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78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属于复合材料生产领域。解决了现有单层豆荚管固化成型效率低及双层豆荚管粘接效率低及精度的问题。它包括模具本体、油路管道和均压板,在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成型曲面槽,在模具本体底部开设有若干热油流道,相邻两个热流通道的同侧端口之间通过油路管道连通,所有油路管道呈蛇形排布,进油口和出油口与油循环加热组件连接,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均压板设置在成型曲面槽内,成型单层豆荚管和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在模具本体上表面上贴附有真空袋膜,真空袋膜封闭成型曲面槽,在真空袋膜上设有真空管路接头,所述真空管路接头与真空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高效高精度豆荚管的成型和粘接。管的成型和粘接。管的成型和粘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


[0001]本技术属于复合材料生产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

技术介绍

[0002]豆荚管是一种卷绕后可储存在较小的空间内,满足一定条件后利用卷绕储存的弹性势能逐渐展开以保证搭载设备正常工作的柔性复合材料。
[0003]目前对该类产品,国内外多数采用预浸料铺放,然后在烘箱内完成固化。这种固化方式效率较低,需要对模具进行转运才能完成生产。此外,为了增加搭载设备数量,通常要求提高豆荚管刚度的同时保证其韧性,目前采用两层豆荚管对称粘接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
[0004]为了提高生产及粘接效率,本申请人进行了相应的探索,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成型模具与粘接工装为一体的工艺装备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成型与粘接,避免了模具转运过程带来的不便,同时提高了粘接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以解决现有单层豆荚管固化成型效率低及双层豆荚管粘接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包括模具本体、油路管道和均压板,在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成型曲面槽,在模具本体底部开设有若干贯穿模具本体的宽度方向的热油流道,所有热油流道沿着模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布设,相邻两个热流通道的同侧端口之间通过油路管道连通,所有油路管道呈蛇形排布,位于模具本体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进油口,位于模具本体的另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与油循环加热组件连接,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均压板设置在成型曲面槽内,成型单层豆荚管和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在模具本体上表面上贴附有真空袋膜,真空袋膜封闭成型曲面槽,在真空袋膜上设有真空管路接头,所述真空管路接头与真空组件连接。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油循环加热组件包括油加热机和油泵,油泵和油加热机设置在供油管路上,供油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接。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真空组件包括真空泵和管路,管路的一端与真空管路接头连接,真空泵与管路的另一端连接。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袋膜通过密封胶条粘接在模具本体的上表面。
[0011]更进一步的,已成型的两层豆荚管通过粘接剂粘接。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模具本体的两侧。
[0013]更进一步的,油路管道与热流通道之间通过油管接头连接。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模具本体为弧状结构,成型曲面槽也为弧形结构。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成型曲面槽的槽宽为渐变式槽宽,且一端槽宽大,另一端槽宽小。
[0016]更进一步的,所述均压板形状与成型曲面槽的形状相适应。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避免了豆荚管传统成型过程中的模具转运流程,并通过合理的油路配置,通过油循环加热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9](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豆荚管是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豆荚管粘接过程中,充分利用豆荚管的柔性复合材料可实现大变形的特点,通过模具本体实现产品的形位约束,通过真空为粘接过程提供压力,再通过均压板将真空压力均匀施加在产品表面,完成较高精度的粘接;最终可提高豆荚管产品的整体刚度,并可使其完成无损卷绕,实现挂载设备数量的提升。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在产品成型阶段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在产品粘接阶段的示意图(略去了真空袋膜);
[0023]图3为成型曲面槽及油路管道的位置示意图;
[0024]图4为油路孔位及油管接头的示意图;
[0025]图5为利用本申请的工装成型的单层豆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利用本申请的工装粘接的双层豆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进油口;2、油路管道;3、模具本体;4、油管接头;5、出油口;6、真空袋膜;7、真空管路接头;8、成型曲面槽;9、均压板;11、油循环加热组件;12、真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3]如图1

图6所示,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包括模具本体3、油路管道2和均压板9,在模具本体3上表面开设有成型曲面槽8,在模具本体3底部开设有若干贯穿模具本体3的宽度方向的热油流道,所有热油流道沿着模具本体3的长度方向布设,相邻两个热流通道的同侧端口之间通过油路管道2连通,所有油路管道2呈蛇形排布,位于模具本体3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进油口1,位于模具本体3的另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出油口5,进油口1和出油口5与油循环加热组件11连接,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均压板9设置在成型曲面槽8内,成型单层豆荚管和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在模具本体3上表面上贴附有真空袋膜6,真空袋膜6封闭成型曲面槽8,在真空袋膜6上设有真空管路接头7,所述真空管路接头7与真空组件12连接。
[0034]所述油循环加热组件11包括油加热机和油泵,油泵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3)、油路管道(2)和均压板(9),在模具本体(3)上表面开设有成型曲面槽(8),在模具本体(3)底部开设有若干贯穿模具本体(3)的宽度方向的热油流道,所有热油流道沿着模具本体(3)的长度方向布设,相邻两个热流通道的同侧端口之间通过油路管道(2)连通,所有油路管道(2)呈蛇形排布,位于模具本体(3)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进油口(1),位于模具本体(3)的另一端的热油流道的开口为出油口(5),进油口(1)和出油口(5)与油循环加热组件(11)连接,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均压板(9)设置在成型曲面槽(8)内,成型单层豆荚管和两层豆荚管粘接时,在模具本体(3)上表面上贴附有真空袋膜(6),真空袋膜(6)封闭成型曲面槽(8),在真空袋膜(6)上设有真空管路接头(7),所述真空管路接头(7)与真空组件(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循环加热组件(11)包括油加热机和油泵,油泵和油加热机设置在供油管路上,供油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进油口(1)和出油口(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豆荚管成型及粘接的工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铁秦孙云龙张云峰刘鑫燚李牧周骐邹红阳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