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包括转动轴本体,转动轴本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轴体、第二轴体和第三轴体,第一轴体的左端一体设置有花键,第一轴体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一置物凹槽,第一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第一轴体的外表面上固定粘接有碳纤维层;第二轴体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二置物凹槽,第二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第三轴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减震组件;第三轴体的右端一体设置有连接法兰,连接法兰的右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三置物凹槽,第三置物凹槽内设置有防松组件。上述技术方案,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提高机械强度、不易断裂、不易松动、使用寿命长且实用性好。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
[0001]本技术涉及转动轴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
技术介绍
[0002]转动轴是一种圆杆状的动力传输组件,其在机械设备上较为常见,一般用于电机动力的向外传递,目前市面上的转动轴种类非常多,且规格多样,不同的机械设备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选择不同种类及规格的转动轴进行使用,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目前的转动轴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与电机动力组件的连接强度不够高,容易出现松动现象,需要频繁的维护;自身的机械强度不高,使用寿命较短,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提高机械强度、不易断裂、不易松动、使用寿命长且实用性好的新型微型转动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包括转动轴本体,所述转动轴本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轴体、第二轴体和第三轴体,所述第一轴体的左端一体设置有花键,所述第一轴体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一置物凹槽,所述第一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所述第一轴体的外表面上固定粘接有碳纤维层;
[0005]所述第二轴体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二置物凹槽,所述第二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
[0006]所述第三轴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减震组件;
[0007]所述第三轴体的右端一体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的右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三置物凹槽,所述第三置物凹槽内设置有防松组件。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松组件包括连接板、定位弹簧、压板和橡胶减震垫,所述连接板上穿设有若干个连接螺钉,所述连接板通过连接螺钉锁紧在第三置物凹槽的左内壁面上,所述定位弹簧左端与连接板的右端面焊接固定,定位弹簧的右端与压板的左端面焊接固定,压板的右端面与橡胶减震垫左端面粘接固定,所述压板和橡胶减震垫露出第三置物凹槽的凹槽口设置。
[0009]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轴体的外表面左端设置有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对准轴承安装槽位置设置有轴承安装缺口。
[0010]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轴体、第二轴体和第三轴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轴体的直径大于第一轴体的直径,所述第三轴体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的直径。
[0011]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花键的左端焊接有硬质合金加强片,且硬质合金加强片与第一轴体的左端面焊接固定。
[0012]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若干条阻尼条,且阻尼条绕第三轴体的外表面环形均匀分布。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和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能够提高轴体的机械强度;碳纤维层能够辅助提高转动轴本体的第一轴体的抗弯折性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转动轴本体第一轴体自身的机械强度,使其不易出现断裂现象,从而延长转动轴本体的使用寿命;减震组件和防松组件都具有减震和防松的作用,使得转动轴与现有的电机动力组件连接可靠,不易松动,实用性好。
[0015]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I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9]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包括转动轴本体,所述转动轴本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轴体1、第二轴体2和第三轴体3,所述第一轴体1的左端一体设置有花键11,所述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一置物凹槽,所述第一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所述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上固定粘接有碳纤维层5;
[0020]所述第二轴体2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二置物凹槽,所述第二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6;
[0021]所述第三轴体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减震组件;
[0022]所述第三轴体3的右端一体设置有连接法兰31,所述连接法兰31的右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三置物凹槽32,所述第三置物凹槽32内设置有防松组件。
[0023]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与第一轴体1焊接固定;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的外表面与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碳纤维层5包覆住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和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的外表面,且碳纤维层5与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和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的外表面通过免钉胶粘接固定。所述碳纤维层5的厚度为0.1—1mm,碳纤维层5的厚度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选择。所述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6与第二轴体2焊接固定。
[0024]为使本技术结构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防松组件包括连接板7、定位弹簧8、压板9和橡胶减震垫10,所述连接板7上穿设有若干个连接螺钉12,所述连接板7通过连接螺钉12锁紧在第三置物凹槽的左内壁面上,所述定位弹簧8左端与连接板7的右端面焊接固定,定位弹簧8的右端与压板9的左端面焊接固定,压板9的右端面与橡胶减震垫10左端面粘接固定,所述压板9和橡胶减震垫10露出第三置物凹槽32的凹槽口设置。
[0025]所述第二轴体2的外表面左端设置有轴承安装槽21,所述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6对准轴承安装槽21位置设置有轴承安装缺口61。
[0026]所述第一轴体1、第二轴体2和第三轴体3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轴体2的直径大于第一轴体1的直径,所述第三轴体3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2的直径。
[0027]所述花键11的左端焊接有硬质合金加强片13,且硬质合金加强片13与第一轴体1的左端面焊接固定。
[0028]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若干条阻尼条14,且阻尼条14绕第三轴体3的外表面环形均匀分布。作为优选的,所述阻尼条14的数量设置3—6条,且阻尼条14呈环形状均匀分布,每条阻尼条14与第三轴体3的外表面通过免钉胶粘接固定。
[0029]实际应用时,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和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能够提高轴体的机械强度;碳纤维层能够辅助提高转动轴本体的第一轴体的抗弯折性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转动轴本体第一轴体自身的机械强度,使其不易出现断裂现象,从而延长转动轴本体的使用寿命;减震组件和防松组件都具有减震和防松的作用,使得转动轴与现有的电机动力组件连接可靠,不易松动,实用性好。
[0030]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包括转动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本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轴体(1)、第二轴体(2)和第三轴体(3),所述第一轴体(1)的左端一体设置有花键(11),所述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一置物凹槽,所述第一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一硬质合金加强条(4),所述第一轴体(1)的外表面上固定粘接有碳纤维层(5);所述第二轴体(2)的外表面局部位置轴向设置有第二置物凹槽,所述第二置物凹槽内嵌入式设置有第二硬质合金加强条(6);所述第三轴体(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第三轴体(3)的右端一体设置有连接法兰(31),所述连接法兰(31)的右端面中部设置有第三置物凹槽(32),所述第三置物凹槽(32)内设置有防松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微型转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组件包括连接板(7)、定位弹簧(8)、压板(9)和橡胶减震垫(10),所述连接板(7)上穿设有若干个连接螺钉(12),所述连接板(7)通过连接螺钉(12)锁紧在第三置物凹槽的左内壁面上,所述定位弹簧(8)左端与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耿标,刘凌云,单宝楠,蔡芝丹,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神一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