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及伺服驱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驱动器防雷滤波
,特别涉及一种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及伺服驱动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伺服驱动器通常采用对地压敏电阻对共模浪涌进行抑制,但是当出现伺服驱动器上的电机线UVW线和PE线接错,或者接线短路、线皮老损、绝缘层损坏等情况时,可能导致伺服驱动器的输出侧的UVW相中任何一相与地短路,造成输出脉冲电压通过地线,经对地安规电容耦合到电网侧,使对地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在原来基础上再叠加一个脉冲电压,该电压长期加在对地压敏电阻两端就会造成对地压敏电阻老化,导致流经对地压敏电阻的电流超出器件最大通流能力,使对地压敏电阻因过压损坏,造成相关电路烧毁,尤其当伺服驱动器应用于IT电网中,对地压敏电阻起火的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及伺服驱动器,旨在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所述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包括:
[0005]PCB板,所述PCB板上设置有覆铜走线,所述PCB板具有地线接入端和至少两个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输入端用于接入交流电;
[0006]其中,所述覆铜走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3个放电模块,所述至少3个放电模块分别用于与地线接入端和所述至少两个交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包含至少一个放电铜皮,所述放电铜皮具有尖端放电部,相邻两个放电模块对应的一对放电铜皮用于形成放电区,以对接收到的共模浪涌进行泄放。 />[0007]可选地,所述共模浪涌抑制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相间压敏电阻,每两个所述交流输入端之间并联一个所述相间压敏电阻,所述相间压敏电阻用于抑制雷击产生的差模浪涌。
[0008]可选地,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连接铜皮,所述连接铜皮与所述放电铜皮相连,所述连接铜皮表面设有三防漆,所述放电铜皮裸露于所述PCB板上。
[0009]可选地,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连接铜皮,与所述地线接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包含至少两个尖端放电部;
[0010]所述连接铜皮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至少两个尖端放电部与同一个所述连接铜皮连接;或者,所述连接铜皮的数量对应所述尖端放电部的数量设置,每一所述尖端放电部对应连接一个所述连接铜皮。
[0011]可选地,所述地线接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具体包含三个尖端放电部,所述连接铜皮的数量为一个;
[0012]所述连接铜皮具有四个侧面,其中,所述连接铜皮的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三侧分别与三个所述尖端放电部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连接铜皮的第四侧与所述地线接入端电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零线输入端及火线输入端;所述放电模块的个数为三个,分别为零线放电模块、火线放电模块及地线放电模块;
[0014]所述零线放电模块与所述零线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火线放电模块与所述火线输入端7电连接,所述地线放电模块与所述地线接入端电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个数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火线输入端、第二火线输入端、第三火线输入端;所述放电模块的个数为四个,分别为第一火线放电模块、第二火线放电模块和第三火线放电模块及地线放电模块;
[0016]所述第一火线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火线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火线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二火线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火线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三火线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地线放电模块与所述地线接入端电连接。
[0017]可选地,相邻两个放电模块对应的一对放电铜皮之间的放电间隙的宽度为4.5mm~6mm。
[0018]可选地,所述PCB板对应所述放电区的位置镂空设置。
[0019]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浪涌抑制电路,包括上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
[002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包括上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滤波电路及整流逆变电路;
[0021]所述共模浪涌抑制器件串联于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地之间,用于对接收到的共模浪涌进行泄放;
[0022]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接入交流电,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对接入的交流电进行滤波,并对接收到的差模浪涌进行泄放;
[0023]所述整流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接入负载组件,所述整流逆变电路用于将滤波后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将整流后的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处理,输出为频率可调的交流电。
[0024]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PCB板中将覆铜走线设置为放电模块,并将多个放电模块分别与地线接入端和所述至少两个交流输入端电连接,与地线输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同与交流输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尖端相对设置,使两个放电铜皮接收到强电压时,能够通过间隙放电,将一部分过电压的电荷引入大地,将共摸浪涌进行抑制,避免了被保护设备上的电压升高,由于每对放电铜皮之间的间隙不会因长期使用发生变化,因而放电铜皮在伺服驱动器输出侧意外对地短路时,不会因间隙的改变,影响放电铜皮的共模浪涌抑制能力,从而无需设置对地共模压敏电阻,避免了共模压敏电阻起火的问题,同时由于去掉共模压敏电阻,因此节约了产品成本,缩短产品生产装配流程,进而节省了产品耐压测试时间。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共模浪涌抑制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伺服驱动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伺服驱动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号说明:
[003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PCB板Cy1~Cy3共模电容110放电模块Rx1~Rx3相间压敏电阻111放电铜皮D
11
~D
13
第一二极管112连接铜皮D
21
~D
23
第二二极管200滤波电路Qu1~Qu2U相IGBT器件300整流逆变电路Qv1~Qv2V相IGBT器件Lx1~Lx3共模电感Qw1~Qw2W相IGBT器件Cx1~Cx3差模电容C1~C2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003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包括:PCB板,所述PCB板上设置有覆铜走线,所述PCB板具有地线接入端和至少两个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输入端用于接入交流电;其中,所述覆铜走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3个放电模块,所述至少3个放电模块分别用于与地线接入端和所述至少两个交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包含至少一个放电铜皮,所述放电铜皮具有尖端放电部,相邻两个放电模块对应的一对放电铜皮用于形成放电区,以对接收到的共模浪涌进行泄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浪涌抑制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相间压敏电阻,每两个所述交流输入端之间并联一个所述相间压敏电阻,所述相间压敏电阻用于抑制雷击产生的差模浪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连接铜皮,所述连接铜皮与所述放电铜皮相连,所述连接铜皮表面设有三防漆,所述放电铜皮裸露于所述PCB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地线接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包含至少两个尖端放电部,至少两个所述尖端放电部与同一个所述连接铜皮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接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具体包含三个尖端放电部,所述连接铜皮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连接铜皮具有四个侧边,其中,所述连接铜皮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分别与三个所述尖端放电部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连接铜皮的第四侧边与所述地线接入端电连接。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模浪涌抑制器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地线接入端连接的放电模块的放电铜皮包含至少两个尖端放电部;所述连接铜皮的数量对应所述尖端放电部的数量设置,每一所述尖端放电部对应连接一个所述连接铜皮。7.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心宁,张广星,尚士强,陈天翔,贾赢政,郭志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