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设于本体的一排第一端子以及第一接地件,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件延伸出接触同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纵长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接地件之连接部进行传输路径的多样化设置,使得每一接地端子能够拥有至少两条传输方向相互垂直的传输路径,进而改善了信号串扰,提高了高频传输的性能。高频传输的性能。高频传输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PCI
‑
SIG协会已经公布PCIe4.0规范信号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6GT/s,传输带宽已经达到了64Gbps,而PCI
‑
SIG协会公布的目前正在开发的PCIe5.0规范信号传输速率则将进一步翻倍达到了32GT/s,而其传输带宽已经甚至将达到128Gbps,在如此快速发展的高频连接器领域,该现有技术中的接地片已经无法满足其高频性能。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更好的高频性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设于本体的一排第一端子以及第一接地件,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件延伸出接触同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纵长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出。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可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设于本体的一排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平板状且包括接触部、焊接部及位于所述接触部与焊接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两个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两侧的两个第一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部包括水平宽部、L型宽部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变窄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包括水平窄部、L型窄部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变窄部,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中间部朝彼此相对的方向偏移。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接地件之连接部进行传输路径的多样化设置,使得每一接地端子能够拥有至少两条传输方向相互垂直的传输路径,进而改善了信号串扰,提高了高频传输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9]图2为图1中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0]图3为图1中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1]图4为端子模组及接地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5为第一接地件与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0013]图6为第二接地件与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0014]图7为第一、第二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0015]图8为图7第一、第二端子的俯视图。
[0016]图9为图2沿A
‑
A线的剖视图。
[0017]图10为图2沿B
‑
B线的剖视图。
[0018]图11为图2沿C
‑
C线的剖视图。
[0019]图12为图2沿D
‑
D线的剖视图。
[002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见图1
‑
4,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纵长的本体1,设于本体1的若干端子2以及接地件3。本体1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基部10,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舌板12,舌板12设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21、下表面122以及设置于上、下表面121、122的端子槽(图中未标示)。端子2具有收容于端子槽内并暴露在舌板12上的接触部21、延伸出本体1外的焊接部22,以及位于接触部21与焊接部22之间中间部23(见图10、11),本专利技术的端子由金属板制成,为平板状结构,尤其是接触部21及中间部23的水平部分位于舌板表面。
[0022]参见图1和图4,端子2包括其接触部21位于舌板12上表面的一排第一端子24,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排成一排,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端子24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24S以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24G,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信号端子构成一个差分端子对,第一接地端子24G位于每一对第一信号端子24S的两侧,以对一对第一信号端子24S进行杂讯屏蔽,第一端子24还包括一些具有其它功能的功能端子24F,其形状与第一信号端子大致相同。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与第一端子24通过塑胶注塑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第一端子模组2400的第一绝缘条41,第一绝缘条41位于基部10内,第一端子24之接触部21向前延伸出第一绝缘条41,接脚22向后延伸出第一绝缘条41,连接于接触部21与焊接部22之间的中间部23的一部分则埋设在第一绝缘条41内。
[0023]参见图7
‑
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的接触部21因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相刮擦接触,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及前后长度,一般情况下为规范所规定,具有特点值,当然某些情况下也是可以变更的,所以本案宽、窄部相对于接触部而言。第一接地端子24G之中间部23包括向前水平延伸而形成的水平宽部241以及位于水平宽部241后方的L型宽部242,两个宽部之间设有瞬间变窄的变窄部243,L型宽部为先水平延伸在弯折而形成L型,焊接部22则自L型宽部242的末端向前弯折而水平延伸形成的。接触部21的前端向前延伸有前端窄部210,前端窄部210由接触部21自其两侧逐渐向中心缩窄形成,进而舌板12于前端窄部210的两侧形成有位于接触部21前方的让位槽121(参图1所示)。L型宽部242的后端则裸露于本体10之外。
[0024]请继续参见图7
‑
8所示,第一信号端子24S的中间部23包括水平窄部245及L型窄部246,两者之间具有瞬间变窄的变窄部2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型窄部246因旁侧的第一接地端子的L型宽部242比水平宽部241的宽度小,所述L型窄部的宽度可跟接触部相等,或者稍微变窄,在此统称为窄部。从图面可以看出,每一对第一信号端子24S的中间部23朝彼此相对的方向偏移,预留给相邻的第一接地端子24G的中间部23,以供第一接地端子的宽部放置。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21与相邻的接地端子的水平宽部241至少部分重叠,且一对第一信号端子24S关于两第一信号端子24S之间的中心线呈轴对称设置,水平宽部241沿纵长方向的宽度H1大于一对相邻的水平窄部243的宽度H2。
[0025]参图12所示,第一绝缘条41注塑在所述中间部23的位于变窄部243、247附近的一段,变窄部243、247位于第一绝缘条41内,可加强第一端子与第一绝缘条41的固定力。水平宽部241的后端、变窄部243及L型宽部的水平前端则均位于第一绝缘条41内。变窄部243呈三段式,自前向后相对变宽。第一接地端子、第一信号端子的中间部23对称加宽,具有一条中轴线。
[0026]参见图4、图5以及图10,接地件3包括用于电性连接第一接地端子24G的第一接地件31,第一接地件31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前长条311、后长条312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前、后长条311、312之间以连接前、后长条311、312的多个连接条313。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件31上至少设有连接同一第一接地端子24G的第一连接部313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设于本体的一排第一端子以及第一接地件,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件延伸出接触同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纵长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件包括前后放置的前长条与后长条,以及在前后方向将前、后长条连接于一起的多个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件进一步设有接触同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第四连接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第三、第四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对齐,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第三连接部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第一排端子位于舌板的一侧且所述端子为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基部内,所述第三、第四连接部位于舌板内。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舌板内且临近所述基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世伟,吴祖阳,张景翔,
申请(专利权)人: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