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823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涉及医用器具领域,提供一种排气快捷,能够自动加压的加压冲洗装置。该装置包括液体袋、冲洗管和加压袋,冲洗管包括冲洗管主体和滴管;还包括加压排气装置;冲洗管包括分支管,分支管与滴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连接,分支管和分支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上均设置有夹闭器;加压排气装置包括主机、气泡检测器、充气管、吸液管和第一导线,主机包括充气泵、吸气泵、液体容器和报警器,充气泵通过充气管与加压袋连接,吸气泵能够吸出液体容器内空气,吸液管与液体容器的顶部和分支管连接,气泡检测器套在滴管与分支管之间的冲洗管主体上,气泡检测器通过第一导线与报警器和充气泵连接。连接。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的风险。动脉瘤1年破裂风险为1.4%,5年破裂风险为3.4%,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升级换代,介入栓塞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介入栓塞术中需要导管内持续应用肝素联合生理盐水或仅生理盐水持续加压冲洗导管,以保证持续血流,防止手术中血栓形成。
[0003]目前使用加压冲洗装置包括液体袋、冲洗管和加压袋,液体袋置于加压袋内,冲洗管与液体袋连接。加压袋为常规的输液加压袋,冲洗管多采用常规的输液器。向加压袋内充气,加压袋鼓涨,挤压内部的液体袋,使液体袋内液体加压输出,液体经冲洗管导出进行冲洗。通常整个手术需要使用2至4袋液体进行冲洗。
[0004]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加压冲洗时,应避免空气进入到血管中,避免造成空气栓塞的不良后果。普通输液时,因输液血管离头部较远,输入少量空气尚无明显不利。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血管位于颅内,少量空气进入也会有不良后果,因此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冲洗管排气很重要。冲洗管上具有莫菲氏滴管,具有排出空气的作用,但与输液类似的,即便如此仍可能有气泡进入到莫菲氏滴管以下,尤其是在更换液体袋的时候。气泡进入到莫菲氏滴管以下时,排气较为困难,参照现有输液过程的排气,有手弹法、缠绕加压法、依次折叠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都是使进入到莫菲氏滴管以下得气泡向上移动回到莫菲氏滴管中,再上浮到莫菲氏滴管的液面上而排出。上述方法排气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并且往往耗时较长,影响手术进程。
[0005]此外常规加压袋的充气是靠手捏加压袋的充气球囊进行的,也需要占用医护人员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气快捷,能够自动加压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包括液体袋、冲洗管和加压袋,液体袋位于加压袋内,冲洗管与液体袋连接,冲洗管包括冲洗管主体和设置在冲洗管主体上的滴管;还包括加压排气装置;冲洗管包括分支管,分支管与滴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连接,分支管和分支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上均设置有夹闭器;加压排气装置包括主机、气泡检测器、充气管、吸液管和第一导线,主机包括充气泵、吸气泵、液体容器和报警器,充气泵通过充气管与加压袋连接,吸气泵能够吸出液体容器内空气,吸液管与液体容器的顶部连接并与分支管可拆卸连接,气泡检测器套在滴管与分支管之间的冲洗
管主体上,气泡检测器通过第一导线与报警器和充气泵连接,气泡检测器检测到冲洗管内有气泡时控制报警器启动同时控制充气泵停止。
[0008]进一步的是:主机包括机壳;液体容器包括容器盖和容器体,容器盖与机壳制成一体,容器体与容器盖螺纹连接;充气泵和报警器位于机壳内,吸气泵位于机壳内并安装在容器盖上;吸液管与容器盖连接。
[0009]进一步的是:主机包括悬挂耳,悬挂耳与机壳连接。
[0010]进一步的是:加压排气装置包括控制面板和第二导线,控制面板通过第二导线与充气泵和吸气泵连接从而能够控制充气泵和吸气泵启停。
[0011]进一步的是:滴管与分支管之间的距离大于500mm。
[0012]进一步的是:气泡检测器与滴管之间的距离为100~120mm。
[0013]进一步的是:报警器为蜂鸣器。
[0014]进一步的是:夹闭器为止流夹。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开启充气泵对加压袋进行缓慢充气,加压袋鼓涨压缩液体袋,使液体加压输出进行冲洗,无需医护人员手捏加压袋的充气球囊进行充气,可不占用医护人员时间。
[0016]若是气泡进入滴管以下,气泡检测器检测到气泡,控制报警器启动提醒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同时控制充气泵停止,避免继续冲洗导致气泡进入血管。处理时,关闭分支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上的夹闭器,打开分支管上的夹闭器;然后开启吸气泵,吸气泵吸出液体容器内的空气使液体容器内形成负压,进而能够对冲洗管内液(气)体产生吸引,由于分支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上的夹闭器夹闭,分支管上方的液体能够被吸出至液体容器内,气泡随着液体一起被吸入液体容器,如此即达到排出气泡的效果。观察气泡被吸出后,关闭吸气泵,夹闭分支管上的夹闭器,打开分支管下方的冲洗管主体上的夹闭器,开启充气泵。即可开始冲洗。
[0017]本技术能够快速第吸出气泡,排气效率明显高于目前手动使气泡上移入滴管的方式,避免影响手术进程。并且本技术排气操作十分简单,既方便也无需医护人员专门掌握技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结构图;
[0019]图2是主机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记为:液体袋1、冲洗管2、冲洗管主体21、滴管22、分支管23、夹闭器24、加压袋3、加压排气装置4、主机41、机壳411、充气泵412、吸气泵413、液体容器414、容器体4141、容器盖4142、报警器415、悬挂耳416、气泡检测器43、充气管42、吸液管45、第一导线44,第二导线46、控制面板4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包括液体袋1、冲洗管2和加压袋3,液体袋1位于加压袋3内,冲洗管2与液体袋1连接,冲洗管2包括冲洗管主体21和
设置在冲洗管主体21上的滴管22;还包括加压排气装置4;冲洗管2包括分支管23,分支管23与滴管22下方的冲洗管主体21连接,分支管23和分支管23下方的冲洗管主体21上均设置有夹闭器24;加压排气装置4包括主机41、气泡检测器43、充气管42、吸液管45和第一导线44,主机41包括充气泵412、吸气泵413、液体容器414和报警器415,充气泵412通过充气管42与加压袋3连接,吸气泵413能够吸出液体容器414内空气,吸液管45与液体容器414的顶部连接并与分支管23可拆卸连接,气泡检测器43套在滴管22与分支管23之间的冲洗管主体21上,气泡检测器43通过第一导线44与报警器415和充气泵412连接,气泡检测器43检测到冲洗管2内有气泡时控制报警器415启动同时控制充气泵412停止。
[0023]本技术使用时,将液体袋1放入加压袋3,并将二者挂起;将冲洗管2与液体袋1连接;将充气管42与加压袋3连接;将气泡检测器43套在滴管22与分支管23之间的冲洗管主体21上;将吸液管45与分支管23连接。然后,启动充气泵412对加压袋3充气,加压袋3鼓涨压缩液体袋1使液体排出,液体进入冲洗管主体21和分支管23排出管内空气,即可开始冲洗。
[0024]若是有气泡进入滴管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包括液体袋(1)、冲洗管(2)和加压袋(3),液体袋(1)位于加压袋(3)内,冲洗管(2)与液体袋(1)连接,冲洗管(2)包括冲洗管主体(21)和设置在冲洗管主体(21)上的滴管(22);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排气装置(4);冲洗管(2)包括分支管(23),分支管(23)与滴管(22)下方的冲洗管主体(21)连接,分支管(23)和分支管(23)下方的冲洗管主体(21)上均设置有夹闭器(24);加压排气装置(4)包括主机(41)、气泡检测器(43)、充气管(42)、吸液管(45)和第一导线(44),主机(41)包括充气泵(412)、吸气泵(413)、液体容器(414)和报警器(415),充气泵(412)通过充气管(42)与加压袋(3)连接,吸气泵(413)能够吸出液体容器(414)内空气,吸液管(45)与液体容器(414)的顶部连接并与分支管(23)可拆卸连接,气泡检测器(43)套在滴管(22)与分支管(23)之间的冲洗管主体(21)上,气泡检测器(43)通过第一导线(44)与报警器(415)和充气泵(412)连接,气泡检测器(43)检测到冲洗管(2)内有气泡时控制报警器(415)启动同时控制充气泵(412)停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加压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机(41)包括机壳(411);液体容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月向力匀杨润瑜刘仑鑫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