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孔自动换孔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1626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盲孔自动换孔的方法,应用于布线软件中。盲孔自动换孔的方法包含:设定起始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设定终止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另一;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换层所需使用的最少盲孔数目;基于最少盲孔数目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以得到形成盲孔的位置;以及形成多条信号线以利用多条信号线串接起始点、盲孔和终止点,其中每一信号线位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上。于此,通过计算所需的最少盲孔数目与最小的换层空间来得到盲孔的位置,以达到自动换孔的目的,避免人为操作而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多任务趋势,印刷电路板在体积缩小的同时,却需增加更多 的线路,因此印刷电路板由最初的单层布线层,逐渐增加成为两层布线层、四层布线层与八 层布线层等。通过在印刷电路板上制作盲孔来连接不同布线层中的线路,来达成多任务的 效果。布线工程师利用布线软件在印刷电路板上制作盲孔来连接不同布线层中的线路, 但由于盲孔在布线的过程中,每次换层需要做多次的通孔(via),例如以八层盲版布线的 过程中,当执行增加盲孔换层,以由第一布线层换层到第三布线层为例。先要选择布线软件 中的走线命令,然后点选信号12(signa112)来执行第一层到第二层的换层。然后,先在第 二布线层上拉出一小段线,再点选信号23 (signal 23)来执行第二层到第三层的换层。而,要完成第一层到第八层的换层,则需重复上述的操作五次,使布线工程师做了 很多重复的工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以避免布线工 程师做重复的工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一布线软件 中。包含有设定起始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设定终止点于多层布 线层中之另一;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换层所需使用的最少盲孔数目;基于最少 盲孔数目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以得到形成盲孔的位置;以 及形成多条信号线以利用多条信号线串接起始点、盲孔和终止点,其中每一信号线位于多 层布线层中之一上。还包含有设定形成于每一布线层的盲孔的尺寸、每一布线 层的信号线的线宽或每一布线层的盲孔外围所环绕的金属垫的尺寸中至少其中之一。其中,计算最少盲孔数目的步骤可包括根据于多层布线层上具有的走线的位置 计算最少盲孔数目。其中,计算最小换层空间的步骤可包括根据最少盲孔数目和于多层布线层上具 有的走线的位置计算最小换层空间。其中,当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不足以设置至少一盲孔, 则重新设定起始点与终止点在多层布线层中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计算由起始点至终止点所需的最 少盲孔数目与最小的换层空间来得到在印刷电路板上所需的每一盲孔的位置,以达到自动 换孔的目的,达到节省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避免人为失误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更详细的描述。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可应用于布线软件中。盲孔自动换孔 的方法包含首先,设定起始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步骤21)。接着,设定终止点于多层 布线层中之另一(步骤22)。然后,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换层所需使用的最少盲 孔数目(步骤23)。接着,基于最少盲孔数目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 层空间,以得到形成盲孔的位置(步骤24)。以及,形成多条信号线以利用多条信号线串接 起始点、盲孔和终止点,其中每一信号线位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上(步骤25)。印刷电路板可以是硬板或可挠式软板,其中硬板的材质为玻璃纤维或电木等其它 材质;可挠式软板的材质为聚酰亚胺(PI)或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其它材质。由于目前的电子装置趋向轻薄短小且具有多功能,因此电子装置中的印刷电路板 亦随之缩小体积。但是在电子装置具有多任务的同时,亦即表示连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元 件越来越多,印刷电路板上也越发需要更多更复杂的线路来连接元件,以传递信号达成多 任务的效果。印刷电路板在体积缩小的同时,却需增加更多的线路,因此印刷电路板由最初的 单层布线层,逐渐增加成为两层布线层、四层布线层与八层布线层等。通过在印刷电路板上 制作盲孔来连接不同布线层中的线路,来达成多任务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的中,首先进行步骤21,步骤21设定起始点于 多层布线层中之一,亦即于多层布线层中选择其中一层,并在所选择的布线层上寻找空间, 来设定所欲走线的起始点。接着,步骤22设定终止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另一。亦即于多层布线层中选择其中 一层,可与起始点位于相同布线层上,也可与起始点位于不同布线层上。然后,在所选择的 布线层上寻找空间,来设定所欲走线的终止点。接着,进行步骤23以计算由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换层所需使用的最少盲孔数 目。其中,计算最少盲孔数目的步骤可包括根据于多层布线层上具有的走线的位置计算最 少盲孔数目。如果起始点与终止点位于相同布线层,例如起始点位于第一层(Layerl)布线 层,而终止点在第一层(Layerl)布线层。起始点与终止点之间的走线可在第一层布线层通 过埠断的转折来连接,但如果第一层布线层上被其它线路所阻挡而无法走线时,可通过穿 透布线层的盲孔先行至其它层布线层,再通过一穿透布线层的盲孔回到可走线连接终止点 的第一层布线层上,来连接终止点。因此起始点至终止点需要通过最少二个盲孔来连接。当起始点与终止点位于不同布线层,例如起始点位于第一层(Layerl),而终止点在第八层(Layer8)。如果在第一层至第八层之间没有可以直接贯穿第一层至第八层的通孔或穿透多 层(例如第一层至第三层、第六层至第八层)的盲孔,则如果要走线连接起始点与终止点, 需要先由第一层上的起始点通过穿透单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第二层,接着由第二层以 穿透单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第三层,中间第三层由盲孔来连接至第六层,然后第六层 以穿透单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第七层,最后第七层以穿透单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 第八层,然后连接至终止点。因此起始点至终止点需要通过最少五个盲孔来连接。如果在第一层至第八层之间有可以直接贯穿第一层至第八层的通孔,则起始点至终止点需要通过最少1个盲孔来连接。如果在第一层至第八层之间有可以穿透多层(例如第一层至第三层、第六层至 第八层)的盲孔,则如果要走线连接起始点与终止点,需要先由第一层上的起始点通过穿 透多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第三层,中间第三层由盲孔来连接至第六层,然后第六层以 穿透多层布线层的盲孔来连接至第八层,最后连接至终止点。因此起始点至终止点需要通 过最少3个盲孔来连接。因此,计算最少盲孔数目的需根据于多层布线层上具有的走线的位置来决定。而当计算最少盲孔数目后,则进行步骤24,亦即基于最少盲孔数目计算由起始点 串接至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以得到形成盲孔的位置。其中,计算最小换层空间的步骤可包括根据最少盲孔数目和于多层布线层上具 有的走线的位置计算最小换层空间。当起始点串接至终止点时,在最少盲孔数目的前提下,若是有不同的走线,亦即有 二条或二条以上的走线都具有相同的盲孔数目,且此盲孔数目是所有走线中最少的情形 下,分别计算具有最少盲孔数目的二条以上的走线,所需经过的换层空间。亦即计算具有最 少盲孔数目的二条以上的走线中具有最短路径的一条走线。当确定具有最少盲孔数目与最小换层空间的走线后,即可确定在印刷电路板上欲 形成的盲孔位置。当由起始点串接至该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不足以设置至少一盲孔,则 重新设定起始点与终止点在多层布线层中的位置。而当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盲孔自动换孔的方法,应用于一布线软件中,其特征在于,包含:设定一起始点于多层布线层中之一;设定一终止点于该多层布线层中之另一;计算由该起始点串接至该终止点时,换层所需使用的最少盲孔数目;基于该最少盲孔数目计算由该起始点串接至该终止点时,所需的最小换层空间,以得到形成至少一盲孔的位置;以及形成多条信号线以利用该多条信号线串接该起始点、该至少一盲孔和该终止点,其中每一该信号线位于该多层布线层中之一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妍杨淑敏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