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911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包括活塞、压盖、缓冲片、定位块、缸筒、缸筒盖和固定螺栓。其中,活塞与缸筒盖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能够实现拉伸受力与爆炸冲击力同向,缓冲行程利用率高,比同类产品高20%;缓冲片选用“W型”设计并采用双片叠加式布置,比同类产品的单位重量承载能力高15%以上。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吸能器,特种车辆座椅在遭遇地雷爆炸冲击时,能够实现在较短行程内迅速缓冲吸能,最大程度保护乘员生命安全,降低乘员伤害。该吸能器简单可靠、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缓冲力大、重量轻。重量轻。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


[0001]本技术属于特种车辆防雷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大部分为壁挂式,座椅无法在较短行程内将地雷冲击对其形成的爆轰波能量进行有效耗散,因此无法满足保护乘员生命的要求。在地雷爆炸时形成极大相对速度的工况下,传统液压减振器近似于刚体,在较短行程内无法迅速衰减爆炸产生的冲击能量,会对乘员形成极大的冲击加速度,造成人员伤害,并且传统液压减振器占据的空间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以解决特种车辆遭遇地雷爆炸时座椅在较短行程内迅速缓冲吸能,降低地雷爆炸导致的乘员伤害程度的技术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该吸能器包括活塞、压盖、缓冲片、定位块、缸筒、缸筒盖和固定螺栓;其中,
[0007]定位块为底部加工有台阶孔的中空长方体结构,定位块顶部加工有与台阶孔贯通的螺栓安装孔;定位块顶部平面加工有用于确保缓冲片落入与定位的凹槽,顶部平面四周与缓冲片接触的边缘部分加工为圆弧形状;活塞的顶部设置有能够通过销轴与车体支架连接的安装孔,活塞的底部中间位置加工有螺纹孔;两片缓冲片以十字交错叠放的形式固定在定位块的顶部平面凹槽内,缓冲片的中间位置加工有圆孔;固定螺栓由定位块的底部台阶孔依次旋入螺栓安装孔,穿过两片缓冲片,并与活塞的底部螺纹孔旋紧,将定位块、缓冲片和活塞紧固为一体,使得两片缓冲片夹紧于活塞与定位块之间;定位块、缓冲片和活塞作为整体,由缸筒顶端插入缸筒内部;压盖采用间隙配合方式设置在活塞外周,并由缸筒顶端插入缸筒,且与缸筒焊接为一体,活塞与压盖之间留有间隙;缓冲片的两个自由端折弯后,末端部分夹紧于压盖与缸筒的内壁之间,且高度超出定位块的顶部平面;定位块的长度大于缓冲片的折弯部分长度;缸筒盖底部设置有能够通过销轴与座椅吊耳轴连接的安装孔,缸筒盖顶部与缸筒底部焊接为一体;缸筒盖底部中间位置加工有凹槽,定位块的底端伸入至该凹槽中。
[0008]进一步地,定位块的顶部设置有定位爪;活塞的底部设置有与定位爪对应的定位槽。
[0009]进一步地,定位块的长度超过缓冲片上升高度行程的两倍。
[0010]进一步地,缸筒盖与缸筒的接触位置均留有焊接倒角。
[0011]进一步地,缸筒的四周加工有观察孔。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出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包括活塞、压盖、缓冲片、定位块、缸筒、缸筒盖和固定螺栓。其中,活塞与缸筒盖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能够实现拉伸受力与爆炸冲击力同向,缓冲行程利用率高,比同类产品高20%;缓冲片选用“W型”设计并采用双片叠加式布置,比同类产品的单位重量承载能力高15%以上。使用本技术的吸能器,特种车辆座椅在遭遇地雷爆炸冲击时,能够实现在较短行程内迅速缓冲吸能,最大程度保护乘员生命安全,降低乘员伤害。该吸能器简单可靠、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缓冲力大、重量轻。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雷座椅吸能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雷座椅吸能器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其结构如图1和2所示,主要包括活塞1、压盖2、缓冲片3、定位块4、缸筒5、缸筒盖6和固定螺栓7。
[0018]定位块4为底部加工有台阶孔的中空长方体结构,定位块4的顶部加工有与台阶孔贯通的螺栓安装孔,不仅便于固定螺栓7的安装,同时能够实现减重。定位块4的顶部平面加工有用于确保缓冲片3落入与定位的凹槽,顶部平面四周与缓冲片3接触的边缘部分加工为圆弧形状,以增大缓冲片3与定位块4的接触面积,避免缓冲片3的表面划伤断裂,增大缓冲片3的折弯半径,降低折弯过程的压力集中,增强折弯工艺性。定位块4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定位爪。
[0019]活塞1的顶部设置有能够通过销轴与车体支架连接的安装孔,活塞1的底部四角设置有与定位爪对应的四个定位槽,底部中间位置加工有螺纹孔。活塞1底部四角的凹槽与定位块4顶部的四个定位爪配合定位,能够确保缓冲片3在安装以及拉伸变形过程中固定可靠。
[0020]两片缓冲片3以十字交错叠放的形式固定在定位块4的顶部平面凹槽内,缓冲片3的中间位置加工有圆孔。固定螺栓7由定位块4的底部台阶孔依次旋入螺栓安装孔,穿过两片缓冲片3,并与活塞1的底部螺纹孔旋紧,从而将定位块4、缓冲片3和活塞1紧固为一体,使得两片缓冲片3夹紧于活塞1与定位块4之间。
[0021]定位块4、缓冲片3和活塞1作为整体,由缸筒5的顶端插入缸筒5的内部。压盖2采用间隙配合方式设置在活塞1的外周,并由缸筒5的顶端插入缸筒5且与缸筒5焊接为一体。活塞1与压盖2之间留有间隙,便于缓冲片3与定位块4从缸筒5内拉出。
[0022]缓冲片3的两个自由端采用小半径折弯后,其末端部分夹紧于压盖2与缸筒5的内壁之间,且高度超出定位块4的顶部平面。
[0023]定位块4的长度大于缓冲片3的折弯部分长度,设计为超过缓冲片3上升高度行程的两倍,能够确保缓冲片3在拉出时的工作行程内始终处于定位块4与缸筒5的约束空间中,
增加导向长度,保证拉伸力值稳定。
[0024]缸筒盖6的底部设置有能够通过销轴与座椅吊耳轴连接的安装孔,缸筒盖6的顶部与缸筒5的底部焊接为一体,缸筒盖6与缸筒5的接触位置均留有焊接倒角。缸筒盖6的底部中间位置加工有凹槽,定位块4的底端伸入至该凹槽中。缸筒5与缸筒盖6采用分体式设计,所有部件组装完成后,再将压盖2与缸筒5组合并焊接为缸筒总成,这种设计能够降低加工制造难度及成本,便于安装。
[0025]为观察缓冲片3在缸筒5内是否安装良好,缸筒5的四周均加工有观察孔,操作简单,方便可靠。
[0026]该吸能器的活塞1与缸筒盖6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能够实现拉伸受力与爆炸冲击力同向,缓冲行程利用率高,比同类产品高20%。该吸能器的核心吸能元件——缓冲片选用“W型”设计并采用双片叠加式布置,比同类产品的单位重量承载能力高15%以上。
[0027]当地雷爆炸冲击波作用于车体传导至座椅时,座椅吸能器上端的活塞1随车体相对座椅向上运动,带动缓冲片3与定位块4沿压盖2的孔隙拉出,在此过程中通过缓冲片3卷曲、拉伸变形,能够实现地雷爆炸能量的缓冲吸收,有效保护车辆乘载人员的生命安全。
[0028]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种车辆防雷座椅吸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器包括活塞、压盖、缓冲片、定位块、缸筒、缸筒盖和固定螺栓;其中,定位块为底部加工有台阶孔的中空长方体结构,定位块顶部加工有与台阶孔贯通的螺栓安装孔;定位块顶部平面加工有用于确保缓冲片落入与定位的凹槽,顶部平面四周与缓冲片接触的边缘部分加工为圆弧形状;活塞的顶部设置有能够通过销轴与车体支架连接的安装孔,活塞的底部中间位置加工有螺纹孔;两片缓冲片以十字交错叠放的形式固定在定位块的顶部平面凹槽内,缓冲片的中间位置加工有圆孔;固定螺栓由定位块的底部台阶孔依次旋入螺栓安装孔,穿过两片缓冲片,并与活塞的底部螺纹孔旋紧,将定位块、缓冲片和活塞紧固为一体,使得两片缓冲片夹紧于活塞与定位块之间;定位块、缓冲片和活塞作为整体,由缸筒顶端插入缸筒内部;压盖采用间隙配合方式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钧宇王中宝石梦王铮牛莉叶赵洋刘丹康翔云付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