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逆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936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双向逆止阀,其包括阀体单元和密封单元。所述阀体单元具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控流通道、第一流道和一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一腔室,第二流道连通第二腔室,控流通道上下延伸且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密封单元包括连接杆、密封部和可变形的悬持部,连接杆自第一腔室经控流通道朝向第二腔室方向延伸,密封部设置于连接杆的底端,悬持部的悬持内侧和悬持外侧以悬持部封闭第一腔室的上方开口的方式分别连接于连接杆的顶端和阀体单元,以由悬持部通过连接杆悬持密封部。部。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逆止阀


[0001]本技术涉及一逆止阀,特别涉及一双向逆止阀。

技术介绍

[0002]逆止阀被广泛地应用于净水机、饮水机等饮用水设备,其被设置在水箱和水泵之间,当水泵开始抽水时,基于负压原理,逆止阀自动地导通水箱和水泵,以允许被存储于水箱内的水经逆止阀进入水泵而被抽出,当水泵停止工作时,逆止阀自动地阻断水箱和水泵,以阻止被存储于水箱内的水进入逆止阀。例如,公告号为CN21703014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负压阀,在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当出水口受水泵作用时,上气室产生负压,下气室为大气压,因此,气压膜片的伸缩部会向上伸缩移动,此时伸缩部带动顶杆上移,顶杆抵触阀塞并可向上顶开阀塞,从而打开阀口,此时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连通可实现出水,当水泵停止工作,气压膜片的伸缩部会向下伸缩复位,此时顶杆跟随伸缩部下移,阀塞在弹簧的带动下封堵阀口。由此可见,上述专利的负压阀仅靠弹簧抵靠阀塞的方式由阀塞封堵阀口,这种方式导致负压阀的密封性较差,具体为当出水口的水压较大时,出水口的水会驱动阀塞向上移动而在阀塞和壳体之间形成缝隙,以至于出现出水口的水经形成于阀塞和壳体之间的缝隙向进水口倒流的现象,从而造成水箱内的水被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双向逆止阀能够阻止流体倒流。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双向逆止阀提供一阀体单元和一密封单元,所述阀体单元的第二腔室的压力越大,所述密封单元的密封部越能够提高良好的密封效果,以使所述双向逆止阀具有阻止流体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向第一腔室倒流的能力。
[000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密封单元提供一连接杆、一密封部以及一悬持部,所述悬持部可变形地设置于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并且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悬持所述密封部于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或控流通道,当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流体施加压力至所述密封部,以使所述密封部紧密地贴合于所述阀体单元而阻止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差越大,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流体施加于所述密封部的压力越大,相应地,所述密封部越能够紧密地贴合于所述阀体单元,从而所述双向逆止阀能够具有防止流体倒流之效果。
[0006]依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双向逆止阀,其包括:
[0007]一阀体单元,其中所述阀体单元具有一第一腔室、一第二腔室、一控流通道、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上下布置且通过所述控流通道相连
通,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和
[0008]一密封单元,其中所述密封单元包括一连接杆、一密封部以及一可变形的悬持部,所述连接杆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延伸,所述密封部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内侧和悬持外侧以所述悬持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上方开口的方式分别被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和所述阀体单元,以由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悬持所述密封部,其中在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并且所述第一腔室为正压时,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密封部悬持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的位置,其中在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并且所述第二腔室为负压时,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密封部悬持在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的位置。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部的顶面被设置能够贴合或移离所述阀体单元的用于形成所述控流通道的底面,以允许所述密封部封闭或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部的外壁被设置能够贴合或移离所述阀体单元的用于形成所述控流通道的内壁,以允许所述密封部封闭或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杆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部被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或者,所述密封部一体地成型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或者,所述密封部和所述连接杆是一体式结构。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悬持部被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顶端;或者,所述悬持部一体地成型于所述连接杆的顶端;或者,所述悬持部和所述连接杆是一体式结构。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悬持部进一步包括一环形的悬持元件和自所述悬持元件一体地向外延伸的一环形的悬边元件,所述悬持元件的内侧形成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内侧,所述悬边元件的外侧形成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外侧,其中所述悬边元件的纵向截面形成的图形为拱形。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阀体单元进一步包括一阀座和一底盖,其中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控流通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形成于所述阀座,所述底盖被安装于所述阀座的底部,以在所述底盖和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其中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外侧被连接于所述阀座的顶部,以由所述悬持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上方开口。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阀体单元进一步包括一顶盖,所述顶盖以所述顶盖和所述阀座夹持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外侧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阀座的顶部。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双向逆止阀具有一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形成于所述顶盖和所述悬持部之间,其中所述顶盖具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避让空间。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双向逆止阀进一步包括一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位于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并且所述复位元件的顶端抵靠所述悬持部,所
述复位元件的底端抵靠所述阀体单元。
[0019]依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一双向逆止阀的控流方法,其中所述控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a)在一阀体单元的一第二腔室的压力减小并且所述第二腔室为负压时,一密封单元的一密封部在朝向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连接杆带动一悬持部向下变形而积蓄弹性势能,以允许所述密封部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用于连通一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一控流通道,从而允许流体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腔室;和
[0021](b)在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增大并且所述第一腔室为正压时,所述悬持部在恢复初始状态的过程中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密封部朝向所述第一腔室方向移动,以允许所述密封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从而阻止流体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腔室,和阻止流体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二腔室经所述控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逆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阀体单元,其中所述阀体单元具有一第一腔室、一第二腔室、一控流通道、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上下布置且通过所述控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和一密封单元,其中所述密封单元包括一连接杆、一密封部以及一可变形的悬持部,所述连接杆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延伸,所述密封部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所述悬持部的悬持内侧和悬持外侧以所述悬持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上方开口的方式分别被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和所述阀体单元,以由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悬持所述密封部,其中在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并且所述第一腔室为正压时,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密封部悬持在封闭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的位置,其中在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压力并且所述第二腔室为负压时,所述悬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密封部悬持在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密封部的顶面被设置能够贴合或移离所述阀体单元的用于形成所述控流通道的底面,以允许所述密封部封闭或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密封部的外壁被设置能够贴合或移离所述阀体单元的用于形成所述控流通道的内壁,以允许所述密封部封闭或打开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控流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止阀,其中所述连接杆自所述阀体单元的所述第一腔室经所述控流通道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止阀,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斯博瑞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