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型窗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08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型窗帘,包括由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组成的窗帘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窗帘主体周围的支撑结构,所述透光部设置在所述遮光部上方,且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该窗帘采用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减少眩光影响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光,增加使用空间明亮感,提高照度均匀度,减少使用者视疲劳,并且采用上下部分不同编织密度的设计也使得使用空间的空气流通性更好。气流通性更好。气流通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型窗帘


[0001]本技术涉及窗帘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透气型窗帘。

技术介绍

[0002]学校使用空间近窗侧课桌面普遍存在天然光照度过高的现象,传统窗帘会减少太阳直射光给使用者带来的不舒适眩光以及热不适的感受。但是拉起传统窗帘会导致使用空间课桌面整体照度过低、照度均匀度不够,从而造成使用者视疲劳加剧、影响眼部发育、视力受损等严重后果。此外,目前在使用空间中使用的窗帘的卷帘材质密度较密,透气效果不佳。使用空间中要保持空气流通,使用者才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充分利用天然光的透气型使用空间窗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型窗帘,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透气型窗帘,所述透气型窗帘采用布艺编织技术,包括由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组成的窗帘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窗帘主体周围的支撑结构,所述透光部设置在所述遮光部上方,且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
[0006]优选的,所述透气型窗帘采用的编织材料为复合线,所述复合线包括芯体和包裹在所述芯体外的皮层。
[0007]优选的,所述遮光部距离地面1.2m~1.5m。
[0008]优选的,所述窗帘主体周围的支撑结构包括顶部挂轴和底部挂轴,所述顶部挂轴用于悬挂安装窗帘主体,所述底部挂轴用于拉伸所述窗帘主体。
[0009]优选的,所述顶部挂轴和所述底部挂轴均通过卷轴形式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是780*320根/cm2,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为110*90根/cm2。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型窗帘,该窗帘采用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减少眩光影响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光,增加使用空间明亮感,提高照度均匀度,减少使用者视疲劳,并且采用上下部分不同编织密度的设计也使得使用空间的空气流通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例1中提供的透气型窗帘结构示意图;
[0014]1是顶部挂轴,2是透光部,3是遮光部,4是底部挂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6]实施例1
[00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气型窗帘,所述透气型窗帘采用布艺编织技术,如图1所示,包括由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组成的窗帘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窗帘上下两端的支撑结构,所述透光部设置在所述遮光部上方,且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所述窗帘主体周围的支撑结构包括顶部挂轴和底部挂轴,所述顶部挂轴用于悬挂安装窗帘主体,所述底部挂轴用于拉伸所述窗帘主体。
[0018]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所述透气型窗帘采用的编织材料为复合线,所述复合线包括芯体和包裹在所述芯体外的皮层。
[0019]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遮光部距离地面1.2m~1.5m,可以通过调节顶部挂轴调节,同时还可以通过顶部挂轴和底部挂轴分别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长度和高度。
[0020]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顶部挂轴和所述底部挂轴均通过卷轴形式连接。
[0021]为了保证透气以及遮光作用,本实施例中的遮光部的编织密度大于透光部的编织密度,其中,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是780*320根/cm2,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为110*90根/cm2。
[0022]通过采用本技术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00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型窗帘,该窗帘采用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减少眩光影响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光,增加使用空间明亮感,提高照度均匀度,减少使用者视疲劳,并且采用上下部分不同编织密度的设计也使得使用空间的空气流通性更好。
[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型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型窗帘采用布艺编织技术,包括由上下设置的透光部和遮光部组成的窗帘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窗帘主体周围的支撑结构,所述透光部设置在所述遮光部上方,且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小于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所述遮光部距离地面1.2m~1.5m;所述遮光部的编织密度是780*320根/cm2,所述透光部的编织密度为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楠郭文利谢一鸣夏启航
申请(专利权)人:纳维光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