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植物种植基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河道淤泥过筛得到含有粒径<10mm的砾石类颗粒物的河道淤泥,待以备用;步骤2、将生活污泥与发酵辅料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一阶段好氧发酵;步骤3、将所述河道淤泥与第一阶段氧发酵产物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二阶段好氧发酵,得到营养基质产物;步骤4、将所述营养基质产物进一步精细筛分,得到粒径5~10mm的颗粒混合物,粒径<5mm营养栽培基质;步骤5、使用时,将所述颗粒混合物铺设在栽植土层的下层,栽植土层的上层铺设所述营养栽培基质。本方法可降低生产成本,综合提高多种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种植基质
,具体为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道清淤疏浚作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重要环节,清淤疏浚产生的淤泥量及后续处置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河道淤泥的倾倒、堆放、填埋等粗方式、环境负面影响大的处置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堆肥处理相对成本低、不破坏原有环境,有利于推广,是河道淤泥实现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方法。
[0003]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的叶是肥厚多汁并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也称“多浆植物”。由于其品种多样、外观可爱、颜色繁多,近年来深受人们喜欢,多肉产业也迅速发展。由于多肉植物根系是肉质根系,因此对于栽培基质或土壤往往要求透气疏松、保水和排水性良好、养分均衡、且具有一定保肥性。为了更好提高多肉栽培的存活率和观赏品质,需要有针对性的研发制备其生长所需的栽培基质。
[0004]中国文献CN111642358A公开了一种多肉植物生长基质及其制备方法,由板蓝根药渣、活性污泥、发酵剂及颗粒物制成,1、将板蓝根药渣晒干,粉碎成2~10mm的粒径,掺水至水分含量35%~45%;2、发酵剂的配制;3、将经步骤(1)的板蓝根药渣与活性污泥中混合均匀;4、将步骤(2)的发酵剂按质量比1~10%加入经步骤(3)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5、将步骤(4)的混合物堆成发酵堆,堆积25~35天;6、将经步骤(5)的发酵堆紫外线消毒8
‑
10小时;7、在经步骤(6)的发酵堆中加入质量比为3:7~7:3的颗粒物混合均匀制备成多肉植物生长基质。得到结构松散、透气性好、保水能力强、能防止多肉植物因根部感染杂菌而腐烂的多肉植物生长基质。
[0005]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上述专利采用的板蓝根药渣、活性污泥和发酵剂等生产原料均需要采购,原材料的成本高,且制备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杀菌消毒步骤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以解决制备多肉植物栽培基质的经济效益低和固体废弃物如何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河道淤泥过筛得到含有粒径<10mm的砾石类颗粒物的河道淤泥,待以备用;步骤2、将生活污泥与发酵辅料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一阶段好氧发酵;步骤3、将所述河道淤泥与第一阶段好氧发酵产物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二阶段好氧发酵,得到营养基质产物;步骤4、将所述营养基质产物进一步精细筛分,得到粒径5~10mm的颗粒混合物,粒径<5mm营养栽培基质;
步骤5、将所述颗粒混合物铺设在栽植土层的下层,栽植土层的上层铺设所述营养栽培基质。
[0008]优选的,在步骤2中,将生活污泥与发酵辅料按质量比为0.9~1.1:0.3~0.5的比值混合。
[0009]优选的,在步骤3中,河道淤泥与一阶段好氧发酵产物按照按体积比为0.5~1:1~4的比例混合。
[0010]为了提高多种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率,所述生活污泥的含水率为70%~80%,有机质含量为50~65%。
[0011]优选的,所述发酵辅料农业有机废弃物和园林废弃物的一种或多种,其粒径为3cm以下的颗粒。
[0012]优选的,所述农业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菌包、秸秆和糠壳的一种或多种;园林废弃物包括但不限小叶榕、黄葛树、银杏、桂花、刺桐以及灌木枝叶的一种或多种。
[0013]为了便于生活污泥好氧发酵,在步骤2中,进行为期10天~12天的第一阶段好氧发酵,每2
‑
3天翻抛一次,堆体温度50℃~65℃,制得高有机质好氧发酵第一阶段产物。
[0014]为了使得河道淤泥好氧混合发酵更充分,在步骤3中,进行第二阶段好氧发酵:发酵期为5~7天,每天进行机械翻抛,再静置陈化3~5天,得到河道淤泥复混的营养基质产物。
[0015]优选的,在步骤4中,精细筛分得到的颗粒混合物包含了砾石、有机物颗粒、有机物团聚体和由粗糙小砾石表层包裹有机物而形成的颗粒体。
[0016]为了增强了基质透气性,不易粘结成大团块,在步骤4中,所述营养栽培基质包含河道淤泥中的细砂。
[0017]有益效果在于:河道淤泥主要包含了水体自净活性污泥或径流泥沙矿物等,含水率高、成分复杂,其组成成分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例如:重庆是典型山地城市,城市河段起伏落差较平原城市更大、河流蜿蜒曲折冲刷力更强,因此除了淤积沉淀的淤泥外,还包含较多的径流冲刷物。在河道清淤工作中,通常是采用机械清挖整条河流,剔除了大石块和生活垃圾后,剩余的淤泥除了包含粉砂、粉土等微小颗粒物外,还有砾石、砂粒等,此类淤泥的有机含量相对偏低,若单独发酵效果不佳。好氧发酵的条件之一是发酵物料的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要求初始物料的碳氮比在25∶1左右。针对机质含量较低的河道淤泥,需要与其它高有机辅料进行协同处置。
[0018]城镇生活污泥、园林废弃物、菌渣、秸秆等是具有较高资源化价值的“垃圾”,进行相应处理后,可将其应用绿植栽培中,同时达到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由于将废弃物进行处理后用于绿植栽培具有不直接进入食物链、风险小、有市场需求等优势。
[0019]将河道清淤中附带砾石、砂粒且有机质含量水平较低的淤泥与城市生活污泥、农林有机废弃物进行协同混合发酵处置,能提升河道淤泥的发酵效果和有机质含量,又能提高河道淤泥及其附带砾石、砂粒的资源化利用,制得多肉栽培组合基质,营养均衡、透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强、促进多肉植物的生产;制备过程不需要消毒杀菌步骤,在两阶段好氧发酵过程中由于发酵的升温自然产生灭菌效果;将颗粒混合物铺设于栽植土下层,有利于栽培基质的整体的排水透气,其次有机物团聚体和有机颗粒体具有一定的保水性,且可以缓
释释放肥效,后期补充上层栽培基质的养分,颗粒体间隙可以为多肉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间,防止板结;且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原材料来源均是固体废弃物,降低生产成本,综合提高多种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0020]该方法既能提升河道淤泥的发酵效果和有机质含量,实现河道淤泥及其附带颗粒砂石的资源化利用,又能结合淤泥泥质特征,制备出营养均衡、透气性好、保水能力强、促进多肉植物的生长的栽培基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施例1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针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改进也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02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案例中河道淤泥采自重庆渝北区肖家河和盘溪河,含水率50~60%,pH值7.5~7.8,总氮含量2~3.5g/kg,总磷含量0.5~1.5g/kg,总钾含量15~25g/kg,碱解氮含量80~400mg/kg,有效磷含量30~70mg/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河道淤泥过筛得到含有粒径<10mm的砾石类颗粒物的河道淤泥,待以备用;步骤2、将生活污泥与发酵辅料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一阶段好氧发酵;步骤3、将所述河道淤泥与第一阶段好氧发酵产物充分混匀后进行第二阶段好氧发酵,得到营养基质产物;步骤4、将所述营养基质产物进一步精细筛分,得到粒径5~10mm的颗粒混合物,粒径<5mm营养栽培基质;步骤5、将所述颗粒混合物铺设在栽植土层的下层,栽植土层的上层铺设所述营养栽培基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将生活污泥与发酵辅料按质量比为0.9~1.1:0.3~0.5的比值混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河道淤泥与一次氧发酵产物按照按体积比为0.5~1:1~4的比例混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污泥的含水率为70~80%,有机质含量为50~65%。5.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任一所述的制备多肉栽培基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辅料为农业废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月,胡艳燕,李娟,杨丽军,陈乔宇,朱本国,何琴,王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