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封闭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484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封闭的电机,涉及电器领域,该全封闭电机包括:机壳;定子心,位于机壳内,且具有间隔的线槽;线圈绕组,线圈绕组的直线段位于线槽内,线圈绕组的端部伸出线槽;冷却管路,一部分位于线槽内并与直线段接触,另一部分伸出线槽并延伸至预设位置,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连通,且预设位置与线圈绕组的端部的间距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端部冷却件,能够与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导出机壳。这种全封闭电机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且具有更好的热一致性。有更好的热一致性。有更好的热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封闭的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封闭的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避免铁磁性异物进入电机内部对电机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电机的壳体采用全封闭的结构形式,同时,为了减小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过热导致对电机的零件造成损害,需要将电机的定子和线圈绕组产生的热量导出至电机的壳体并将热量经壳体带离电机。
[0003]相关的全封闭的电机通过在电机的壳体内设置水冷通过对电机进行冷却,这种电机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封闭的电机,用于解决如何提高全封闭电机的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封闭的电机,该电机包括:机壳;定子心,位于所述机壳内,且具有间隔的线槽;线圈绕组,所述线圈绕组的直线段位于所述线槽内,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伸出所述线槽;冷却管路,一部分位于所述线槽内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另一部分伸出所述线槽并延伸至预设位置,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连通,且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的间距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端部冷却件,能够与所述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导出所述机壳。
[0006]进一步的,沿所述线槽的长度方向,所述端部冷却件位于所述定子心的至少一侧;所述端部冷却件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连通;入液管,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出液管,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且与所述入液管间隔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外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槽的槽底,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内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槽的槽口,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其中,所述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外管路和所述内管路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外管路包括多个子外管路,各所述子外管路环绕所述定子心排布,所述子外管路包括:多个外直线段,分别位于相邻的多个线槽的槽底,并分别与所述线槽内的直线段接触;多个外端部段,分别连通相邻的各所述外直线段,相邻的所述外端部段,分别位于所述外直线段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所述外端部段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内管路包括多个子内管路,各所述子内管路环绕所述定子心排布,所述子内管路包括:多个内直线段,分别位于相邻的多个线槽的槽口,并分别与所述线槽内的直线段接触;多个内端部段,分别连通相邻的各所述内直线段,相邻的所述内端部段,分别位于所述内直线段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所述内端部段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线槽的槽底具有第一槽锲,所述外直线段位于所述第一槽锲内;所述线槽的槽口具有第二槽锲,所述内直线段位于所述第二槽锲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还包括:第一导热件,与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接触,与所述外
端部段接触,与所述内端部段接触,并与所述循环管路接触。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还包括:第二导热件,与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接触,并与所述机壳接触。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还包括:第三导热件,与所述定子心接触,并与所述机壳接触。
[0013]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内具有机壳冷却管路,所述循环管路通过所述入液管与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机壳冷却管路连通。
[0014]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包括:内壳;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的外部,且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间隔形成所述机壳冷却管路;其中,所述内壳的外表面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沿曲线延伸,以形成沿曲线延伸的所述机壳冷却管路。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封闭的电机,该全封闭的电机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内且具有间隔的线槽的定子心,部分位于线槽内的线圈组件,冷却管路以及端部冷却件。其中,线圈绕组具有直线段和端部的线圈组件,且线圈绕组的直线段位于线槽内,线圈绕组的端部伸出线槽,冷却管路的一部分与位于线圈绕组的直接部接触,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与该一部分连通且延伸至靠近线圈绕组的端部的位置,同时,端部冷却件能够与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导出机壳,可以理解为,冷却管路由线槽内伸出线槽,能够将线槽内的线圈绕组的直线段的热量引出,并通过端部冷却件将线圈绕组的直线段的热量引出机壳,即,通过冷却管路和端部冷却件将直线段的热量绕过定子心并导出机壳,提高了电机对直线段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管路延伸至靠近线圈绕组的端部的位置,线圈绕组的直线段和端部均通过冷却管路与端部冷却件进行换热,从而能够对直线段和端部进行相同或相近程度的冷却,提高了电机的线圈绕组的直线段与端部的热一致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中的一种冷却管路和端部冷却件的装配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中的线圈绕组的直线段、内管路和外管路在线槽内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中的内直线段和外直线段与线槽的装配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中的机壳的装配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机壳;11、机壳内冷却管路;12、进液口;13、排液口;14、内壳;15、外壳;16、导流板;20、定子心;21、线槽;22、第一槽锲;23、第二槽锲;30、线圈绕组;31、直线段;32、端部;40、冷却管路;41、外管路;411、子外管路;412、外直线段;413、外端部段;42、内管路;421、子内管路;422、内直线段;423、内端部段;50、端部冷却件;51、循环管路;52、入液管;53、出液管;60、第一导热件;70、第二导热件;80、第三导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4]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专利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25]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封闭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机壳;定子心,位于所述机壳内,且具有间隔的线槽;线圈绕组,所述线圈绕组的直线段位于所述线槽内,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伸出所述线槽;冷却管路,一部分位于所述线槽内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另一部分伸出所述线槽并延伸至预设位置,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连通,且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的间距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端部冷却件,能够与所述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导出所述机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槽的长度方向,所述端部冷却件位于所述定子心的至少一侧;所述端部冷却件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管路的另一部分连通;入液管,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出液管,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且与所述入液管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外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槽的槽底,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内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槽的槽口,并与所述直线段接触;其中,所述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外管路和所述内管路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路包括多个子外管路,各所述子外管路环绕所述定子心排布,所述子外管路包括:多个外直线段,分别位于相邻的多个线槽的槽底,并分别与所述线槽内的直线段接触;多个外端部段,分别连通相邻的各所述外直线段,相邻的所述外端部段,分别位于所述外直线段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所述外端部段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成薛秀慧赵宇坤姜琛马千柱李世杰郭岚岚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