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具体地说是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发展,电池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快的充电,各大厂商都推出了快充式充电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充满电。现有的充电器内部的充电电路,基本上是传统的电路结构,即输入端通过整流、变压器后转到输出端,实现输出,在输出端往往只有一路输出,但为了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有时需要双路输出,此时就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整流模块和控制器U1,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前端滤波模块,整流模块的后端连接有后端滤波模块,前端滤波模块与输入线圈连接,输入线圈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器U1连接有第一光耦模块,后端滤波模块通过场效应管Q1与控制器U1连接,变压器二次侧设有第二光耦模块和整流功率控制器U3,第二光耦模块与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有第一降压转换器和第二降压转换器,第一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一输出连接器,第二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二输出连接器。
[0006]所述前端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X1、电阻RX2和电容CX1,电阻RX1、电阻RX2串联连接后与电容CX1并联连接。
[0007]所述后端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在电容EC3一侧连接有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其中电阻R2和电阻R3串联连接且与第一光耦模块连接,电阻R4和电阻R5串联连接后与串联连接的电容C1和电阻R6进行并联连接,并且与二极管D1连接,二极管D1与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的S极通过电阻R14与控制器U1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15和第一光耦模块连接,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1与控制器U1连接,电阻R11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电阻R12和二极管D2,场效应管Q1的D极和S极之间还并接有电容C2、电阻R13和电阻R15A。
[0008]所述第一光耦模块并接有电容C5。
[0009]所述控制器U1为型号为MK2687的多路PWM控制器,整流功率控制器U3是型号为MK1718芯片,第一降压转换器和第二降压转换器均采用IP6537型号芯片。
[0010]所述第二光耦模块一端连接有电阻R17、另一端连接有稳压管DZ1,第二光耦模块两端还并接有电阻R18。
[0011]本技术在输出端采用整流功率控制器U3,可以进行DC
‑
DC的双路输出,两个输
出端能够实现同时稳定的充电。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连接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输入侧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输出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8]如图1
‑
3所示,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整流模块和控制器U1,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前端滤波模块,整流模块的后端连接有后端滤波模块,前端滤波模块与输入线圈连接,输入线圈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器U1连接有第一光耦模块,后端滤波模块通过场效应管Q1与控制器U1连接,变压器二次侧设有第二光耦模块UB和整流功率控制器U3,第二光耦模块与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有第一降压转换器和第二降压转换器,第一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一输出连接器,第二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二输出连接器。输入的交流电先经过线圈LF1后再经前端滤波模块滤波处理,然后再进入到整流模块中,经整流后输出再经后端滤波模块进行滤波处理。
[0019]所述前端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X1、电阻RX2和电容CX1,电阻RX1、电阻RX2串联连接后与电容CX1并联连接。外部电源经线圈LF1后,经电阻RX1、电阻RX2和电容CX1构成的前端滤波模块滤波处理,再输入到整流模块进行整流。
[0020]所述后端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在电容EC3一侧连接有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其中电阻R2和电阻R3串联连接且
与第一光耦模块连接,电阻R4和电阻R5串联连接后与串联连接的电容C1和电阻R6进行并联连接,并且与二极管D1连接,二极管D1与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的S极通过电阻R14与控制器U1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15和第一光耦模块U2A连接,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1与控制器U1连接,电阻R11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电阻R12和二极管D2,场效应管Q1的D极和S极之间还并接有电容C2、电阻R13和电阻R15A。在电容EC1和EC2之间还连接有并联的电阻R1和电感L1。电阻R15与控制器U1的接地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G极还通过电阻R14与控制器U1连接,电阻R14并接有电容C6并接地,控制器U1的VCC端连接有电容C4和电容EC4,控制器U1的反馈引脚FB上连接有电阻R8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整流模块和控制器U1,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前端滤波模块,整流模块的后端连接有后端滤波模块,前端滤波模块与输入线圈连接,输入线圈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器U1连接有第一光耦模块,后端滤波模块通过场效应管Q1与控制器U1连接,变压器二次侧设有第二光耦模块和整流功率控制器U3,第二光耦模块与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整流功率控制器U3连接有第一降压转换器和第二降压转换器,第一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一输出连接器,第二降压转换器连接有第二输出连接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X1、电阻RX2和电容CX1,电阻RX1、电阻RX2串联连接后与电容CX1并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DC
‑
DC的双路输出快充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在电容EC3一侧连接有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其中电阻R2和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龄,郑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博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