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6522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及其工作方法,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包括动平台、定平台、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和第四支链;每个驱动副均控制动平台的一个独立的运动,容易实现对机构的控制。多模式机构在工作时,可能需要变换运动模式,完全解耦的机构结构,使得运动模式变换较容易实施,便于机构运动模式的变换,提升了多模式机构的实用性,并且在两种运动模式下,机构均具有完全解耦的特性,提升了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可控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并联机器人机构为空间多自由度多环闭链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并联机构因其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大、累积误差小、动态特性好、结构紧凑等特点而在虚拟轴机床、微动操作台、运动模拟器以及多维力传感器等行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联机构具有2、3、4、5或6个自由度,目前,对6个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但并联机构自由度的减少将使得机构结构更为简单,制造和控制成本相对较低,故在满足预期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有其独特的优势。
[0003]现有的完全解耦的具有3T1R运动模式的机构构型十分少见。多模式并联机构需要使用辅助驱动副实现机构运动模式的变换,目前现有多模式机构的辅助驱动副多数情况下安置在运动构件上,造成机构动态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及其工作方法,运动模式变换容易控制,实用性高,在两种运动模式下,机构均具有完全解耦的特性,提升了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可控性。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包括动平台、定平台、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和第四支链;
[0007]第一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一移动副、第一连杆、第十二移动副、第二连杆、第十三移动副、第三连杆、第十四转动副、第四连杆和第十五转动副;第十一移动副与定平台连接,第十五转动副与动平台连接;
[0008]第二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十一移动副、第五连杆、第二十二移动副、第六连杆、第二十三移动副、第七连杆、第二十四转动副、第八连杆和第二十五转动副;第二十一移动副与定平台连接,第二十五转动副与动平台连接;
[0009]第三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一移动副、第十三连杆、第三十二移动副、第十二连杆、第三十三移动副、第十一连杆、第三十四转动副、第十连杆和第三十五转动副;第三十一移动副与定平台连接,第三十五转动副与动平台连接;
[0010]第四支链包括第四十一转动副、第四十四转动副和第四十七移动副,第四十一转动副和第四十四转动副分别与定平台连接,第四十七移动副与动平台连接;第四十一转动副连接有第十七连杆,第十七连杆连接有第四十二转动副,第四十二转动副连接有第十六连杆,第十六连杆连接有第四十三转动副,第四十三转动副连接有第十八连杆,第十八连杆与第四十四转动副连接;同时第十六连杆依次连接有第四十五移动副、第十五连杆、第四十
六移动副和第十四连杆,第十四连杆与第四十七移动副连接。
[0011]优选地,第十一移动副、第二十一移动副、第三十一移动副、第四十一转动副和第四十四转动副上均设有驱动电机。
[0012]优选地,第十一移动副、第二十二移动副、第三十二移动副和第四十五移动副方向相同。
[0013]优选地,第十二移动副、第二十一移动副、第三十三移动副和第四十七移动副方向相同。
[0014]优选地,第十三移动副、第二十三移动副、第三十一移动副和第四十六移动副方向相同。
[0015]优选地,第十四转动副、第二十五转动副、第三十四转动副、第四十二转动副和第四十四转动副方向相同。
[0016]优选地,第十五转动副、第二十四转动副、第三十五转动副、第四十一转动副和第四十三转动副方向相同。
[0017]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上述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的工作方法,包括:
[0018]运动模式一:锁定第四十四转动副、第十一移动副、第二十一移动副和第三十一移动副,驱动第四十一转动副转动,机构具有三维移动和平行于X轴的转动自由度;
[0019]运动模式二:锁定第四十一转动副、第十一移动副、第二十一移动副和第三十一移动副,驱动第四十四转动副转动,机构具有三维移动和平行于Y轴的转动自由度。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1]多模式并联机构需要在约束奇异位型下,实现运动模式的变换,因而在模式变换时,需要控制驱动,实现机构准确运动到精确位型下。完全解耦的并联机构,控制简单,因而具有完全解耦运动特性的多模式机构,较现有多模式机构,具有容易控制驱动副实现运动模式变换的特点。
[002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每个驱动副均控制动平台的一个独立的运动,容易实现对机构的控制。多模式机构在工作时,可能需要变换运动模式,完全解耦的机构结构,使得运动模式变换较容易实施,便于机构运动模式的变换,提升了多模式机构的实用性,并且在两种运动模式下,机构均具有完全解耦的特性,提升了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可控性。
[002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上述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的工作方法,运动模式变换容易控制,实用性高,在两种运动模式下,机构均具有完全解耦的特性,提升了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可控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运动模式一的位型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运动模式二的位型示意图。
[0027]图中:1

第一连杆,2

第二连杆,3

第三连杆,4

第四连杆,5

第五连杆,6

第六连杆,7

第七连杆,8

第八连杆,9

动平台,10

第十连杆,11

第十一连杆,12

第十二连杆,13

第十三连杆,14

第十四连杆,15

第十五连杆,16

第十六连杆,17

第十七连杆,18

第十八
连杆,19

定平台,P11

第十一移动副,P12

第十二移动副,P13

第十三移动副,R14

第十四转动副,R15

第十五转动副,P21

第二十一移动副,P22

第二十二移动副,P23

第二十三移动副,R24

第二十四转动副,R25

第二十五转动副,P31

第三十一移动副,P32

第三十二移动副,P33

第三十三移动副,R34

第三十四转动副,R35

第三十五转动副,R41

第四十一转动副,R4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完全解耦的两模式3T1R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平台(9)、定平台(19)、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和第四支链;第一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一移动副(P11)、第一连杆(1)、第十二移动副(P12)、第二连杆(2)、第十三移动副(P13)、第三连杆(3)、第十四转动副(R14)、第四连杆(4)和第十五转动副(R15);第十一移动副(P11)与定平台(19)连接,第十五转动副(R15)与动平台(9)连接;第二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十一移动副(P21)、第五连杆(5)、第二十二移动副(P22)、第六连杆(6)、第二十三移动副(P23)、第七连杆(7)、第二十四转动副(R24)、第八连杆(8)和第二十五转动副(R25);第二十一移动副(P21)与定平台(19)连接,第二十五转动副(R25)与动平台(9)连接;第三支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一移动副(P31)、第十三连杆(13)、第三十二移动副(P32)、第十二连杆(12)、第三十三移动副(P33)、第十一连杆(11)、第三十四转动副(R34)、第十连杆(10)和第三十五转动副(R35);第三十一移动副(P31)与定平台(19)连接,第三十五转动副(R35)与动平台(9)连接;第四支链包括第四十一转动副(R41)、第四十四转动副(R44)和第四十七移动副(P47),第四十一转动副(R41)和第四十四转动副(R44)分别与定平台(19)连接,第四十七移动副(P47)与动平台(9)连接;第四十一转动副(R41)连接有第十七连杆(17),第十七连杆(17)连接有第四十二转动副(R42),第四十二转动副(R42)连接有第十六连杆(16),第十六连杆(16)连接有第四十三转动副(R43),第四十三转动副(R43)连接有第十八连杆(18),第十八连杆(18)与第四十四转动副(R44)连接;同时第十六连杆(16)依次连接有第四十五移动副(P45)、第十五连杆(15)、第四十六移动副(P46)和第十四连杆(14),第十四连杆(14)与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召堂殷尊吕一楠吴晓俊孟永乐高磊高延忠李佼佼孙璞杰林琳朱婷吕游张福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