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141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包括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所述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平行独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揭示了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情况,从居民生活直接排放影响、居民消费间接影响多方面考虑,所得结果的精确度更高,可参考性更高,为人口规模和城镇化变化驱动下的流域磷污染负荷变化预测打下基础。流域磷污染负荷变化预测打下基础。流域磷污染负荷变化预测打下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评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

技术介绍

[0002]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的《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20世纪,“城镇化”这一名词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学者接受。目前,城镇化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经济学强调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程;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化和集中过程;人口学强调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按照《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中定义,城市(城镇)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通常用“城镇化水平”来衡量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程度。
[0003]从城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表现为人口从农村迁到城镇,同时人口总体规模也在同步变化。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其先前从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的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由于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城镇化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负荷的变化。
[0004]基于此,人口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规模和结构在空间上发生相应改变,伴随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改变,会带来不同的环境效应;
[0005]目前,还未见有人口城镇化对其流域磷污染影响的研究公开,难以明确人口城镇化与其流域磷污染的实际关系,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较为不便。
[0006]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还未见有人口城镇化对其流域磷污染影响的研究公开,难以明确人口城镇化与其流域磷污染的实际关系,导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较为不便的缺陷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包括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所述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平行独立;所述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如式1所示,
[0009][0010]式(1)中,
[0011]L
re
为一定时间居民生活、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
[0012]L
l
、L
c
分别为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污染排放量;
[0013]a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
[0014]a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
[0015]β
u
、β
r
分别为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排放系数;
[0016]P为流域总人口;
[0017]η为人口城镇化率;
[0018]分别为城镇和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对总磷的去除率;
[0019]从时期“s”到时期“t”,居民生活和消费驱动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变化,如式(2)所示,
[0020][0021]式(2)中,
[0022]ΔL
re
为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和消费驱动下污染物排放变化量;
[0023]ΔL
l
为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污染负荷变化;
[0024]ΔL
c
为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变化;
[0025]P
t
、P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数量;
[0026]η
t
、η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城镇化率;
[0027]分别为t、s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污染排放系数;
[0028]分别为t、s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污染排放系数;
[0029]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城镇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的污染排放变化,如式(3)所示,
[0030][0031]式(3)中,
[0032]ΔL
re
为一定时间居民生活、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变化量;
[0033]a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总磷排放系数;
[0034]a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总磷排放系数;
[0035]β
u
、β
r
分别为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排放系数,P为流域总人口;
[0036]η为人口城镇化率;
[0037]分别为城镇和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对总磷的去除率;
[0038]所述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包括居民生活磷污染直接排放负荷,通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排放系数计算,如式(4)所示,
[0039][0040]式(4)中,
[0041]L1为区域内居民生活污染排放负荷;
[0042]a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
[0043]a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
[0044]θ
u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0045]城镇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
[0046]θ
r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0047]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
[0048]从时期“s”到时期“t”,生活方式差异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如式(5)所示,
[0049][0050]式(5)中,
[0051]ΔL1为区域内生活驱动下总磷负荷变化量;
[0052]分别为t、s时期生活污染排放量;
[0053]P
t
、P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数量;
[0054]分别为t、s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磷排放系数;
[0055]分别为t、s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
[0056]分别为t、s时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0057]分别为t、s时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
[0058]分别为t、s时期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
[005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内城镇化率每增加1%,居民生活磷污染负荷变化量,如式(6)所示,
[0060][0061]式(6)中,
[0062]ΔL1为区域内生活驱动下总磷负荷变化量;
[0063]P为人口总数;
[0064]a
u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所述生活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居民消费间接驱动模块平行独立;所述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如式1所示,式(1)中,L
re
为一定时间居民生活、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L
l
、L
c
分别为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污染排放量;a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a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β
u
、β
r
分别为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排放系数;P为流域总人口;η为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城镇和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对总磷的去除率;从时期“s”到时期“t”,居民生活和消费驱动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变化,如式(2)所示,式(2)中,ΔL
re
为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和消费驱动下污染物排放变化量;ΔL
l
为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污染负荷变化;ΔL
c
为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变化;P
t
、P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数量;η
t
、η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t、s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污染排放系数;分别为t、s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污染排放系数;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城镇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的污染排放变化,如式(3)所示,式(3)中,ΔL
re
为一定时间居民生活、消费驱动下的污染负荷变化量;a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总磷排放系数;a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总磷排放系数;β
u
、β
r
分别为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排放系数,P为流域总人口;η为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城镇和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对总磷的去除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人口城镇化对流域磷污染负荷的驱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
排放直接驱动模块包括居民生活磷污染直接排放负荷,通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排放系数计算,如式(4)所示,式(4)中,L
l
为区域内居民生活污染排放负荷;α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α
r
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θ
u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θ
r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从时期“s”到时期“t”,生活方式差异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如式(5)所示,式(5)中,ΔL
l
为区域内生活驱动下总磷负荷变化量;分别为t、s时期生活污染排放量;P
t
、P
s
分别为t、s时期人口数量;分别为t、s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磷排放系数;分别为t、s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数;分别为t、s时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t、s时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t、s时期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内城镇化率每增加1%,居民生活磷污染负荷变化量,如式(6)所示,式(6)中,ΔL
l
为区域内生活驱动下总磷负荷变化量;P为人口总数;α
u
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污染总磷排放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春坪郑丙辉王丽婧吴劲秦延文涂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