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839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包括底板;座板,通过支撑腿连接在底板上端的一侧;训练支柱,通过支撑柱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端另一侧,且位于座板的后侧,支撑柱上设有旋转限位组件;训练机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在训练支柱上的肩部训练组件、脊柱侧弯训练组件及骨盆训练组件,骨盆训练组件包括分别设在训练支柱两侧的第三连接直杆及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接直杆远离训练支柱一端的骨盆矫正板,骨盆矫正板与第三连接直杆之间设有旋转控制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两种脊柱侧弯矫正训练方式,交替进行患者更易坚持,提升脊柱侧弯矫正训练效果;骨盆矫正更加精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能根据患者训练姿势和身高调节训练机构的高度,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

技术介绍

[0002]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常表现为双肩不等高、脊柱侧弯和骨盆倾斜,严重者可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疗法存在较大风险且费用较高,因此,通过非手术的矫正训练成为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手段。
[0003]现有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在使用时,患者只能采取站姿或坐姿中的一种姿势进行矫正训练,不能同时满足患者站立训练和坐着训练两种不同的需求,导致训练方式单一,患者难以坚持较长的时间,最终导致训练结果不理想;再者,对于患者倾斜的骨盆做矫正训练时,往往只是将骨盆由外向内侧水平地牵拉,并不能针对骨盆的倾斜角度进行适应性地牵拉,导致骨盆训练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利于脊柱侧弯患者的及早康复。
[0004]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设计一种克服上述及问题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包括:
[0007]底板;
[0008]座板,其通过支撑腿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端的一侧;
[0009]训练支柱,其通过支撑柱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端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座板的后侧,所述支撑柱上设有旋转限位组件;
[0010]训练机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在所述训练支柱上的肩部训练组件、脊柱侧弯训练组件以及骨盆训练组件,所述骨盆训练组件包括分别设在所述训练支柱两侧的第三连接直杆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直杆远离所述训练支柱一端的骨盆矫正板,所述骨盆矫正板与所述第三连接直杆之间设有旋转控制组件。
[0011]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直杆远离所述训练支柱的一端固定焊接有连接座;
[0013]所述旋转控制组件包括设在所述连接座端部且相互对称的耳一,所述耳一上设有孔,所述耳一下端的连接座上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蜗杆;
[0014]所述骨盆矫正板与所述连接座连接的端部设有对称的耳二,所述耳二之间设有一扇形蜗轮,所述扇形蜗轮通过穿透所述耳二的销轴与所述耳二固定连接,所述销轴与所述孔转动连接,所述扇形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所述蜗杆的穿出所述连接座且与手柄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为由两节套筒套接而成的伸缩杆,外套筒的底部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内杆滑动设在所述外套筒内;
[0016]所述旋转限位组件为通过螺纹穿设在所述外套筒侧壁上的定位螺栓。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直杆分别通过滑块滑动设在所述训练支柱两侧开设的滑槽内,所述训练支柱的后侧壁均匀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滑槽相通的螺纹孔,任一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限位螺栓。
[0018]进一步地,所述肩部训练组件包括设在所述训练支柱两侧的第一连接直杆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直杆远离所述训练支柱一端的肩部矫正板;
[0019]所述脊柱侧弯训练组件包括设在所述训练支柱两侧的第二连接直杆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直杆远离所述训练支柱一端的脊柱侧弯矫正板;
[0020]所述肩部矫正板、脊柱侧弯矫正板和骨盆矫正板分别对称设在所述训练支柱的两侧。
[0021]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向上设有延伸段,两个所述滑槽的延伸段内还分别设有另两个所述滑块,所述第一连接直杆和所述第二连接直杆分别与其所对应的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槽的延伸段的后侧壁还均匀开设有多个与其相通的螺纹孔,任两个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螺栓。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直杆、第二连接直杆和所述第三连接直杆分别为由两节套筒套接而成的伸缩杆,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二限位螺栓进行固定。
[0023]进一步地,所述脊柱侧弯矫正板和骨盆矫正板均为开口相对的C型或U型。
[0024]进一步地,所述肩部矫正板为下凹的弧形,所述肩部矫正板的上端一侧设有肩部固定带,所述肩部矫正板的另一端设有穿孔,所述肩部固定带绕过肩部自所述穿孔穿过并可通过魔术贴自粘接。
[0025]进一步地,所述肩部矫正板、脊柱侧弯矫正板和骨盆矫正板与人体贴合的一侧均贴附有一层软垫。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1、本技术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通过在底板上设置座板,在座板后侧设置可旋转的训练支柱,在训练支柱上设置训练机构,使患者既可以坐在座板上进行脊柱侧弯矫正训练,又可以将训练支柱和训练机构旋转180度,站立在训练支柱后侧即与座板相背离的位置进行站立矫正训练,使本技术具备两种脊柱侧弯矫正训练方式,两种姿势交替进行,患者更易坚持,提升脊柱侧弯矫正训练效果。
[0028]2、本技术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通过在第三连接直杆远离训练支柱的一端转动连接骨盆矫正板,并通过设置旋转控制组件控制骨盆矫正板的旋转角度,可以根据骨盆倾斜的角度调节骨盆矫正板相对第三连接直杆的角度,使骨盆矫正更加精准,避免骨盆矫正时将骨盆将由外向内侧水平地牵拉,有利于脊柱侧弯患者早日康复。
[0029]3、本技术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通过在训练支柱两侧开设滑槽,在
滑槽内设置三个滑块,分别将第一连接直杆、第二连接直杆和第三连接直杆与滑块连接,使肩部矫正板、脊柱侧弯矫正板和骨盆矫正板能沿训练支柱上下滑动,能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各个训练组件的高度和间距,使其符合患者的体型需求,适应性强。
[0030]4、本技术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支撑柱为由两节套筒套接而成的伸缩杆,其不仅能在旋转伸缩杆时带动训练支柱和训练机构进行旋转,而且能根据患者训练姿势和身高调节训练机构的高度,并通过定位螺栓进行定位,使其高度符合患者的训练姿势和身高需求,提高本训练架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中旋转控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33]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底板;
[0036]2、座板;21、支撑腿;
[0037]3、训练支柱;31、支撑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板(1);座板(2),其通过支撑腿(21)连接在所述底板(1)上端的一侧;训练支柱(3),其通过支撑柱(31)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1)上端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座板(2)的后侧,所述支撑柱(31)上设有旋转限位组件(4);训练机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在所述训练支柱(3)上的肩部训练组件(5)、脊柱侧弯训练组件(6)以及骨盆训练组件(7),所述骨盆训练组件(7)包括分别设在所述训练支柱(3)两侧的第三连接直杆(71)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直杆(71)远离所述训练支柱(3)一端的骨盆矫正板(72),所述骨盆矫正板(72)与所述第三连接直杆(71)之间设有旋转控制组件(7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直杆(71)远离所述训练支柱(3)的一端固定焊接有连接座(74);所述旋转控制组件(73)包括设在所述连接座(74)端部且相互对称的耳一(731),所述耳一(731)上设有孔(732),所述耳一(731)下端的连接座(74)上开设有凹腔(733),所述凹腔(733)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蜗杆(734);所述骨盆矫正板(72)与所述连接座(74)连接的端部设有对称的耳二(721),所述耳二(721)之间设有一扇形蜗轮(722),所述扇形蜗轮(722)通过穿透所述耳二(721)的销轴(723)与所述耳二(721)固定连接,所述销轴(723)与所述孔(732)转动连接,所述扇形蜗轮(722)与所述蜗杆(734)啮合连接,所述蜗杆(734)的穿出所述连接座(74)且与手柄(735)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1)为由两节套筒套接而成的伸缩杆,外套筒(311)的底部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内杆(312)滑动设在所述外套筒(311)内;所述旋转限位组件(4)为通过螺纹穿设在所述外套筒(311)侧壁上的定位螺栓(3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三维矫正训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直杆(71)分别通过滑块(32)滑动设在所述训练支柱(3)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斌胡学昱罗卓荆马亚超黄培培凃志鹏解放姚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