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光天线,包括基板、第一与第二导电图案。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且包括第一馈线单元、第一与第二辐射单元、第一与第二耦合单元、与第一寄生单元。第一馈线单元连接第二辐射单元。第一与第二辐射单元位于第一与第二耦合单元之间。第一寄生单元的一侧连接第二耦合单元。第一寄生单元的另一侧邻接第一耦合单元。第二导电图案配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且包括第二馈线单元、第三耦合单元、第二寄生单元与第四耦合单元。第二馈线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馈线单元、第一辐射单元与第二辐射单元。第三耦合单元、第四耦合单元与第二寄生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耦合单元、第二耦合单元与第一寄生单元。寄生单元。寄生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光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光天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无线通信技术逐渐采用中继转传(relay)技术来改善无线通信涵盖面积、群体移动性(group mobility)、基地台边际传输量(cell
‑
edge throughput)以及提供临时的网络布建方式。在第5代(5G)通信系统中,为了提升信号的覆盖率,基地台最好设置在大楼的中间层,而不是距离地面较远的楼顶。但城市环境复杂,要找到安装天线的地方极为困难,若能将天线安装在室内窗户,透过玻璃来提高覆盖率,透光天线采用透光且不显眼的设计兼具美观与功能,可省去大量选址及站点安装的困扰。当然,透光天线的效能表现也直接影响无线网络的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一种透光天线,具有较佳的效能表现。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透光天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导电图案与一第二导电图案。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第一表面,且包括一第一馈线单元、一第一辐射单元、一第一耦合单元、一第一寄生单元、一第二辐射单元与一第二耦合单元。第一馈线单元连接第二辐射单元。第一辐射单元与第二辐射单元位于第一耦合单元与第二耦合单元之间。第一寄生单元的一侧连接第二耦合单元。第一寄生单元的另一侧邻接第一耦合单元。第二导电图案配置于第二表面,且包括一第二馈线单元、一第三耦合单元、一第二寄生单元与一第四耦合单元。第二馈线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馈线单元、第一辐射单元与第二辐射单元。第三耦合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耦合单元。第四耦合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二耦合单元。第二寄生单元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寄生单元。第二寄生单元的一侧连接第四耦合单元。第二寄生单元的另一侧邻接第三耦合单元。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透光天线具有宽带、高增益与多频的特性。
[000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天线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是图1的透光天线的第一导电图案的示意图。
[0009]图3是图1的透光天线的第二导电图案的示意图。
[0010]图4是图1的透光天线的电磁波反射板的导电区的示意图。
[0011]图5是图1的透光天线的第一导电图案的局部示意图。
[0012]图6是图1的透光天线的第一导电图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3]图7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天线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8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天线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16]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天线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透光天线100包括一基板110、一第一导电图案120与一第二导电图案130。基板11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2与一第二表面114。第一导电图案120配置于第一表面112,且包括一第一馈线单元120A、一第一辐射单元120B、一第一耦合单元120D、一第一寄生单元120E、一第二辐射单元120C与一第二耦合单元120F。第一馈线单元120A连接第二辐射单元120C。第一辐射单元120B与第二辐射单元120C位于第一耦合单元120D与第二耦合单元120F之间。第一寄生单元120E的一侧连接第二耦合单元120F。第一寄生单元120E的另一侧邻接第一耦合单元120D。第二导电图案130配置于第二表面114,且包括一第二馈线单元130A、一第三耦合单元130B、一第二寄生单元130C与一第四耦合单元130D。第二馈线单元130A在第一表面112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馈线单元120A、第一辐射单元120B与第二辐射单元120C。第三耦合单元130B在第一表面112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耦合单元120D。第四耦合单元130D在第一表面112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二耦合单元120F。第二寄生单元130C在第一表面112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寄生单元120E。第二寄生单元130C的一侧连接第四耦合单元130D。第二寄生单元130C的另一侧邻接第三耦合单元130B。
[0017]在本实施例的透光天线100中,第一导电图案120的第一馈线单元120A与第二导电图案130的第二馈线单元130A互相耦合,使得信号可以采用电容馈入的方式馈入。此外,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都具有高透光性,适合安装在室内而提高室内的网络的覆盖率,避免天线安装在户外并以很长的缆线拉入室内时的缆线信号损失,也不影响室内采光且保持美观。并且,本实施例的透光天线100具有全平面电流、多频、窄波束、高增益等特性。
[0018]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没有导电通孔。也就是,透光天线100不需要设置会遮蔽光线的导电通孔,而是利用第一馈线单元120A与第二馈线单元130A将信号馈入的位置拉到基板110的边缘,避免在透光天线100的中央区域产生不透光的点,不会影响视线且可保持美观。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天线100可更包括一馈线150。第一馈线单元120A与第二馈线单元130A分别在基板110的边缘电连接馈线150。
[0019]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包括相互叠置的一第一基板110A与一第二基板110B。第一基板110A背向第二基板110B的表面是第一表面112。第二基板110B背向第一基板110A的表面是第二表面114。第一基板110A与第二基板110B例如是以彼此直接接触而实质上没有间隙的方式相互叠置。在此架构下,第一导电图案120可以单面工艺形成在第一基板110A上,第二导电图案130也可以单面工艺形成在第二基板110B上,整体的工艺成本较低且良率较高。
[0020]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天线100更包括一电磁波反射板140,与基板110保持距离的叠置。也就是,电磁波反射板140与基板110叠在一起,但彼此保持距离。由于配置了电磁波反射板140,具有电磁波反射和屏蔽功能,可提升天线的指向性,还可以隔绝环境影响。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天线100具有一操作波长。电磁波反射板140与基板110之间的距离D10例如是
介于操作波长的0.25倍至2倍之间。举例来说,电磁波反射板140与基板110之间的距离D10可以是3公分。
[00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图案130位于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电磁波反射板140之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导电图案120位于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电磁波反射板140之间。
[0022]图2是图1的透光天线100的第一导电图案12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辐射单元120B与第二辐射单元120C呈梯形。另外,第一耦合单元120D与第二耦合单元120F也可以呈梯形。本实施例中,这些辐射单元的梯形的两个底角并不相等,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第一辐射单元120B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且包括第一馈线单元、第一辐射单元、第一耦合单元、第一寄生单元、第二辐射单元与第二耦合单元,其中该第一馈线单元连接该第二辐射单元,该第一辐射单元与该第二辐射单元位于该第一耦合单元与该第二耦合单元之间,该第一寄生单元的一侧连接该第二耦合单元,该第一寄生单元的另一侧邻接该第一耦合单元;以及第二导电图案,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且包括第二馈线单元、第三耦合单元、第二寄生单元与第四耦合单元,其中该第二馈线单元在该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一馈线单元、该第一辐射单元与该第二辐射单元,该第三耦合单元在该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一耦合单元,该第四耦合单元在该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二耦合单元,该第二寄生单元在该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一寄生单元,该第二寄生单元的一侧连接该第四耦合单元,该第二寄生单元的另一侧邻接该第三耦合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磁波反射板,与该基板保持距离的叠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位于该第一导电图案与该电磁波反射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该电磁波反射板具有导电区,该第二导电图案与该第一导电图案在该电磁波反射板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在该导电区。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天线具有操作波长,该电磁波反射板与该基板之间的距离介于该操作波长的0.25倍至2倍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没有导电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天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若兰,李美儒,蔡承桦,陈孟萱,陈巍中,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