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管及具有该热管的电子设备,热管的一端连接主板,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出口;至少包括管壳、毛细结构及工作介质,管壳至少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上盖、中间层和下盖,上盖与所述中间层连接,上盖与中间层之间形成有用以隔热的第一腔体;中间层与所述下盖连接,中间层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毛细结构与工作介质设置于第二腔体内,毛细结构配置为将工作介质在所述热管的两端导流,工作介质配置为将热管对应主板处的热量传导至热管对应散热出口处。热管通过第二腔体内的毛细结构结合工作介质将主板处热量传导至散热出口完成良好散热的同时,还通过第一腔体对热管进行隔热,防止热量传导至电子设备的外壳,提高用户使用感受。提高用户使用感受。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及具有该热管的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热管及具有该热管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是保证电子设备良好使用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因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使得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上升,用户使用感受不佳。常用的解决方案是在电子设备的D面结构件开散热孔,贴附散热材料等来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或者直接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虽然这些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但是对应的电子设备外壳的强度降低、降温成本提高、牺牲了电子设备的效能,都不能在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的同时保证其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及具有该热管的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表面温度较高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连接主板,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出口;至少包括管壳、毛细结构及工作介质,所述管壳至少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上盖、中间层和下盖,
[0005]所述上盖与所述中间层连接,所述上盖与所述中间层之间形成有用以隔热的第一腔体;
[0006]所述中间层与所述下盖连接,所述中间层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工作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毛细结构配置为将所述工作介质在所述热管的两端导流,所述工作介质配置为将所述热管对应主板处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热管对应散热出口处。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至少一端设有抽真空口。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支撑于所述上盖的第一面,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中间层的第一面,所述上盖的第一面为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面,所述中间层的第一面为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的中间位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第一面固定于所述中间层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第二面触接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一面,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第二面固定于所述下盖的第二面;所述中间层的第二面为朝向所述第二腔体的一面,所述下盖的第二面为朝向所述第二腔体的一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为纤维条或石墨块,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采用以下材质中的至少一种:铜、铝、不锈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中间位置,所述毛细结构从所述第二腔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腔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毛细结构形成一环形的腔室。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注入口,所述工作介质通过所述注入口通入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毛细结构被配置为吸附所述工作介质。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介质为以下材质中的至少一种:水、非相变介质。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至少包括上述热管,所述下盖朝向主板,所述上盖侧朝向电子设备的外壳。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热管通过第二腔体内的毛细结构结合工作介质将主板处热量传导至散热出口完成良好散热的同时,还通过第一腔体对热管进行隔热,防止热管传到热量的同时将热量传导至电子设备的外壳,避免电子设备表面温度过高影响用户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热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热管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图3中B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横向剖视图;
[0024]图6为本技术图1中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上盖,2中间层,3下盖,4第一凹槽,5第三凹槽,6第四凹槽,7抽真空口,8支撑块,9第一毛细结构,10第二毛细结构,11注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0027]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0028]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技术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0029]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0030]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技术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的特征并因
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0031]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0032]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技术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技术。
[0033]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技术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003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电子设备表面温度过高影响用于使用感受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该热管的一端连接主板,另一端延伸至电子设备的散热出口。该热管至少包括管壳、毛细结构及工作介质,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管壳至少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上盖1、中间层2和下盖3,上盖1、中间层2和下盖3连接组成具有一定长度的热管,热管可以根据安装布置结构的需要形成平滑过渡的折弯。上盖1、中间层2和下盖3可以采用C5191(磷铜)材质或者SPCC(冷轧碳钢薄板或钢带)材质制作,保证热管的强度,防止热管变形。
[0035]上盖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一端连接主板,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出口;至少包括管壳、毛细结构及工作介质,所述管壳至少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上盖、中间层和下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中间层连接,所述上盖与所述中间层之间形成有用以隔热的第一腔体;所述中间层与所述下盖连接,所述中间层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工作介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毛细结构配置为将所述工作介质在所述热管的两端导流,所述工作介质配置为将所述热管对应主板处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热管对应散热出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的至少一端设有抽真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支撑于所述上盖的第一面,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中间层的第一面,所述上盖的第一面为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面,所述中间层的第一面为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的中间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第一毛细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佩珊,陈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