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提供了一种网罩结构、中央出风口、侧出风口及后排出风口,包括:框架,其与外部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框架内设置有第一网格部和第二网格部,所述第一网格部与所述第二网格部相连,所述第一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朝向不同;连接条,其位于所述框架的中心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框架上设置有第一网格部和第二网格部,出风口内直出的风会被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疏散,将直出的强风分割成多侧流动的细风,避免了风直吹用户,提高用户的乘坐舒适感。的乘坐舒适感。的乘坐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罩结构、中央出风口、侧出风口及后排出风口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罩结构、中央出风口、侧出风口及后排出风口。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通风系统的终端,对气流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调出风口通常在车厢降温或升温时使用。
[0003]现有的汽车空调大多采用直接出风的方式,用户坐在座位上,汽车空调输出的风直接吹往用户,长时间的直吹风会导致用户体温升高或降低,从而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网罩结构、中央出风口、侧出风口及后排出风口。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网罩结构,包括:框架,其与外部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框架内设置有第一网格部和第二网格部,所述第一网格部与所述第二网格部相连,所述第一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朝向不同;
[0006]连接条,其位于所述框架的中心处,用于加强所述第一网格部及所述第二网格部的连接。
[0007]在上述的一种网罩结构中,每个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一板条形成,每个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二板条形成,所述第一板条所述第二板条形成有夹角。
[0008]在上述的一种网罩结构中,所述第一板条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一斜角,所述第二板条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二斜角。
[0009]在上述的一种网罩结构中,所述框架的周缘处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卡扣组件与外部出风口卡接。
[001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中央出风口,包括:上述的网罩结构,还包括:中央出风总成,所述中央出风总成设置于汽车中控仪表板上,所述中央出风总成具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0011]在上述的一种中央出风口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扣组件,所述第二卡扣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卡接。
[001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侧出风口,包括:上述的网罩结构,还包括:侧出风总成,所述侧出风总成设置于汽车中控仪表板的两侧上,所述侧出风总成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0013]在上述的一种侧出风口中,所述侧出风总成上设置有第三卡扣组件,所述第三卡扣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卡接。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后排出风口,包括:上述的网罩结构,还包括:后排出风总成,所述后排出风总成设置于汽车扶手箱的后方,所述后排出风总成具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0015]在上述的一种后排出风口中,所述后排出风总成上设置有第四卡扣组件,所述第四卡扣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卡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框架上设置有第一网格部和第二网格部,出风口内直出的风会被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疏散,将直出的强风分割成多侧流动的细风,避免了风直吹用户,提高用户的乘坐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网罩结构的主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网罩结构的左侧剖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网罩结构的右侧剖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央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侧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后排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框架;100、第一网格部;101、第二网格部;102、第一出风风道;103、第二出风风道;104、连接条;105、第一板条;106、第二板条;107、第一斜角;108、第二斜角;109、第一卡扣组件;
[0025]2、中央出风总成;200、第一出风口;201、第二卡扣组件;
[0026]3、侧出风总成;300、第二出风口;301、第三卡扣组件;
[0027]4、后排出风总成;400、第三出风口;401、第四卡扣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0029]如图1至图3所示,本网罩结构,包括:框架1,其与外部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框架1内设置有第一网格部100和第二网格部101,第一网格部100与第二网格部101相连,第一网格部100上形成有若干第一出风风道102,第二网格部101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出风风道103,第一出风风道102与第二出风风道103的朝向不同;连接条104,其位于框架1的中心处,用于加强第一网格部100及第二网格部101的连接。
[0030]第一网格部100和第二网格部101均设置于框架1内,第一网格部100上形成有若干呈倾斜状的第一出风风道102,第二网格部101上也形成有若干呈倾斜状的第二出风风道103,连接条104位于框架1的中心处且与第一网格部100和第二网格部101连接,从而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并且连接条104的内侧面能够起到合理分散出风口输出风的流向,将直出的强风分割分散至第一出风风道102及第二出风风道103内,进而避免了风直吹用户,提高用
户的乘坐舒适感,值得一提的是,该框架1、第一网格部100、第二网格部101及连接条104均为金属材质,且采用喷粉工艺,能够起到防止冷凝水的效果。
[0031]优选地,每个第一出风风道102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一板条105形成,每个第二出风风道103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二板条106形成,第一板条105第二板条106形成有夹角。
[0032]第一板条105和第二板条106形成有夹角,从而保证出风口出风输出的风能够通过不同朝向流出将风分散。
[0033]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板条105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一斜角107,第二板条106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二斜角108。
[0034]第一板条105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向左侧倾斜的第一斜角107,第二板条106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向右侧倾斜的第二斜角108,出风口内直输出的风通过两个相邻的第一斜角107形成的第一出风风道102及两个相邻的第二斜角108形成的第二出风风道103将风分散,分别向左侧和右侧排出。
[0035]优选地,框架1的周缘处设置有若干第一卡扣组件109,第一卡扣组件109与外部出风口卡接。
[0036]第一卡扣组件109具有多种形状的第一卡扣,设置第一卡扣组件109方便与外部出风口实现卡接或拆卸,进一步方便对出风口出进行检修。
实施例二
[0037]如图4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中央出风口,包括实施例一的网罩结构,其中,还包括:中央出风总成2,中央出风总成2设置于汽车中控仪表板上,中央出风总成2具有第一出风口200,第一出风口200与框架1可拆卸连接。
[0038]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其与外部出风口可拆卸连接,所述框架内设置有第一网格部和第二网格部,所述第一网格部与所述第二网格部相连,所述第一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网格部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朝向不同;连接条,其位于所述框架的中心处,用于加强所述第一网格部及所述第二网格部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一板条形成,每个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均通过两根相邻的第二板条形成,所述第一板条所述第二板条形成有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网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条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一斜角,所述第二板条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二斜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网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周缘处设置有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卡扣组件与外部出风口卡接。5.一种中央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4的网罩结构,还包括:中央出风总成,所述中央出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厉耿宏,颜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