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设置有内燃机的道路车辆的液压伺服控制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912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设置有内燃机(5)的道路车辆(1)的液压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其具有: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其由至少一个第一液压致动器(16,17)操作;伺服控制离合器(15),其由至少一个第二液压致动器(18)操作;液压回路(19),其包括含有由液压致动器(16,17,18)使用的加压控制流体的液压蓄压器(21)、以及直接由内燃机(5)操作以将加压控制流体提供至液压蓄压器(21)的泵(22);停车锁止设备(24),其能够操作以阻止驱动轮(3)的转动;以及控制单元(11),当内燃机(5)关闭时,控制单元(11)利用液压蓄压器(21)内的控制流体的剩余压力将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设于空档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设置有内燃机的道路车辆的液压伺服控制传 动装置。
技术介绍
伺服控制传动装置正日益普及,其结构相似于传统类型的手动伺服 控制传动装置,除了由驾驶员控制的离合器踏板和变速杆由相应的电气 的或液压的伺服控制装置所替代。通过采用伺服控制的传动装置,驾驶 员只须将升档或降档的命令发送给传动装置的控制单元,传动装置的控 制单元通过作用于发动机以及与离合器和变速箱关联的伺服控制装置 来自动地进行档位的改变。通常,变速箱的伺服控制装置和离合器的伺服控制装置是液压类型 的,并且包括连接到共用液压回路的相应的液压致动器,该共用液压回路包括含有液压致动器所使用的、处于环境压力下的控制流体(通常 为油)的储液罐;含有加压控制流体的液压蓄压器;从储液罐吸取控制 流体并将加压的控制流体供应给液压蓄压器的电动泵;以及多个适于将液压致动器的腔室选择性地连接到储液罐和液压蓄压器的电动阀。换句 话说,在已知的目前已经商业化的应用中,液压回路的泵由电动马达(电 动泵组件)致动,电动马达由机动车辆的气池供电并因此可独立于热机 的运动状态而工作。用于液压回路的电动泵组件的使用有几个缺点电动马达可能易于 破坏(可靠性随时间降低),在大量使用的状态下尤其如此;电动泵组 件很噌杂;且最后电动泵组件具有安装临界点,因为其需要电动马达的 适当冷却。为了解决上述缺点,建议移除电动马达并通过直接从热动机获取动 力来操作液压回路泵。举例来说,专利申请GB2339606A描述了通过直接从热机获取动力来操作传动装置系统的液压回路泵的可能性;具体地,GB2339606建议 当从热机获取的动力不足时使用辅助电动马达。专利US5474428A1也描述了通过直接从热机获取动力、或者可选地通过使用电动马达来操作传动装置系统的液压回路泵的可能性;具体地,泵所供应的机油可用于润滑传动装置又可用于在换档期间操作传动装置。然而,上述已知的用于移除电动马达并操作液压回路的泵、从而直 接从热机获取动力的方案并不完全让人满意,因为其在任意情形下都建 议使用小的辅助电动马达,该辅助电动马达在从热机获取的动力不足时操作;因此,这种已知的方案是复杂的、昂贵的并且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设置有内燃机的道路车辆的液压伺 服控制传动装置,这样的伺服控制传动装置没有上述的缺点,尤其是制 造简便并廉价。依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用于设置有内燃机的道路车辆的液压伺服 控制传动装置,该伺服控制传动装置包括伺服控制的机喊式变速箱,其由至少一个第一液压致动器操作并设置 有能够连接于驱动轴的第一轴以及连接于传动轴的第二轴,所述传动轴将 动力传递给驱动轮;伺服控制离合器,其由至少一个第二液压致动器操作并设置于所述 驱动轴和所述变速箱的第一轴之间,以将所述驱动轴连接到所述变速箱 的第一轴或与所述第一轴分开;以及液压回路,其包括含有由所述液压致动器使用的加压控制流体的液 压蓄压器、以及直接由所述内燃机操作以将所述加压控制流体提供至所 述液压蓄压器的泵;所述祠服控制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停车锁止设备,其能够操作以阻止所述驱动轮的转动;以及控制单元,当所述内燃机关闭时,所述控制单元利用所述液压蓄压 ,内的控制流体的剩余压力将所述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设于空档附图说明现在将参见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附图显示了实施方式的非限制 性的示例,其中,图l是后轮驱动机动车辆的示意性平面图,其设置有依照本专利技术制成的伺服控制传动装置;图2是图1中机动车辆的热机及祠服控制传动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3是图2中伺服控制传动装置的液压回路的一个部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标号1整体上标示设置有二个前轮2和二个后驱动轮3 的机动车辆,后驱动轮3接收来自动力系统4的驱动扭矩。动力系统4包括内燃机5以及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内燃机5布置在前部位置并设置有以Om的角速度转动的驱动轴6,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布置于前部位置、容置在一个与内燃机5整合的喇叭口内、并将内 燃机5产生的驱动扭矩传递给后驱动轮3。传动轴8从伺服控制传动装 置7延伸,终止于差速器9, 一对半轴10从差速器9延伸,每个半轴均 与后驱动轮3整合在一起。机动车辆1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1 (示意性地 示出),电子控制单元11控制动力系统4从而驱动内燃机5和伺服控制 传动装置7。如图2所示,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包括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 其设置有第一轴13以及第二轴14,第一轴13以角速度on转动并可连 接于驱动轴6,第二轴14以角速度(02转动并连接于将动力传递到驱动 轮3的传动轴8。伺服控制的盘式离合器15介于驱动轴6和变速箱12 的第一轴13之间以将驱动轴6连接到变速箱12的第一轴13/从变速箱 12的第一轴13分离。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由液压致动器16操作以便啮合/脱开齿 轮,以及由液压致动器17操作以便选择齿轮;伺服控制离合器15由单 个的液压致动器18操作以便在断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该离合器 15本身。液压致动器16、 17和18由电子控制单元ll驱动并连接到液 压回路19 (见图3)。如图3所示,液压回路19包括含有液压致动器15、 17和17所 使用的、处于环境压力下的控制流体(通常为油)的储液罐20;含有加 压控制流体的液压蓄压器21;从储液罐20吸取控制流体并将加压的控 制流体供应给液压蓄压器21的电动泵22;以及三个适于将相应液压致 动器15、 16和17的腔室选择性地连接到储液罐20和液压蓄压器21的 电动阀23。具体地,相应的三通电动阀23与液压致动器15、 16和17 的每个腔室相关联,其中,三通电动阀23适于保持腔室隔离以维持该 腔室内的控制流体恒定、适于将腔室连接到储液罐20以排出腔室内的 控制流体、或适于将腔室连接到液压蓄压器以向腔室内供应控制流体。如图2所示,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包括可由驾驶员操作、通过手动 操作的控制装置来阻止驱动轮3转动的停车锁止设备24。依照一个优选 的实施方式,停车锁止设备24与机动车辆1的启动块中的保险设备电 气地相互作用,从而,只有当停车锁止设备24被激活以阻止驱动轮3 转动时,内燃机5的启动钥匙才能拔出。停车锁止设备24可布置在伺 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内以作用于第二轴14 (如图2所示),或者, 停车锁止设备24可布置在差速器9内以作用于传动轴8或半轴10。此外,泵22由内燃机5直接地致动以向液压蓄压器21供应加压的 控制流体。当内燃机5关闭时,控制单元11利用液压蓄压器21内的控 制流体的剩余压力将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设于空档位置上。通 过这种方式,始终能够不需要作用于伺服控制离合器15地重新启动内 燃机5;此外,借助于停车锁止设备24 (需要操作停车锁止设备24以 拔出启动钥匙)的作用,机动车辆l在任意情形下都保持制动于停车位 置,即使祠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处在空档位于上。依照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泵22通过带式传动装置从内燃机5的 驱动轴6获取动力而操作;在这种情形下,泵22在内燃机5运转时独 立于伺服控制离合器15的状态地接收动力。依照一个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未示出),泵22通过辅助轴从内燃机 5的驱动轴6获取动力而操作,辅助轴与伺服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设置有内燃机(5)的道路车辆(1)的液压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所述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包括:    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其由至少一个第一液压致动器(16,17)操作并设置有能够连接于驱动轴(6)的第一轴(13)以及连接于传动轴(8)的第二轴(14),所述传动轴(8)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3);    伺服控制离合器(15),其由至少一个第二液压致动器(18)操作并设置于所述驱动轴(6)和所述变速箱(12)的第一轴(13)之间,以将所述驱动轴(6)连接到所述变速箱(12)的第一轴(13)或与所述第一轴(13)分开;以及    液压回路(19),其包括含有由所述液压致动器(16,17,18)使用的加压控制流体的液压蓄压器(21)、以及直接由所述内燃机(5)操作以将所述加压控制流体提供至所述液压蓄压器(21)的泵(22);    所述伺服控制传动装置(7)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停车锁止设备(24),其能够操作以阻止所述驱动轮(3)的转动;以及    控制单元(11),当所述内燃机(5)关闭时,所述控制单元(11)利用所述液压蓄压器(21)内的控制流体的剩余压力将所述伺服控制的机械式变速箱(12)设于空档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特凡诺焦尔吉尼
申请(专利权)人:玛涅蒂玛瑞利动力系公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