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67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气液混合室,所述气液混合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室,所述气液混合室的内腔设置有石墨吸收管,所述石墨吸收管的底部贯穿至分离室的内腔,所述石墨吸收管表面的顶部套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导流孔,所述气液混合室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气液混合室、冷却室、分离室、石墨吸收管、分流板、导流孔、进气管、进液管、冷却管、喷头、密封板、回流管、出气管、出料管、阀门、压力泵、导管和储液箱的配合,能够使吸收液均匀分布的进入到石墨吸收管内,提高对气体的吸附质量,进而提高了吸收塔的工作效率。收塔的工作效率。收塔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具体为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

技术介绍

[0002]石墨降膜吸收塔是指以不透性石墨为主体的降膜式气体吸收设备,不透性石墨是指对气体、蒸汽和液体等流体介质具有不渗透性的石墨制品,石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非金属材料,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而且还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高的热导率,因此,是制造化工防腐蚀设备的理想材料。
[0003]如中国技术“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其公开号为CN213408174U,包括吸收冷却管、气液混合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吸收冷却管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混合管,所述吸收冷却管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聚气盘、聚气斗、聚气管和支撑杆,使得待吸收气体可以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吸收液的吸收效率,通过设置的弧形导流槽,使得吸收液进入到导流管内侧后导流成膜效果显著,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吸收率,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吸收塔吸收液进液管位于塔体的一侧,吸收液在靠近吸收液进液管一侧堆积,而远端则分布较少,进而造成远端的石墨吸收管内不能正常形成液膜或液膜不连续,影响对气体的吸附质量,进而降低了吸收塔的工作效率,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具备分布均匀的优点,解决了吸收塔吸收液进液管位于塔体的一侧,吸收液在靠近吸收液进液管一侧堆积,而远端则分布较少,进而造成远端的石墨吸收管内不能正常形成液膜或液膜不连续,影响对气体的吸附质量,进而降低了吸收塔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气液混合室,所述气液混合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室,所述气液混合室的内腔设置有石墨吸收管,所述石墨吸收管的底部贯穿至分离室的内腔,所述石墨吸收管表面的顶部套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导流孔,所述气液混合室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所述气液混合室右侧的底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冷却室的右侧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左侧贯穿至冷却室的内腔并连通有喷头,所述石墨吸收管表面的底部套设有密封板,所述冷却室左侧的底部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右侧贯穿至密封板的顶部,所述分离室的左侧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分离室底部的轴心处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阀门,所述冷却管的后侧连通有压力泵,所述压力泵的左侧连通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左侧连通有储液箱,所述储液箱与回流管之间相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石墨吸收管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垫,所述气液混合室和冷却室与第一密封垫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与冷却室之间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分离室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
[0009]优选的,所述回流管的表面套设有第三密封垫,所述第三密封垫与密封板之间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储液箱与冷却室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压力泵与储液箱之间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分离室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冷却室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气液混合室、冷却室、分离室、石墨吸收管、分流板、导流孔、进气管、进液管、冷却管、喷头、密封板、回流管、出气管、出料管、阀门、压力泵、导管和储液箱的配合,能够使吸收液均匀分布的进入到石墨吸收管内,提高对气体的吸附质量,进而提高了吸收塔的工作效率。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垫,能够使气液混合室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垫,能够使冷却室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通过设置支撑杆和底板,能够使整个设备更加稳定的放置在使用的位置,通过设置观测窗,能够便于使用人员对冷却室内部进行观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后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局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0019]图中:1、气液混合室;2、冷却室;3、分离室;4、石墨吸收管;5、分流板;6、导流孔;7、进气管;8、进液管;9、冷却管;10、喷头;11、密封板;12、回流管;13、出气管;14、出料管;15、阀门;16、压力泵;17、导管;18、储液箱;19、第一密封垫;20、第二密封垫;21、第三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气液混合室1,气液混合室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室2,冷却室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室3,分离室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通过设置支撑杆和底板,能够使整个设备更加稳定的放置在使用的位置,分离室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器,冷却室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通过设置观测窗,能够便于使用人员对冷却室2内部进行观测,气液混合室1的内腔设置有石墨吸收管4,石墨吸收管4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垫19,气液混合室1和冷却室2与第一密
封垫19之间均为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垫19,能够使气液混合室1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石墨吸收管4的底部贯穿至分离室3的内腔,石墨吸收管4表面的顶部套设有分流板5,分流板5的两侧均开设有导流孔6,气液混合室1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7,气液混合室1右侧的底部连通有进液管8,冷却室2的右侧设置有冷却管9,冷却管9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垫20,第二密封垫20与冷却室2之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垫20,能够使冷却室2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冷却管9的左侧贯穿至冷却室2的内腔并连通有喷头10,石墨吸收管4表面的底部套设有密封板11,冷却室2左侧的底部设置有回流管12,回流管12的表面套设有第三密封垫21,第三密封垫21与密封板11之间固定连接,回流管12的右侧贯穿至密封板11的顶部,分离室3的左侧连通有出气管13,分离室3底部的轴心处连通有出料管14,出料管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阀门15,冷却管9的后侧连通有压力泵16,压力泵16的左侧连通有导管17,导管17的左侧连通有储液箱18,储液箱18与冷却室2之间固定连接,压力泵16与储液箱18之间固定连接,储液箱18与回流管12之间相连通,通过气液混合室1、冷却室2、分离室3、石墨吸收管4、分流板5、导流孔6、进气管7、进液管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气液混合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室(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室(2),所述冷却室(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室(3),所述气液混合室(1)的内腔设置有石墨吸收管(4),所述石墨吸收管(4)的底部贯穿至分离室(3)的内腔,所述石墨吸收管(4)表面的顶部套设有分流板(5),所述分流板(5)的两侧均开设有导流孔(6),所述气液混合室(1)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7),所述气液混合室(1)右侧的底部连通有进液管(8),所述冷却室(2)的右侧设置有冷却管(9),所述冷却管(9)的左侧贯穿至冷却室(2)的内腔并连通有喷头(10),所述石墨吸收管(4)表面的底部套设有密封板(11),所述冷却室(2)左侧的底部设置有回流管(12),所述回流管(12)的右侧贯穿至密封板(11)的顶部,所述分离室(3)的左侧连通有出气管(13),所述分离室(3)底部的轴心处连通有出料管(14),所述出料管(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阀门(15),所述冷却管(9)的后侧连通有压力泵(16),所述压力泵(16)的左侧连通有导管(17),所述导管(17)的左侧连通有储液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华曾志强邹聪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上化工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