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66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包括卫星本体和相机载荷,所述卫星本体包括顶板、中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依次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顶板和中板之间通过上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中板与底板之间通过下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卫星本体轴向的中心位置设有内筒,所述内筒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顶板上且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中板上且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相机载荷的下端固定支撑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相机载荷位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内筒的内侧。及内筒的内侧。及内筒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地观测光学载荷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

技术介绍

[0002]对地观测光学载荷需要安装在卫星的对地面,而且随着观测精度越来越高,载荷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对现有小卫星构型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需求。光学遥感小卫星一般需要配备高分辨率相机,卫星整体的体积重量都比较大。目前,常用的小卫星平台,遥感相机和卫星平台一般都是独立设计,从机械安装和热控方面都进行解耦设计,优点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缺点是在结构上有冗余设计,卫星平台整体的重量和包络尺寸都比较大。另一种思路是卫星平台和遥感相机完全一体化设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的利用率并减轻发射重量,其缺点是对设计要求太高,设计难度大,周期长,而且风险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或几种,提供了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包括卫星本体和相机载荷,所述卫星本体包括顶板、中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依次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顶板和中板之间通过上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中板与底板之间通过下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
[0005]所述卫星本体轴向的中心位置设有内筒,所述内筒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顶板上且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中板上且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相机载荷的下端固定支撑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相机载荷位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内筒的内侧。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遥感小卫星的一体化构型,该构型一方面能避免完全解耦设计缺点,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减轻重量,另外也能避免完全一体化设计难度太高的风险,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构型方案。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将相机载荷的次镜筒与卫星平台的承力筒(也就是内筒)共用,相机载荷不再设置单独的次镜筒,卫星平台上的承力筒承担了次镜筒的功能,结构紧凑可靠,实现了卫星平台与相机载荷的变形解耦和一体化构型。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卫星本体轴向的中心位置上方还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外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顶板上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筒可以起到对内筒内相机载荷的遮光作用。
[0010]进一步,所述外筒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外筒的安装固定。
[0012]进一步,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下方还固定有卫星对接环。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卫星本体的底板与卫星对接环直接连接,底板上还与相机载荷直接连接,这样卫星本体通过卫星对接环直接与火箭进行对接,火箭对卫星本体的振动环境即为相机载荷的振动环境,卫星本体基本没有放大振动,这种相机载荷的嵌入式安装方式,有效降低了相机载荷的振动输入量级。
[0014]进一步,所述相机载荷包括主承力背板,所述主承力背板周侧的下方设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定支撑在所述底板上,所述主承力背板周侧的上方设有安装次镜的次镜支架,所述次镜支架位于所述内筒内。
[0015]进一步,所述支撑杆包括三组bipod支撑杆。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bipod支撑杆可以实现相机载荷与卫星平台之间的变形解耦。
[0017]进一步,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均采用正六边形结构,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的外周侧分别设有六块箱板,每块箱板均将顶板、中板和底板对应布置的三条边连接起来;所述箱板采用铝蜂窝板。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整个卫星本体构型为正六边形构型,该构型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体积利用率高、整体转动惯量小。
[0019]进一步,所述上框架为六个,所述顶板和中板对应布置的每个角处均固定有一个竖直布置的上框架,六个所述上框架均沿所述顶板和中板的径向延伸布置。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顶板和中板的每个角处设置上框架,可以对顶板和中板进行有效稳定的结构支撑。
[0021]进一步,所述下框架为六个,所述中板和底板对应布置的每个角处均固定有一个竖直布置的下框架,六个所述下框架均沿所述底板和中板的径向延伸布置。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底板和中板的每个角处设置下框架,可以对底板和中板进行有效稳定的结构支撑。
[0023]进一步,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均采用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中部对角线处设有支撑梁;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均采用碳纤维材质。
[002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碳纤维材质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并在方形框架的中部对角线处设置支撑梁,有利于上下框架支撑结构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卫星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相机载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卫星本体与相机载荷组装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卫星本体与相机载荷组装的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卫星本体与相机载荷组装的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1]1、卫星本体;11、顶板;12、中板;13、底板;14、上框架;15、下框架;16、第一通孔;
17、第三通孔;18、内筒;19、外筒;190、支撑梁;
[0032]2、相机载荷;21、主承力背板;22、支撑杆;23、次镜支架;24、光学载荷;3、太阳翼帆板;4、箱板;5、卫星对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4]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包括卫星本体1和相机载荷2,所述卫星本体1包括顶板11、中板12和底板13,所述顶板11、中板12和底板13依次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顶板11和中板12之间通过上框架14固定连接,所述中板12与底板13之间通过下框架15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16,所述中板1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底板13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17;
[0035]所述卫星本体1轴向的中心位置设有内筒18,所述内筒18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内筒18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1的顶板11上且与第一通孔16连通,所述内筒18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1的中板12上且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相机载荷2的下端固定支撑在所述底板13上,所述相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卫星本体和相机载荷,所述卫星本体包括顶板、中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依次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顶板和中板之间通过上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中板与底板之间通过下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卫星本体轴向的中心位置设有内筒,所述内筒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顶板上且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中板上且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相机载荷的下端固定支撑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相机载荷位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内筒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本体轴向的中心位置上方还设有外筒,所述外筒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外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卫星本体的顶板上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下方还固定有卫星对接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遥感载荷与卫星的一体化构型,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波高恩宇胡宝义严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宇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国宇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