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杂芳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杂芳基衍生物及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作为预防或治疗癌症的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癌症的发生与很多环境因素有关,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和致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细胞凋亡和DNA修复相关的基因等的变化。近来,癌症的分子机制渐被了解,并因此,这使得靶向抗癌疗法(其为一种新疗法)成为可能。靶向治疗剂通常被制备为通过靶向癌细胞特有的分子来显示效果。分子靶点是与癌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血管生成、细胞基质、细胞周期调节剂、细胞凋亡等相关的基因。目前疗法中使用的重要靶向治疗剂包括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等。已发现蛋白酪氨酸激酶在很多恶性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已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其为ErbB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很多上皮细胞肿瘤中被异常激活,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乳腺癌、神经胶质瘤、头颈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直肠腺癌、头颈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并且上述的EGFR
‑
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对周围组织的侵袭、远处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增加细胞存活。
[0003]具体地,EGFR是ErbB家族(EGFR[称为ErbB1或HER1]、HER2[称为ErbB2或neu]、ErbB3、和ErbB4[称为HER4])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之一,EGFR是一种具有胞外配体结合结构域和包括酪氨酸激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化学式1其中,在化学式1中,E1为N或CH;R1为氢、C1‑5烷氧基或经卤素取代的烷氧基;X1为C、N、O或S;当X1为C时,R2和R3与所键合的C一起形成包含至少一个N的3至12个原子的杂芳基,其中该3至12个原子的杂芳基经C1‑5直链或支链烷基或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当X1为N时,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5直链或支链烷基,或R2和R3与它们所键合的N一起形成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其中该杂环烷基包含至少一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其中该C1‑5直链或支链烷基经C1‑5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且其中该包含至少一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经至少一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A取代或未取代:C1‑5直链或支链烷基、C3‑6环烷基、C1‑5烷基氨基、烯丙基、氧代(=O)、C1‑3烷基羰基、和包含N和O的至少一个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在所述取代基A中,该C1‑5直链或支链烷基经C3‑6环烷基、C1‑5烷基氨基或包含至少一个N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且在所述取代基A中,该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经选自以下的取代基B取代或未取代:C1‑5直链或支链烷基、C3‑6环烷基、C1‑5烷基羰基、包含N和O的至少一个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和氧代;在所述取代基B中,该包含N和O的至少一个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经C1‑5直链或支链烷基或C3‑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当X1为S或O时,R2不存在,且R3为经C1‑5烷基氨基取代的C1‑5烷基;和,R4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或卤代烷基,或R4和R5与苯一起形成包含至少一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7至12个原子的杂芳基,其中该7至12个原子的杂芳基经C1‑5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E1为CH;R1为氢或甲氧基;X1为C、N、S或O;
当X1为C时,R2和R3与所键合的C一起形成吡唑,其中该吡唑经甲基或N
‑
甲基哌啶取代或未取代;当X1为N时,R2为甲基,且R3为二甲基氨基乙基或甲基氨基乙基,或R2和R3与它们所键合的N一起形成吗啉代、哌嗪、哌啶、吡咯烷、二氮杂环庚烷、硫代吗啉代、或氧杂氮杂双环庚烷,其中该吗啉代、哌嗪、哌啶、吡咯烷、二氮杂环庚烷、硫代吗啉代、或氧杂氮杂双环庚烷经选自以下的取代基C取代或未取代: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环丙基、环丙基甲基、烯丙基、氧杂环丁烷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甲基、氮杂环丁烷基甲基、氧代、甲基羰基、哌啶基、哌嗪基、吗啉代、氮杂环丁烷基、二氮杂环庚烷基和吡咯烷基;在所述取代基C中,哌嗪基、哌啶基、吗啉代或二氮杂环庚烷基各自独立地经一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D取代或未取代:甲基、异丙基、哌嗪基、环丙基和氧代;和在所述取代基D中,哌嗪基经甲基或环丙基取代或未取代;当X1为S或O时,R2不存在,R3为二甲基氨基乙基;和R4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氢、氟、氯或三氟甲基,或与苯一起形成吲唑,其中该吲唑经甲基取代或未取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该为
且该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E1为N;R1为氢、甲氧基、二氟甲氧基、或三氟乙氧基;X1为N;R2为甲基,且R3为二甲基氨基乙基或甲基氨基乙基,或R2和R3与它们所键合的N一起形成吗啉代、哌嗪、或哌啶,其中该吗啉代、哌嗪、或哌啶经至少一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E取代或未取代:甲基、哌嗪基、吗啉代和氧杂氮杂双环庚烷基,和在所述取代基E中,哌嗪基经甲基或环丙基取代或未取代;和,R4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氢、氟、或三氟甲基。5.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化学式2]其中,在化学式2中,E2和E3各自独立地为N或CH,
但排除E2为N且E3为CH的情况;R6为氢或C1‑5烷氧基;当R7为C1‑5直链或支链烷基,则R8为经C1‑5烷基氨基取代的C1‑5直链或支链烷基,或R7和R8与它们所键合的N一起形成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其中该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经C1‑5直链或支链烷基或包含至少一个N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且该包含至少一个N的3至12个原子的杂环烷基经C3‑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和,R9和R
10
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或卤代烷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E2和E3各自独立地为N或CH,但排除E2为N且E3为CH的情况;R6为氢或甲氧基;如果R7为甲基,则R8为二甲基氨基乙基或甲基氨基乙基,或R7和R8与所键合的N一起形成吗啉代、哌嗪、或哌啶,其中该吗啉代、哌嗪或哌啶各自独立地经已被甲基或环丙基取代的哌嗪基取代或未取代;和,R9和R
10
为氢或氟。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该由化学式1或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为下面化合物1至129的任一个:(1)(R)
‑
N
‑
(2
‑
(4
‑
(4
‑
环丙基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2)(R)
‑
N
‑
(2
‑
(4
‑
环丙基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R)
‑
N
‑
(5
‑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丙烯酰胺;(4)(R)
‑
N
‑
(2
‑
(4
‑
乙基哌嗪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N
‑
(2
‑
((R)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
‑5‑
((6
‑
((R)
‑3‑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6)N
‑
(2
‑
((S)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
‑5‑
((6
‑
((R)
‑3‑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7)N
‑
(2
‑
((S)
‑
3,4
‑
二甲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8)N
‑
(2
‑
((R)
‑
3,4
‑
二甲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9)N
‑
(2
‑
((R)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10)N
‑
(2
‑
((S)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11)N
‑
(2
‑
((R)
‑
3,4
‑
二甲基哌嗪
‑1‑
基)
‑5‑
((6
‑
((R)
‑3‑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
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12)N
‑
(2
‑
((S)
‑
3,4
‑
二甲基哌嗪
‑1‑
基)
‑5‑
((6
‑
((R)
‑3‑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13)(R)
‑
N
‑
(2
‑
(4
‑
(4
‑
环丙基
‑1‑
基)
‑
[1,4'
‑
联哌啶]
‑
1'
‑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14)(R)
‑
N
‑
(4
‑
甲氧基
‑2‑
(4
‑
(4
‑
甲基哌嗪
‑1‑
基)
‑
[1,4'
‑
联哌啶]
‑
1'
‑
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15)(R)
‑
N
‑
(2
‑
(4
‑
(二甲基氨基)哌啶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16)(R)
‑
N
‑
(2
‑
(4
‑
(二乙基氨基)哌啶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17)(R)
‑
N
‑
(2
‑
((2
‑
(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18)(R)
‑
N
‑
(5
‑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吡咯烷
‑1‑
基)哌啶
‑1‑
基)苯基)丙烯酰胺;(19)(R)
‑
N
‑
(2
‑
(4
‑
(氮杂环丁烷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3
‑
氟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20)(R)
‑
N
‑
(2
‑
(4
‑
(二乙基氨基)哌啶
‑1‑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1)(R)
‑
N
‑
(2
‑
(4
‑
(氮杂环丁烷
‑1‑
基)哌啶
‑1‑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2)(R)
‑
N
‑
(4
‑
甲氧基
‑2‑
(4
‑
(吡咯烷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3)(R)
‑
N
‑
(4
‑
甲氧基
‑2‑
(4
‑
(氧杂环丁烷
‑3‑
基)哌嗪
‑1‑
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4)(R)
‑
N
‑
(2
‑
(4
‑
烯丙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5)(R)
‑
N
‑
(2
‑
(4
‑
(环丙基甲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6)(R)
‑
N
‑
(4
‑
甲氧基
‑2‑
(4
‑
甲基
‑
1,4
‑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7)(R)
‑
N
‑
(4
‑
甲氧基
‑2‑
吗啉代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8)N
‑
(2
‑
((1R,4R)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烷
‑5‑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29)(R)
‑
N
‑
(2
‑
(4
‑
环丙基
‑
1,4
‑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
‑4‑
甲氧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30)N
‑
(2
‑
((1S,4S)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烷
‑5‑
基)
‑4‑
甲氧基
‑5‑
((6
‑
((R)
‑3‑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
(31)(R)
‑
N
‑
(2
‑
(4
‑
甲基哌嗪
‑1‑
基)
‑5‑
((6
‑
(3
‑
(3
‑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32)(R)
‑
N
‑
(5
‑
((6
‑
(3
‑
(4
‑
氯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丙烯酰胺;(33)(R)
‑
N
‑
(5
‑
((6
‑
(3
‑
(4
‑
氯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2‑
(4
‑
乙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4)(R)
‑
N
‑
(5
‑
((6
‑
(3
‑
(4
‑
氯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2‑
(4
‑
(4
‑
环丙基
‑1‑
基)哌啶
‑1‑
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5)(R)
‑
N
‑
(5
‑
((6
‑
(3
‑
(4
‑
氯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2‑
(4
‑
(二甲基氨基)哌啶
‑1‑
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6)(R)
‑
N
‑
(2
‑
((2
‑
(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7)(R)
‑
N
‑
(5
‑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丙烯酰胺;(38)(R)
‑
N
‑
(2
‑
(4
‑
乙基哌嗪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39)(R)
‑
N
‑
(2
‑
(4
‑
(二甲基氨基)哌啶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0)(R)
‑
N
‑
(5
‑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甲基
‑
1,4
‑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苯基)丙烯酰胺;(41)(R)
‑
N
‑
(2
‑
(4
‑
烯丙基哌嗪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2)(R)
‑
N
‑
(2
‑
(4
‑
(环丙基甲基)哌嗪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3)N
‑
(2
‑
((R)
‑3‑
(二甲基氨基)吡咯烷
‑1‑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4)N
‑
(2
‑
((S)
‑
3,4
‑
二甲基哌嗪
‑1‑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5)N
‑
(2
‑
((1R,4R)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烷
‑5‑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6)(R)
‑
N
‑
(2
‑
(4
‑
乙酰基哌嗪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7)(R)
‑
N
‑
(2
‑
(4
‑
(二乙基氨基)哌啶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8)(R)
‑
N
‑
(2
‑
(4
‑
(氮杂环丁烷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49)(R)
‑
N
‑
(2
‑
(4
‑
(4
‑
环丙基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0)N
‑
(5
‑
((6
‑
(3
‑
(3
‑
氯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2‑
(4
‑
乙基哌嗪
‑1‑
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1)N
‑
(5
‑
((6
‑
(3
‑
(3
‑
氯
‑5‑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2‑
(4
‑
(4
‑
环丙基
‑1‑
基)哌啶
‑1‑
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2)N
‑
(2
‑
(4
‑
((S)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哌啶
‑1‑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3)N
‑
(2
‑
(4
‑
((R)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1‑
基)哌啶
‑1‑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4)N
‑
(2
‑
((1S,4S)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烷
‑5‑
基)
‑5‑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55)(R)
‑
N
‑
(5
‑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丙基哌嗪
‑1‑
基)苯基)丙烯酰胺;(56)N
‑
(5
‑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S)
‑2‑
甲基吗啉代)苯基)丙烯酰胺;(57)N
‑
(5
‑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R)
‑2‑
甲基吗啉代)苯基)丙烯酰胺;(58)N
‑
(5
‑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S)
‑2‑
甲基吗啉代)哌啶
‑1‑
基)苯基)丙烯酰胺;(59)N
‑
(5
‑
((6
‑
((R)
‑3‑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R)
‑2‑
甲基吗啉代)哌啶
‑1‑
基)苯基)丙烯酰胺;(60)(R)
‑
N
‑
(5
‑
((6
‑
(3
‑
(2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丙烯酰胺;(61)(R)
‑
N
‑
(2
‑
((2
‑
(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
‑5‑
((6
‑
(3
‑
(2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62)(R)
‑
N
‑
(2
‑
(4
‑
(4
‑
环丙基哌嗪
‑1‑
基)哌啶
‑1‑
基)
‑5‑
((6
‑
(3
‑
(2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63)(R)
‑
N
‑
(5
‑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吗啉代苯基)丙烯酰胺;(64)(R)
‑
N
‑
(5
‑
((6
‑
(3
‑
(4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吗啉代哌啶
‑1‑
基)苯基)丙烯酰胺;(65)(R)
‑
N
‑
(5
‑
((6
‑
(3
‑
(2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吗啉代苯基)丙烯酰胺;(66)(R)
‑
N
‑
(5
‑
((6
‑
(3
‑
(2
‑
氟
‑3‑
(三氟甲基)苯基)异噁唑烷
‑2‑
基)嘧啶
‑4‑
基)氨基)
‑4‑
甲氧基
‑2‑
(4
‑
吗啉代哌啶
‑1‑
基)苯基)丙烯酰胺;(67)N
‑
(2
‑
(4
‑
((S)
‑4‑
环丙基
‑3‑
甲基哌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尹镐,姜朱曦,高利炅,孙正范,高银和,金圣桓,金南斗,崔焕根,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B二S生物株式会社沃若诺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