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啉类化合物、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65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5
本申请涉及有机化合物合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包括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和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所示,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I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吲哚啉类化合物,由于含有(反)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骨架,因此赋予本申请吲哚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杀菌和消炎等重要的生物活性;还可丰富(反)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这类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可以为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分子提供更丰富物质基础,对与药物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吲哚啉类化合物、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


[0001]本申请属于有机化合物合成
,尤其涉及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异戊烯化和反异戊烯化(prenylation and reverse

prenylation)是生物体内的一个重要过程,很多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都含有异戊烯基或反异戊烯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含有(反)异戊烯基吲哚啉骨架的生物碱,这类天然产物分子结构丰富多样,并具有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例如,环带曲菌素(aszonalenin)是一种由新沙霉属和曲霉属产生的生物碱,具有抗糖尿病活性;从曲霉菌分离的阿地胺(ardeemin)生物碱,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等。
[0003]目前,(反)异戊烯基吲哚啉骨架的合成路线主要是利用富电子性质的吲哚作为亲核试剂,同时金属钯或铱原位生成亲电性π

烯丙基

金属活性物种,二者再发生烯丙基取代反应来构建目标结构。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如底物类型相对狭窄,无法实现缺电子性质吲哚底物的转化;产物大多以吡咯烷并吲哚啉结构为主,对于2,3

位非环状类取代的(反)异戊烯基吲哚啉结构缺乏有效合成方法。
[000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以缺电子性质吲哚为底物,高效绿色经济地合成(反)异戊烯基吲哚啉类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旨在解决现有的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存在不能以缺电子性质吲哚为底物、底物类型相对狭窄和产物结构单一等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该吲哚啉类化合物包括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和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所示,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I所示,
[0008][0009]式I和式II,R1、R2和R3分别独立选自氢原子、C1‑
C
20
烷基、C1‑
C
20
杂烷基、C3‑
C
20
环烷
基、C3‑
C
20
杂环烷基、C2‑
C
20
烯基、C2‑
C
20
杂烯基、C3‑
C
20
环烯基、C3‑
C
20
杂环烯基、C2‑
C
20
炔基、C2‑
C
20
杂炔基、C3‑
C
20
环炔基、C3‑
C
20
杂环炔基、C1‑
C
20
烷氧基、C6‑
C
20
芳基、取代的(C6‑
C
20
)芳基、C4‑
C
20
杂芳基、取代的(C4‑
C
20
)杂芳基、C6‑
C
20
芳氧基、C4‑
C
20
杂芳基氧基、C6‑
C
20
芳基(C1‑
C
20
)烷基、C4‑
C
20
杂芳基(C1‑
C
20
)烷基、C2‑
C
20
烯基(C1‑
C
20
)烷基、C2‑
C
20
炔基(C1‑
C
20
)烷基、氰基(C1‑
C
20
)烷基、C1‑
C
20
烷基氧基羰基C1‑
C
20
烷基中的任一种;Pg为C1‑
C
20
酯基、C1‑
C
20
酰基、磺酰基、碳酸酯基、C1‑
C
20
杂烷基、C1‑
C
20
全氟代烷基、C1‑
C
10
烷基中的任一种;
[0010]取代的(C3‑
C
20
)芳基和取代的(C3‑
C
20
)杂芳基中的取代基分别独立选自C1‑
C
20
烷基、卤素、烷氧基、硝基中的任一种。
[001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提供如下结构通式III或IV所示的吲哚
‑3‑
甲酸烯丙酯和结构通式A所示的第一α

硅基胺类化合物;
[0013][0014]将吲哚
‑3‑
甲酸烯丙酯、第一α

硅基胺类化合物和第一催化剂加入第一有机溶剂中,在蓝光照射下进行第一去芳香化反应,然后关闭蓝光进行第一重排反应,得到分子结构通式为式I或式II所示的吲哚啉类化合物。
[0015]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吡咯烷酮并吲哚啉类化合物包括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吡咯烷酮并吲哚啉化合物和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吡咯烷酮并吲哚啉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吡咯烷酮并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V所示,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吡咯烷酮并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VI所示,
[0016][0017]其中,R1和R3分别独立选自氢原子、C1‑
C
20
烷基、C1‑
C
20
杂烷基、C3‑
C
20
环烷基、C3‑
C
20
杂环烷基、C2‑
C
20
烯基、C2‑
C
20
杂烯基、C3‑
C
20
环烯基、C3‑
C
20
杂环烯基、C2‑
C
20
炔基、C2‑
C
20
杂炔基、C3‑
C
20
环炔基、C3‑
C
20
杂环炔基、C1‑
C
20
烷氧基、C6‑
C
20
芳基、取代的(C6‑
C
20
)芳基、C4‑
C
20
杂芳基、取代的(C4‑
C
20
)杂芳基、C6‑
C
20
芳氧基、C4‑
C
20
杂芳基氧基、C6‑
C
20
芳基(C1‑
C
20
)烷基、C4‑...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吲哚啉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吲哚啉类化合物包括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和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所示,所述第二异戊烯基取代的吲哚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下式II所示,式I和式II中,R1、R2和R3分别独立选自氢原子、C1‑
C
20
烷基、C1‑
C
20
杂烷基、C3‑
C
20
环烷基、C3‑
C
20
杂环烷基、C2‑
C
20
烯基、C2‑
C
20
杂烯基、C3‑
C
20
环烯基、C3‑
C
20
杂环烯基、C2‑
C
20
炔基、C2‑
C
20
杂炔基、C3‑
C
20
环炔基、C3‑
C
20
杂环炔基、C1‑
C
20
烷氧基、C6‑
C
20
芳基、取代的(C6‑
C
20
)芳基、C4‑
C
20
杂芳基、取代的(C4‑
C
20
)杂芳基、C6‑
C
20
芳氧基、C4‑
C
20
杂芳基氧基、C6‑
C
20
芳基(C1‑
C
20
)烷基、C4‑
C
20
杂芳基(C1‑
C
20
)烷基、C2‑
C
20
烯基(C1‑
C
20
)烷基、C2‑
C
20
炔基(C1‑
C
20
)烷基、氰基(C1‑
C
20
)烷基、C1‑
C
20
烷基氧基羰基(C1‑
C
20
)烷基中的任一种;Pg为C1‑
C
20
酯基、C1‑
C
20
酰基、磺酰基、碳酸酯基、C1‑
C
20
杂烷基、C1‑
C
20
全氟代烷基、C1‑
C
10
烷基中的任一种;所述取代的(C3‑
C
20
)芳基和所述取代的(C3‑
C
20
)杂芳基中的取代基分别独立选自C1‑
C
20
烷基、卤素、烷氧基、硝基中的任一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吲哚啉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R2和R3分别独立选自氢原子、C1‑
C
10
烷基、C1‑
C
10
杂烷基、C3‑
C
10
环烷基、C3‑
C
10
杂环烷基、C2‑
C
10
烯基、C2‑
C
10
杂烯基、C3‑
C
10
环烯基、C3‑
C
10
杂环烯基、C2‑
C
10
炔基、C2‑
C
10
杂炔基、C3‑
C
10
环炔基、C3‑
C
10
杂环炔基、C1‑
C
10
烷氧基、C6‑
C
14
芳基、取代的(C6‑
C
14
)芳基、C4‑
C
10
杂芳基、取代的C4‑
C
10
杂芳基、C6‑
C
10
芳氧基、C4‑
C
10
杂芳基氧基、C6‑
C
14
芳基(C1‑
C
10
)烷基、C4‑
C
10
杂芳基(C1‑
C
10
)烷基、C2‑
C
10
烯基(C1‑
C
10
)烷基、C2‑
C
10
炔基(C1‑
C
10
)烷基、氰基(C1‑
C
10
)烷基、C1‑
C
10
烷基氧基羰基(C1‑
C
10
)烷基中的任一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吲哚啉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3为氢原子,R1和R2分别独立选自C1‑
C
10
烷基和C6‑
C
14
芳基中的任一种。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如下结构通式III或IV所示的吲哚
‑3‑
甲酸烯丙酯和结构通式A所示的第一α

硅基胺类化合物;
将所述吲哚
‑3‑
甲酸烯丙酯、所述第一α

硅基胺类化合物和第一催化剂加入第一有机溶剂中,在蓝光照射下进行第一去芳香化反应,然后关闭蓝光进行第一重排反应,得到分子结构通式为式I或式II所示的吲哚啉类化合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去芳香化反应的温度为20~30℃,时间为1~10h;和/或所述第一重排反应的温度为50~70℃,时间为3~24h;和/或所述吲哚
‑3‑
甲酸烯丙酯、所述第一α

硅基胺类化合物和所述第一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1.5):(1.0~2.0):(0.013~0.100);和/或所述第一催化剂选自2,4,5,6

四(9

咔唑基)

间苯二腈、2,4,6

三(9

咔唑基)

间苯二腈、三(2,2'

联吡啶)钌二(六氟磷酸)盐、二[2

(3

叔丁基苯基)
‑4‑
叔丁基吡啶][2,2`

联(4

叔丁基吡啶)]合铱(III)六氟磷酸盐、十聚钨酸盐、二苯甲酮、曙红Y、9

噻吨酮、9,10

蒽醌、5,7,12,14

并五苯四酮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一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甲苯、乙腈、乙醚、N,N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二氯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杨斌冯小明常雪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湾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