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及灭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3638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及灭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病毒灭活剂由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和缓冲液混合而成,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投料量为5~15g/L,缓冲液包括100~200g/L的氯化钠,50~150g/L的乙醇,4~10g/L的柠檬酸,7~15g/L的柠檬酸钠盐,余量为注射用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剂能够在更温和的灭活处理条件下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而对指示细胞没有毒性,适合用于生化医药和生物制品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对生化医药和生物制品的基本没有不良影响。本没有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及灭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病毒灭活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及灭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制备全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发生病毒污染,病毒污染不仅可能导致产品安全性风险,在临床上产生严重后果,还可能对生物制品的生产环境和操作者带来安全风险。因此,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控制对于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0003]脂包膜病毒是指具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包膜的病毒,包膜也成囊膜,其将病毒粒包裹,这样的结构有高度的稳定性,可以保护病毒核酸不被细胞外环境破坏。包膜病毒采用相似的病毒宿主细胞膜融合机制,即病毒表面糖蛋白结合到宿主细胞受体后,启动了病毒融合蛋白的一系列构象变化。包膜病毒的灭活是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安全控制方面的重点。
[0004]目前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中脂包膜病毒常见的灭活方法有低pH处理法、S/D法、乙醇处理法、加热法等。上述现有方法在对样品进行灭活病毒的同时,现有化学方法在灭活病毒的同时,样品中蛋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性失活,从而可能会造成样品中的核酸或蛋白收率较低。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在更温和的处理条件下进行脂包膜病毒灭活且对指示细胞没有毒性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指示细胞没有毒性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剂。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处理条件更温和的脂包膜病毒灭活方法。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所述的病毒灭活剂由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和缓冲液混合而成,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投料量为5~15g/L,所述的缓冲液包括100~200g/L的氯化钠,50~150g/L的乙醇,4~10g/L的柠檬酸,7~15g/L的柠檬酸钠盐,余量为注射用水。
[0009]优选地,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投料量为8~12g/L,例如8g/L、9g/L、10g/L、11g/L、12g/L。
[0010]优选地,所述的缓冲液包括120~160g/L的氯化钠,80~100g/L的乙醇,4~6g/L的柠檬酸,7~10g/L的柠檬酸钠盐,余量为注射用水。
[0011]优选地,所述的缓冲液的pH值为4.6~5.0,例如4.6、4.7、4.8、4.9、5.0。
[00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缓冲液的pH值为4.6~4.8。
[0013]优选地,所述的病毒灭活剂以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和缓冲液充分混合后的形式包装。
[0014]优选地,所述的缓冲液和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别独立包装,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配制特定氯化十六烷基吡啶质量百分浓度的病毒灭活剂。或者,在使用时,再向缓冲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灭活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将待处理样品置于上述病毒灭活剂中,在20℃~30℃条件下静置处理30~60min。
[0016]或者,将待处理样品置于上述缓冲液中,加入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然后在20℃~30℃条件下处理30~60min。
[0017]优选在水浴方式下进行,温度稳定,避免温度过高对生化药品或生物制品的品质的影响,同时也避免温度不稳定或过低导致脂包膜病毒灭活效果不好的问题。
[0018]优选地,所述的脂包膜病毒为伪狂犬病毒和/或水疱性口炎病毒。
[0019]优选地,所述的待处理样品为生化药品或生物制品。
[00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的病毒灭活剂与指示细胞共培养,培养结束后观察所述的指示细胞的形态是否发生改变的步骤。通过观察灭活剂处理后的指示细胞的形态是否发生改变来判断病毒灭活剂对检测系统是否造成影响。如果指示细胞在灭活剂处理前后无变化,则认为病毒灭活剂及灭活方法对指示细胞没有毒性。
[0021]优选地,所述的指示细胞为猪睾丸细胞(ST细胞)和/或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
[0022]本专利技术人在用季铵盐纯化硫酸软骨素时,意外发现采用特定浓度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缓冲溶液配合特定温度时,能够高效灭活伪狂犬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并且该方法环保无毒,条件温和,不易对产品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专利技术人采用特定质量浓度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缓冲溶液作为病毒灭活剂。该病毒灭活剂用于灭活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中的病毒时,能够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例如伪狂犬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且温度更温和,对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基本无不良影响。
[002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0024]本专利技术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剂能够在更温和的灭活条件下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而对指示细胞没有毒性,适合用于生化医药和生物制品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对生化医药和生物制品的基本没有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实施例1中灭活病毒后的ST细胞的显微镜图;
[0026]图2为实施例1中灭活病毒后的Vero细胞的显微镜图;
[0027]图3为实施例2中阳性对照(PRV病毒引起ST细胞病变)的显微镜图;
[0028]图4为实施例2中指示病毒PRV滴度随灭活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0029]图5为实施例3中阳性对照(VSV病毒引起Ver
o
细胞病变)的显微镜图;
[0030]图6为实施例3中指示病毒VSV滴度随灭活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0031]图7为对比例1中灭活病毒后的ST细胞的显微镜图;
[0032]图8为对比例1中灭活病毒后的Vero细胞的显微镜图;
[0033]图9为对比例2中PRV病毒滴度随水浴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0034]图10为对比例3中VSV病毒滴度随水浴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不同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为本行业中的常规条件。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6]实施例1
[003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对指示细胞无毒性的脂包膜病毒灭活剂。
[0038]1、提供缓冲液:分别将15.5g氯化钠、10g无水乙醇、0.49g柠檬酸和0.72g二水合柠檬酸钠加入至注射用水中,充分溶解混匀后定容至100mL,配制成缓冲液,测得pH值为4.62。
[0039]2、取50mL上述缓冲液,加入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5g,搅拌溶解得到脂包膜病毒灭活剂。
[0040]取出100μL上述脂包膜病毒灭活剂,加入接种有猪睾丸细胞(ST细胞)的96孔细胞板上,同时以培养基做阴性对照,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72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ST细胞形态。
[0041]取出100μL上述脂包膜病毒灭活剂,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毒灭活剂由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和缓冲液混合而成,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投料量为5~15g/L,所述的缓冲液包括100~200g/L的氯化钠,50~150g/L的乙醇,4~10g/L的柠檬酸,7~15g/L的柠檬酸钠盐,余量为注射用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投料量为8~12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液包括120~160g/L的氯化钠,80~100g/L的乙醇,4~6g/L的柠檬酸,7~10g/L的柠檬酸钠盐,余量为注射用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液的pH值为4.6~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灭活脂包膜病毒的病毒灭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良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