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680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钻杆和环空区内流体热传递、海水热传递以及岩石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海洋钻井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钻井是在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和非常规能源的一种常用手段。在钻井流体循环过程中,井筒/储层系统周围的力学行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复杂。地下岩层复杂的地质环境容易造成井筒失稳甚至破坏,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预测钻井液循环钻井过程中井筒

储层系统的力学行为,包括温度、压力、应力和位移等,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技术中,多数深海钻井过程中井筒/储层系统力学行为的预测方法重点关注井筒/储层系统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没有考虑储层中的固体变形,即便少数考虑储层中的固体变形,也没有考虑井筒内部钻井液的循环,导致预测结果准确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考虑了储层中的固体变形,以及井筒内部钻井液的循环,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深海钻井过程中井筒和储层的力学行为,进而更加准确地预测深海钻井过程中井筒稳定性。
[0005]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6]步骤S1:根据深海钻井过程中钻杆和环空区内流体热传递、立管附近海水热传递以及岩石热



弹性变形,并将井筒内的流体循环与岩层热



弹性变形过程相结合,构建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所述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包括:互相耦合的钻井液循环模型、岩石储层的热



弹性模型以及海水区的热传导模型;
[0007]步骤S2:对所述钻井液循环模型、岩石储层的热



弹性模型以及海水区的热传导模型中的模型参数进行无量化处理,得到无量化处理后的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
[0008]步骤S3:对无量化处理后的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钻杆与环空区钻井液温度、立管附近海水温度、储层温度、孔隙压力、应力和位移在拉普拉斯空间的解析解;
[0009]步骤S4:基于所述解析解预测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0011]步骤S11,建立钻杆与环空区内流体温度控制方程;
[0012]步骤S12,建立立管附近海水的温度控制方程以及岩石的温度、孔隙压力、应力的控制方程;
[0013]步骤S13,建立将问题分解为对称和反对称两个子问题,并设置两对应的初始条件
和边界条件。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1,具体包括:
[0015]建立钻杆和环空区内的钻井液温度由z方向的热对流和流体与周围固体的热交换控制方程,即:
[0016][0017][0018]其中,ρ
l
和c
l
分别为流体的密度和比热容;A
0i
为温度梯度,其中i=s表示海水温度梯度,i=r表示岩层温度梯度,A
m
、v
m
和T
m
(m=d为钻杆,m=a为环空)分别表示截面积、流体速度和相对于初始温度T0的流体温度变化。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2,具体包括:
[0020]建立岩石的力平衡方程和协调方程,在轴对称坐标(r,θ)下表示为:
[0021][0022][0023]用张量形式表示各向同性的热



弹性本构关系,得到:
[0024][0025]其中,σ
ij
为相比于初始状态σ
0ij
的应力变化张量(正值表示为拉应力);ε
v
为体应变;ε
ij
为应变张量;p为孔隙压力变化;G、ν和K分别为多孔介质排水条件下的剪切模量、泊松比和体模量,γ=3αK,其中α是排水条件下的热膨胀系数;b为Biot系数;δ
ij
是Kronecker函数;
[0026]海水区域的传热仅考虑轴对称热扩散,根据一般线性的热



弹性模型得到岩石区域的温度与压强扩散:
[0027](海水区),
[0028](岩石区),
[0029]其中,T
r
、T
s
分别表示井筒附近岩石和海水中的流体温度变化,κ=k/μ
s
,其中k为岩石渗透率,μ
s
为岩石中流体的动力粘度,k
p
=Φk
s
+(1

Φ)k
r
为多孔介质的平均导热系数,λ
s
和λ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导热系数;Φ为孔隙度,ρc=Φρ
s
c
s
+(1

Φ)ρ
r
c
r
,ρ
s
和ρ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质量密度,c
s
和c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比热容,L为与流体质量变化相关的潜热,M为Biot模量。
[00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3,具体包括:
[0031]建立深海钻井过程中初始情况下温度、压力和应力场表达式,得到:
[0032]T0=A
s0
z+B0atz<H
s
,
[0033]T0=A
r0
z+(A
s0

A
r0
)H
s
+B0atz>H
s
,
[0034]P0=ρ
s
gz+P
a
,atz>H
s
,
[0035]σ
z



s
Φ+ρ
r
(1

Φ)]g(z

H
s
)

ρ
s
gH
s
,atz>H
s
,
[0036]σ
H
=K
H
σ
z
,atz>H
s
,
[0037]σ
h
=K
h
σ
z
,atz>H
s
,
[0038]其中,B0和P
a
分别为海平面温度和大气压,与重力压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H
s
为海水深度,海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的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深海钻井过程中钻杆和环空区内流体热传递、立管附近海水热传递以及岩石热



弹性变形,并将井筒内的流体循环与岩层热



弹性变形过程相结合,构建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所述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包括:互相耦合的钻井液循环模型、岩石储层的热



弹性模型以及海水区的热传导模型;步骤S2:对所述钻井液循环模型、岩石储层的热



弹性模型以及海水区的热传导模型中的模型参数进行无量化处理,得到无量化处理后的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步骤S3:对无量化处理后的井筒/储层力学行为全耦合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钻杆与环空区钻井液温度、立管附近海水温度、储层温度、孔隙压力、应力和位移在拉普拉斯空间的解析解;步骤S4:基于所述解析解预测深海钻井时井筒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步骤S11,建立钻杆与环空区内流体温度控制方程;步骤S12,建立立管附近海水的温度控制方程以及岩石的温度、孔隙压力、应力的控制方程;步骤S13,建立将问题分解为对称和反对称两个子问题,并设置两对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具体包括:建立钻杆和环空区内的钻井液温度由z方向的热对流和流体与周围固体的热交换控制方程,即:即:其中,ρ
l
和c
l
分别为流体的密度和比热容;A
0i
为温度梯度,其中i=s表示海水温度梯度,i=r表示岩层温度梯度,A
m
、v
m
和T
m
(m=d为钻杆,m=a为环空)分别表示截面积、流体速度和相对于初始温度T0的流体温度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具体包括:建立岩石的力平衡方程和协调方程,在轴对称坐标(r,θ)下表示为:在轴对称坐标(r,θ)下表示为:用张量形式表示各向同性的热



弹性本构关系,得到:其中,σ
ij
为相比于初始状态σ
0ij
的应力变化张量(正值表示为拉应力);ε
v
为体应变,ε
ij
为应变张量;p为孔隙压力变化;G、ν和K分别为多孔介质排水条件下的剪切模量、泊松比和体模量,γ=3αK,其中α是排水条件下的热膨胀系数;b为Biot系数;δ
ij
是Kronecker函数;
海水区域的传热仅考虑轴对称热扩散,根据一般线性的热



弹性模型得到岩石区域的温度与压强扩散:(海水区),(岩石区),其中,T
r
、T
s
分别表示井筒附近岩石和海水中的流体温度变化,κ=k/μ
s
,其中k为岩石渗透率,μ
s
为岩石中流体的动力粘度,k
p
=Φk
s
+(1

Φ)k
r
为多孔介质的平均导热系数,λ
s
和λ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导热系数;Φ为孔隙度,ρc=Φρ
s
c
s
+(1

Φ)ρ
r
c
r
,ρ
s
和ρ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质量密度,c
s
和c
r
分别为流体和岩石的比热容,L为与流体质量变化相关的潜热,M为Biot模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3,具体包括:建立深海钻井过程中初始情况下温度、压力和应力场表达式,得到:T0=A
s0
z+B0atz<H
s
,T0=A
r0
z+(A
s0

A
r0
)H
s
+B0atz>H
s
,P0=ρ
s
gz+P
a
,atz>H
s

z



s
Φ+ρ
r
(1

Φ)]g(z

H
s
)

ρ
s
gH
s
,atz>H
s

H
=K
H
σ
z
,atz>H
s

h
=K
h
σ
z
,atz>H
s
,其中,B0和P
a
分别为海平面温度和大气压,与重力压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H
s
为海水深度,海底以下井筒长度用H
r
表示,即井筒总长度H=H
s
+H
r
;根据井筒内的温度变化,得到:T
d
(z,t)=T
in

B0,atz=0,T
d
(z,t)=T
a
(z,t),atz=H,p=0,T
s
=T
r
=0,σ
rr
=0,σ

=0,atr

∞,T
a
=T
d
=0,p
w
=ρ
l
gz+P
a
+P
in
,p
W
=p
w

p0,atr=r
wi
,,将储层远端应力分解为对称和反对称分量,即:q0=(σ
H

h
)/2,s0=(σ
H

σ
h
)/2.根据叠加原理,将问题分解为对称和反对称两种加载模式,得到边界条件分别为:q0=(σ
H

h
)/2,s0=(σ
H

σ
h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必胜张莉王光进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