
第二移动板;312
‑
第二导轨;4
‑
成型鼓;5
‑
成型鼓中心线;6
‑
胎体鼓;7
‑
胎体鼓中心线;8
‑
胎体筒;9
‑
胎体筒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胎体筒传送机构2、胎体筒夹持机构3。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的成型鼓驱动主轴与胎体鼓驱动主轴采用非同轴线布置。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上方安装胎体筒传送机构2,胎体筒夹持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胎体筒传送机构(2)和胎体筒夹持机构(3);所述胎体筒传送机构(2)固定端连接在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上,所述胎体筒传送机构(2)活动端与胎体筒传送机构(3)连接;所述成型鼓与胎体鼓驱动机构(1)包括成型鼓驱动主轴(102)和胎体鼓驱动主轴(103),所述成型鼓驱动主轴(102)和胎体鼓驱动主轴(103)非同轴线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101)、第一同步带轮(104)、第一同步带(105)、第一电机(106)、第二同步带轮(108)、第三同步带轮(109)、第二电机(111)、第二同步带(112)、第四同步带轮(113);所述成型鼓驱动主轴(102)和胎体鼓驱动主轴(103)非同轴线布置在箱体(101)内,所述胎体筒传送机构(2)固定端连接在箱体(101)外侧;所述胎体鼓驱动主轴(103)上同轴安装有第一同步带轮(104),所述第一电机(106)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同步带轮(108),所述第二同步带轮(108)通过第一同步带(105) 连接第一同步带轮(104);所述第四同步带轮(113)与成型鼓驱动主轴(10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电机(111)输出端连接第三同步带轮(109),所述第三同步带轮(109)通过第二同步带(112)连接第四同步带轮(1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胎胚胎体筒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机安装座(107)和第二电机安装座(110);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107)布置在箱体(101)内部底面,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