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及采暖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943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及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系统,所述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分集流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分集流组件,毛细管组件的两端从外伸入到箱体内;所述分集流组件包括用于与室外的主机连接的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分别通过分岐管与分流头和集流头连接,分流头和集流头分别连接毛细管组件的两端。该装置可以设置在墙体或墙面甚至地面上,所有的焊接点或连接点都集中在箱体内,便于维护;毛细管和分歧管以及分流头和集流头采用耐腐蚀耐压材料制备而成防止损坏。备而成防止损坏。备而成防止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及采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暖通
,涉及空气源热泵领域,具体涉及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的末端管路系统和主要系统部件。

技术介绍

[0002]氟循环地暖系统在末端铺设上存在多种方案,毛细管路直径、壁厚、内径和长度参差不齐,安装施工还是停留在地面焊接的层面,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目前氟循环地暖系统地面末端部分出现的问题不少,最主要的是埋在地板地砖下面的末端管路出现焊接处冷媒泄漏导致部分用户后续要大面积地敲地砖和掀地板才能修复系统,用户损失比较大,有的为了保护地砖地板干脆放弃维修,这样氟循环地暖系统就报废不使用了,损失也很大。如何使系统各种运行参数更合理、主机使用周期更长久、故障率更低、节能性更高、尽最大可能在后续维护时免敲地砖掀地板,这就需要优化末端管路系统及主要系统部件。
[0003]中国公开专利CN105987460A,公开了一种冷媒传热毛细管网组件,其公开了冷媒传热毛细管网组件,内环端部为U状或太极状塑包铜、塑包铝毛细管盘绕为平面蚊香盘管(1),上下为纸板、胶等固定物(2)、盘管的最外端为两个端口,采用数组这样的盘管叠合在一起,各盘管的内圆端口统一焊接在气管分配器(3)上,各盘管的外圆端口统一焊接在液管分配器(4)上,分配器上焊接有管径较粗的冷媒气体连接管(5),分配器上焊接有管径较细的冷媒液体连接管(6),气体管、液体管另一端分别装纳子接头(7),分配器(3,4)及冷媒连接管外部设有保温护套(8),以上组件放置在一个方体或圆柱体包装箱(9)中。其没有焊接和连接点,然而其在端部具有过于密集的管路分配,因此容易导致接头处管道损坏,或者地面温度过高引起室内温度无法按需分配。
[0004]中国公开专利CN112140645A公开了一种覆塑铜管,包括纯紫铜管和导热性覆塑层,导热性覆塑层通过覆塑机加工包裹于纯紫铜管的外表面。本专利技术的覆塑铜管其热传导性能是目前该领域内最高的,导热散热效果好。所述的导热性覆塑层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热、耐酸碱、耐腐蚀和阻氧性能,保证了纯紫铜管在运输、安装时不会碰划伤,预埋在水泥层中后在50年内不会被腐蚀,基本与建筑物同寿。然而其没有对如何安装和连接换热管做出具体的限定,导致安装管路存在技术障碍。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一种便于安装的,并且不容易在端部损坏的和耐腐蚀的并且可以实现单独地检测泄漏点,在不破坏房间底板的情况下进行及时的维修,可以单独地对毛细管组件进行控制的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
[0007]对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分集流
组件,毛细管组件的两端伸入到箱体内;所述分集流组件包括用于与主机连接的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分别通过分岐管与毛细管组件的两端连接。其中毛细管组件由一根或者多根毛细管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箱体设在墙体或墙面上。
[0009]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分集流箱材质为锌值120的镀锌钢板喷塑,厚度0.8

2.0mm,优选1.2mm或者采用304不锈钢板材,厚度0.5

2,优选为1mm。
[0010]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连接的分岐管材质为软态TP2紫铜管,优选地,直径9.52mm的主管壁厚0.8mm,直径12.7mm的主管壁厚0.9mm,直径15.88mm的主管壁厚1.0mm,直径19.05mm的主管壁厚1.1mm,直径22.2mm的主管壁厚1.2mm。
[001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分岐管通过分流头和集流头连接毛细管组件,所述分流头和集流头采用优质59黄铜,所述分流头和集流头在确保12MPa的压力下不爆裂。
[0012]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分集流箱体进出口处还设置有隔热橡胶套,所述隔热橡胶套设置可沿毛细管组件滑动。
[0013]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毛细管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毛细管,单根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为5

25m,所述毛细管为覆膜紫铜毛细管,盐雾防腐试验超过2400小时不腐蚀,确保毛细管在50Mpa的压力下不爆裂。优选地,所述毛细管组件由包括:

覆膜紫铜毛细管包括紫铜毛细管和导热性覆膜层,导热性膜塑层通过塑机加工包裹于紫铜管的外表面。

所述的覆膜紫铜毛细管为软态TP2紫铜管,直径为3.0~5.0mm,壁厚为0.5~0.75mm。

所述的覆膜紫铜毛细管的覆膜层材质为耐热高密度聚乙烯,如PERT,毛细管覆膜层厚度0.3

0.8mm,优选0.5mm。
[0014]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毛细管组件与分岐管的焊接从地板下转移到箱体内,该箱体可以位于墙体或墙面、甚至地面上,在出现问题时,直接打开箱体进行查找,进行检修维护方便。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分别通过分岐管与对应的毛细管组件焊接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内固定设有分流构件安装支架和集流构件安装支架,所述分流构件与分流构件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集流构件与集流构件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构件通过固定扣固定在分流构件安装支架上,所述集流构件通过固定扣固定在集流构件安装支架上。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分流构件连接1

n组毛细管组件,每个集流构件连接1

n组毛细管组件。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内,所述分岐管与毛细管组件之间可设控制阀。采用此技术方案,在分岐管与毛细管组件之间设有控制阀,在一些房间不需要加热时,可以根据需要关闭掉一些毛细管组件,这样可以节约能量。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岐管与毛细管组件之间可设过滤器。采用此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毛细管堵塞,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空气源氟循环地暖分集流装置之间的集流构件通过铜管连接,相邻的空气源氟循环地暖分集流装置之间的分流构件通过铜管连接。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空气源氟循环地暖分集流装置包括与箱体连
接的箱盖。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内设有冷媒探测器。采用此技术方案,当出现冷媒泄露时,可以快速定位,并及时维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能量的损失。
[002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采用此技术方案,当箱体内温度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知晓,以便采集措施。
[002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分集流组件,毛细管组件的两端从外伸入到箱体内;所述分集流组件包括用于与室外的主机连接的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分别通过分岐管与集流头和分流头连接,所述集流头和分流头分别连接毛细管组件;所述毛细管组件为覆膜紫铜毛细管,所述覆膜紫铜毛细管包括紫铜毛细管和导热性覆膜层,导热性膜塑层通过塑机加工包裹于紫铜管的外表面,所述的覆膜紫铜毛细管为软态TP2紫铜管,直径为3.0

5.0mm,壁厚为0.5

0.75mm,所述的覆膜紫铜毛细管的覆膜层材质为耐热高密度聚乙烯,毛细管覆膜层厚度0.3

0.8mm,所述毛细管耐压不小于50MP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构件和分流构件为软态TP2紫铜管,紫铜管为直径9.52mm的主管壁厚0.8mm或直径12.7mm的主管壁厚0.9mm或直径15.88mm的主管壁厚1.0mm或直径19.05mm的主管壁厚1.1mm或直径22.2mm的主管壁厚1.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头和集流头采用59号黄铜制备,耐压不小于12M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氟循环地面采暖末端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岐管材质为TP2紫铜,外径为9.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文浩楼政杰钱彦而张乃彦
申请(专利权)人:舒尔斯德机电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