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5755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包括: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道;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具有该油烟排放系统的集成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优化了油烟在油烟腔内的流动路径,增加油烟腔实际接触油烟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作用,降低了最终排放出的油烟的浓度,减轻了污染程度。减轻了污染程度。减轻了污染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主要应用在厨房电器的


技术介绍

[0002]集成灶油路系统通常包括机头、风箱、蜗壳风机、排烟管(直排式集成灶无此系统)、框架、灶台面、油杯,其中风箱所限定的油烟腔和蜗壳风机构成了集成灶的油烟排放系统,其工作原理为:蜗壳风机内的叶轮转动形成了负压环境,将烹饪时所产生的油烟由风箱的进烟口吸入到油烟腔再进入到蜗壳风机内,蜗壳风机的蜗壳风道连接排烟管,最终油烟通过排烟管进行排放。
[0003]在一项关于集成灶集油系统及集成灶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集成灶集油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烟腔、集油板和储油件,所述烟腔内底部和所述集油板上表面均呈漏斗状,所述烟腔内底部最低处设有漏油口,所述集油板最低处设有集油口;其中,所述集油板能够将所述漏油口流出的油污收集至所述集油口下方的所述储油件内,形成集油路径。所述烟腔底部的漏斗状设计能够使得烟腔内积攒的油污通过漏油口流入烟腔底部的集油板上,最终通过集油口聚集至储油件内,使得烟腔底部不易积油。
[0004]在另一项关于防漏油的集成灶风箱及集成灶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集成灶风箱包括组成箱体的前板、侧板和后板,侧板设有用于连接后板的翻边,后板设有对应翻边的凹槽,翻边嵌接在凹槽中,箱体的底部设有集油盘,通过凹槽和翻边的配合,使由风机叶轮甩出的油污在接近凹槽时,被凹槽限制在箱体内,而不会溢出到箱体以外。
[0005]在这两项现有技术中,油烟的流动路径较为单一,烟腔或者箱体的内壁和油烟接触面积和效率较低,使得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效果和效率较低,另外最终排放出的油烟浓度较高从而导致了污染程度较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优化了油烟在油烟腔内的流动路径,增加油烟腔实际接触油烟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作用,降低了最终排放出的油烟的浓度,减轻了污染程度。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8]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包括: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机;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油烟腔和外界,所述油烟
排放系统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的气路方向不同,所述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烟口位于油烟腔的顶部,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油烟腔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蜗壳风机的底部。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位于蜗壳风机的侧部,所述气流对冲部位于进风口处。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底部限定有下沉区域,所述下沉区域具有位于中部的最低位、由下沉部边缘延伸至最低位的坡面,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最低位。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烟口位于油烟腔的侧部,所述蜗壳风道由位于油烟腔内的一端到连接排烟口的一端向上倾斜。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在其拐角处呈弧形面过渡。
[0017]一种集成灶,包括所述油烟排放系统。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 第一导流孔对于油烟的导流作用,有一部分油烟由第一导流孔流出蜗壳风道并沿油烟回路构成油烟的循环流动,延长了油烟的流动总路径长度,增加了油烟在油烟腔内和内壁的接触总面积,使得油烟在油烟腔的内壁上形成更多的油滴即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效果,降低了最终排放油烟的污染程度;2. 由于第一引导孔以及油烟排路的设置,油烟腔的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量增多,从而使得油烟腔的内壁起到了分摊蜗壳风机内壁的作用,避免蜗壳风机的内壁上的油滴量过于饱和;3. 第一导流孔在起到对油烟的分流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使得蜗壳风机内壁上的油滴从第一导流孔滴落至油烟腔的内壁上,起到了对油滴的导流作用;4. 由油烟回路再次回到进汽口并进入蜗壳风机内的油烟,其浓度小于由油烟主路进入蜗壳风机内的油烟,起到了稀释油烟的作用,一方面使得降低了油烟排出的浓度并降低了污染程度,另一方面,浓度降低使得由叶轮所扇动的油烟重量得到了减轻,能够降低叶轮转动所需的扭矩减轻叶轮的工作负荷;5. 第二导流孔的设置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能够将外界的空气从第二导流孔中吸入油烟腔并沿空气补充路流动进入蜗壳风机,增强了对油烟的稀释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油烟的浓度;6. 第二导流孔在起到引导外界空气进入油烟腔内的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将油烟腔的内壁上的油滴排出油烟腔外,起到了排油作用;7. 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使得油烟中呈小液滴状态的油成分在相互撞击的情况下其动能会得得到损耗并减少惯性,小液滴由气流携带的流动性能会被削弱,更容易附着在蜗壳风机的内壁上以及叶轮表面上形成油滴,从而能够增强对油烟的油成分的滤除效果;8. 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使得沿着油烟回路流动的油烟和沿
着空气补充路流动的空气不会相互撞击,避免了油烟和空气的流动速度的降低;9. 下沉区域的最低位以及坡面的设置,使得流淌到油烟腔的内壁底部上的油滴,可以沿着坡面流淌至最低位并最终由第二导流孔排出油烟腔外,避免了积油现象提高了油烟腔的排油效果。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油烟排放系统的侧视图;图2为油烟排放系统的正视图;附图标记如下所示:油烟腔1、下沉区域11、最低位111、坡面112、蜗壳风机2、蜗壳风道21、叶轮22、第一导流孔d1、第二导流孔d2、进烟口d3、排烟口d4、进风口d5、油烟主路r1、油烟排路r2、油烟回路r3、空气补充路r4、气流对冲部w。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0022]实施案例1: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参照图1

图2,包括油烟腔1、蜗壳风机2、第一导流孔d1。本实施案例的油烟排放系统,应用在集成灶中,其功能是用于排放油烟。油烟腔1具有进烟口d3以及排烟口d4。蜗壳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机;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油烟腔和外界,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的气路方向不同,所述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费学钊孙利校马利亚王志坚于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