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属于内河护坡工程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内河航道通航水深的加深,我国大部分河流都已具备通航条件,比如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船舶运输更趋于大型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而船舶航行时激起的船行波对河流两岸护坡造成的侵蚀、冲刷也越来越大,造成大量的护坡破坏、水土流失,更是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生态。
[0003]传统的航道护坡通常采用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或是在护岸表面加设异性块(工字块、扭王块)等硬质结构,虽然护岸破坏程度得到了缓解,但这却不符合生态环保理念,将河道与陆侧分割开来,消波结构河道侧与路侧不能进行水体交换,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0004]有学者提出了现浇混凝土直立式挡浪墙结构,顶高程位于或低于设计高水位,船行波影响得到降低,在结构陆侧可种植水生植物提升护坡生态效益,但现有挡浪墙结构大都存在较大缺陷,例如:直立挡浪墙直接承受船行波冲击,受力较大,完全靠立柱与底板的连接强度以及立柱强度抵御船行波影响,要达到抵御船行波、保护后方生态护岸的目的则需要采用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用量大,投资高,不经济;消波结构较为简单,没有充分利用水力学消波原理,仅依靠立柱反射船行波消能;结构位于水下,浇筑施工时需要创造干地施工条件,施工工期受水流、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因此,生态航道护岸消波结构工程领域迫切需要一种预制装配式、施工方便、减小材料用量、价格合适、具有消波结构、预制构件能连接成整体的新型消波结构。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及其装配方法,能够在消减船行波能量的同时实现河道侧与陆侧水体循环。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格栅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立柱、中梁、顶梁和底板,所述立柱的一端埋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杯型基础中,另一端预留有第一榫槽,所述中梁两端置于所述立柱的牛腿上,并与所述底板形成透水洞,所述顶梁两端的第一榫头伸入所述第一榫槽中,与所述立柱连接,相邻底板通过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相互连接;所述格栅机构包括平行设置于所述中梁和顶梁之间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条至少设置一排,所述格栅条的一端伸入所述中梁上预留的凹槽中,另一端通过拆卸组件与所述顶梁连接。
[0008]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拆卸组件包括定位板、与所述定位板相匹配的槽型压块和螺栓,所述顶梁底部等间距布设有与所述螺栓相匹配的螺栓套筒,所述定位板开设有与所述格栅条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格栅条伸入所述定位孔中,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
槽型压块和定位板与所述螺栓套筒拧紧。
[0009]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条前后交错设置两排。
[0010]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条的排距为1~2倍格栅条的厚度或直径,每排格栅条上各格栅条的间距为0.1~0.4倍格栅条的厚度或直径。
[0011]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矩形或半圆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格栅条的截面尺寸为100~200mm。
[0012]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尺寸较所述格栅条的截面尺寸大3~6mm。
[0013]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中梁顶面的高程低于或等于航道设计低水位。
[0014]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中梁端部均设有预留钢筋。
[00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
[0016]对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所在护岸进行整平,并做相应的地基处理;
[0017]将相邻底板的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一一对应、紧密拼接;
[0018]将立柱埋置于底板上的杯型基础内,通过经纬仪矫正立柱的轴线位置,通过绳索进行固定,并在立柱与杯型基础的空隙内浇筑混凝土;
[0019]将中梁两端搭接在牛腿上,并在中梁和立柱的连接处浇筑混凝土;
[0020]依次将格栅条的一端拼接入凹槽内,并调整格栅条的位置,使格栅条竖直,将格栅条的另一端穿过定位板上的定位孔进行定位;
[0021]将顶梁两端的第一榫头拼接入第一榫槽内,将定位板置于顶梁底部,将槽型压块置于定位板底部,将螺栓依次穿过槽型压块和定位板与螺栓套筒拧紧;
[0022]在各部件的拼接处浇筑高强自密实灌浆料,保证装配连接可靠。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格栅条实现对船行波能量的消减,格栅条强度高,采用圆形或半圆形格栅条还能够增大阻水面积,增大对船行波的反射和耗能;采用前后交错的双排格栅条,使得船行波通过前方格栅条的间隙进入后方格栅条与前方格栅条的空间内进行消能,格栅条迎波面同时也对船行波进行一定的反射,减少船行波进入后方的能量,船行波通过格栅条间的间隙反复消能,水流绕过格栅条后会反射、形成尾流,促进对流、扩散,且伴有水气交换,促进水流扰动消能,降低船行波机械能,从而减少或抵消对后方水生植物形成的冲击破坏。
[0025]另一方面,河道内与结构陆侧的水体能通过透水洞实现循环,在水体循环过程中促进鱼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所需营养物质的循环,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中格栅条的装配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中立柱和底板的装配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的正视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中定位板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中拆卸组件的示意图。
[0032]图中:1
‑
立柱、2
‑
中梁、3
‑
顶梁、4
‑
底板、5
‑
格栅条、6
‑
杯型基础、7
‑
牛腿、8
‑
第一榫头、9
‑
第二榫头、10
‑
第一榫槽、11
‑
第二榫槽、12
‑
凹槽、13
‑
定位板、14
‑
槽型压块、15
‑
螺栓、16
‑
螺栓套筒、17
‑
定位孔、18
‑
预留钢筋、19
‑
透水洞。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和格栅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立柱(1)、中梁(2)、顶梁(3)和底板(4),所述立柱(1)的一端埋置于所述底板(4)上的杯型基础(6)中,另一端预留有第一榫槽(10),所述中梁(2)两端置于所述立柱(1)的牛腿(7)上,并与所述底板(4)形成透水洞(19),所述顶梁(3)两端的第一榫头(8)伸入所述第一榫槽(10)中,与所述立柱(1)连接,相邻底板(4)通过第二榫头(9)和第二榫槽(11)相互连接;所述格栅机构包括平行设置于所述中梁(2)和顶梁(3)之间的格栅条(5),所述格栅条(5)至少设置一排,所述格栅条(5)的一端伸入所述中梁(2)上预留的凹槽(12)中,另一端通过拆卸组件与所述顶梁(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卸组件包括定位板(13)、与所述定位板(13)相匹配的槽型压块(14)和螺栓(15),所述顶梁(3)底部等间距布设有与所述螺栓(15)相匹配的螺栓套筒(16),所述定位板(13)开设有与所述格栅条(5)相匹配的定位孔(17),所述格栅条(5)伸入所述定位孔(17)中,所述螺栓(15)依次穿过所述槽型压块(14)和定位板(13)与所述螺栓套筒(16)拧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条(5)前后交错设置两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航道护岸消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条(5)的排距为1~2倍格栅条(5)的厚度或直径,每排格栅条(5)上各格栅条(5)的间距为0.1~0.4倍格栅条(5)的厚度或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利军,赵仁银,廖迎娣,林玉叶,陈达,石泓逸,刘更生,孙辉,孙巍,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