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59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配置有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的自动二轮车中,能够提高安装齿圈的后轮车轴的紧固刚性,使齿圈和与该齿圈啮合的锥齿轮之间的啮合状态稳定的技术。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65)具备:齿轮箱(61),其安装在摆动臂(18)的前端(18a),支承后轮车轴(25);一端及另一端轴承(71、72),其支承该后轮车轴(25)的一端(25a)及另一端(25b);齿圈(68),其设置在后轮车轴(25),向后轮车轴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一端保持部(75),其将后轮车轴的一端(25a)经由一端轴承(71)保持在后轮车轴(25)的轴向上;紧固构件(73),其将另一端轴承(72)从齿轮箱(61)的外部紧固在后轮车轴的另一端(25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主动轴和后轮之间配置有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 的自动二轮车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在主动轴和后轮之间配置有传递发动机旋转驱动力的末端 传动齿轮传递机构的自动二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l:日本实公平2-393号公报(图5)在专利文献1的图5中,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中具备锥齿轮(^ 二才W《)3 (标号转用该公报的标号,以下相同);齿圈('J >夕'年气) 4,其与该锥齿轮3啮合;筒状套筒,其安装有该齿圈4,设置为能够随后 轮车轴24的旋转而转动;以及后轮6,其与该套筒连结为一体,其中,锥 齿轮3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6。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安装有齿圈4的套筒在后轮车轴24 的轴向上朝向后轮6插入后轮车轴24。套筒是容许在后轮车轴24的轴向 上有少量移动的构件。如果套筒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则伴随套筒的移动,与该套筒一体安 装的齿圈4会在轴方向上移动。于是,齿圈4和锥齿轮3之间的啮合状态 会变动,例如,有可能产生齿轮噪音等,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配置有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的自动 二轮车中,能够提高安装有齿圈的后轮车轴的紧固刚性,使齿圈和与该齿 圈啮合的锥齿轮之间的啮合状态稳定的技术。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其将摆动臂可摆动地安装于 在车体框架设置的枢轴上,后轮安装在该摆动臂的前端,在所述摆动臂中收容有向后轮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主动轴,在该主动轴和后轮之间 夹设有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所述自动二轮 车的特征在于,该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具备齿轮箱,其安装在摆动臂 的前端,支承向后轮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后轮车轴; 一端及另一端 轴承,其安装在该齿轮箱,支承后轮车轴的一端及另一端;齿圈,其设置 在后轮车轴,向后轮车轴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保持部,其设置在齿 轮箱,并经由一端轴承将后轮车轴的一端保持在后轮车轴的轴向上;紧固 构件,其经由另一端轴承,从齿轮箱的外部紧固后轮车轴的另一端,其中, 另一端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利用紧固构件将内圈紧固在后轮车轴上。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的特征在于,在齿轮箱设置有另一端保持部,另 一端保持部经由另一端轴承将后轮车轴的另一端保持在后轮车轴的轴向 上,外圈的侧面与该另一端保持部抵接。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后轮车轴的一端安装有制动盘,该 制动盘由后轮车轴的一端和后轮夹持安装。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该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具备 一端保持部, 其将安装有齿圈的后轮车轴的一端,经由一端轴承保持在后轮车轴的轴向 上;紧固构件,其经由另一端轴承从齿轮箱的外部紧固后轮车轴的另一端。因为由一端保持部保持后轮车轴的一端,由紧固构件将内圈紧固在后 轮车轴上,使后轮车轴不能在轴向移动,所以后轮车轴被保持为在齿轮箱 中不能沿轴向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后轮车轴上设置的齿圈在轴向移 动。如果抑制齿圈的轴向移动,则设置在主动轴侧与齿圈啮合的锥齿轮之 间,啮合状态稳定。如果啮合状态稳定,则驱动扭矩不易变动,能够实现 稳定的驱动力的传递。并且,能够减少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引起的齿轮噪音。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在齿轮箱设置有另一端保持部,另一端保持 部经由另一端轴承将后轮车轴的另一端保持在后轮车轴的轴向上,外圈的 侧面与该另一端保持部抵接。由于除一端轴承之外,另一端轴承的外圈的侧面由在齿轮箱上设置的 另一端保持部进行保持,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轮车轴在轴向上的紧固刚性。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制动盘以通过由后轮车轴和后轮夹持的方式 安装。在将后轮安装在车轴上时,可以固定制动盘,使后轮与该制动盘抵接 而锁紧。因为制动盘与后轮一起锁紧,所以不需要固定制动盘的专用紧固 构件。由于不需要专用紧固构件,因此能够减少组装工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二轮车的后部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的实施例图及对比例图。 图中10-自动二轮车,15-车体框架,16-发动机,17-枢轴,18-摆动 臂,18a-摆动臂的前端,24-后轮,25-后轮车轴,25a-后轮车轴的一端,25b-后轮车轴的另一端,44-主动轴,61-齿轮箱,62-制动盘,65-末端传动齿轮 传递机构,71-—端轴承,72-另一端轴承,72a-另一端轴承的内圈,72c-另一端轴承的外圈,68-齿圈,73-紧固构件,74-保持部,75-—端保持部, 76-另一端保持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此外,附图以标号 的方向进行观察。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自动二轮车10的主要结构 包括头管11;前叉12,其可操纵地安装在该头管11上;操纵手柄13 及前轮14,它们分别安装在该前叉1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车体框架15, 其安装在头管11上并向后方延伸设置;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6,其悬挂 在该车体框架15上;摆动臂18,其在该车体框架15的后端部,以枢轴 17为支点可摆动地安装在后方;后置缓冲器23,其经由连接器21安装在 该摆动臂18的中间部18m和车体框架15的后部15b之间;后轮24,其 安装在摆动臂18的前端部18a上,由发动机16进行驱动。在前轮14上安装有圆盘状的前制动盘26,在前叉12的下部安装有前 盘形制动器单元27,该前盘形制动器单元27可夹持前制动盘26地设置, 并对前轮14施加制动。图中31为上罩体,32为头灯,33为前挡板,34为主罩体,35为燃 料箱,36为乘客座席;37为座席罩体,38为后挡板。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二轮车的后部侧视图,自动二轮车10具备车 体框架15;发动机16,其悬挂在车体框架15上;枢轴17,其设置在车体 框架15的后部;摆动臂18,其自由摆动地设置在该枢轴17上;后轮24, 其经由后轮车轴25可旋转地轴支承在作为该摆动臂18的前端部18a的后 部;后置缓冲器23,其安装在摆动臂18和车体框架15之间。后轮驱动机构41具备万向接头43,其与来自发动机16的输出轴 42连结并传递驱动力;主动轴44,其与该自由接头的后端43b连结并传 动发动机16的驱动力;锥齿轮47,在该主动轴44的后端44b安装可变更 主动轴44的轴长的轴长可变机构46,锥齿轮47与该轴长可变机构46连 结而变换驱动力的方向,传递至后轮车轴25上。在本实施例中,轴长可变机构46利用了三脚架形等速万向节,但不 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球形花键滑动接头、十字槽形接头等,只要是具有滑 动功能的接头,并不限定其构造。参照图1及图2可知,自动二轮车10具备摆动臂18,其通过枢轴 17摆动自如地设置在车体框架15上;作为驱动车轮48的后轮24,其通 过主动轴44进行旋转,该主动轴44轴支承在该摆动臂18上,并传递发 动机16的驱动力,该自动二轮车10通过主动轴44和万向接头43,从发 动机16向后轮24传动驱动力。在摆动臂18的内部配置有主动轴44。设置在摆动臂18上的连接器21上设置有第1杆构件52,其设置为 从车体框架15通过第1摆动轴51向后方延伸并可摆动;第2杆构件54, 其设置为从摆动臂18的中间部18m通过第2摆动轴53向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二轮车,其将摆动臂可摆动地安装于在车体框架设置的枢轴上,后轮安装在该摆动臂的前端,在所述摆动臂中收容有向所述后轮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主动轴,在该主动轴和所述后轮之间夹设有传递所述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  所述自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 该末端传动齿轮传递机构具备: 齿轮箱,其安装在所述摆动臂的前端,支承向所述后轮传递所述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后轮车轴; 一端及另一端轴承,其安装在该齿轮箱,支承所述后轮车轴的一端及另一端;  齿圈,其设置在所述后轮车轴,向所述后轮车轴传递所述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并经由所述一端轴承将所述后轮车轴的一端保持在所述后轮车轴的轴向上; 紧固构件,其经由所述另一端轴承,从所述齿轮箱的外部紧固所述后 轮车轴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另一端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内圈紧固在所述后轮车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仁村泰介坂井清孝小藤健二盐见欣宣丰田秀敏东保宽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