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包括河道护岸和钢筋石笼,两个所述河道护岸分别设置在山溪河道的两侧,所述山溪河道底部为河床砂卵石层。钢筋石笼设置在所述山溪河道内,且将所述山溪河道分隔为生态修复区和行洪区;所述生态修复区包括底层结构,底层结构其从下至上依次为所述河床砂卵石层、粘土层和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钢筋石笼将山溪河道分隔成为相互独立的生态修复区和行洪区,通过行洪区可以保证河道的正常行洪,不对河道沿岸造成影响,通过生态修复区种植水生植物可以生态环境,从而可以有效的修复山溪河道的生态功能,减少对山溪河道造成生态破坏。坏。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的生态景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山溪河道河床多为砂卵石地层,渗透性强,且具有突出的陡涨陡落、枯水期河道断流的特征。枯水期时河床裸露,不仅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河道中生长的植物较少,观赏效果也差。
[0003]在过去的河道修复与治理中,主要是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通过清淤的方式来修复河道的行洪能力,河道两岸修筑硬质驳岸来进行防洪,从而导致河道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突出。
[0004]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与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也越来越重视河道的生态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阶段枯水期河道断流,导致河床裸露,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且观赏效果较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将河道行洪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既能实现河道在正常水位下的行洪问题,又能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0006]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包括:
[0008]河道护岸,两个所述河道护岸分别设置在山溪河道的两侧,所述山溪河道底部为河床砂卵石层;
[0009]钢筋石笼,其设置在所述山溪河道内,且将所述山溪河道分隔为生态修复区和行洪区;
[0010]所述生态修复区包括:
[0011]底层结构,其从下至上依次为所述河床砂卵石层、粘土层和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0012]生态池混凝土挡板,其贴合设置在所述钢筋石笼一侧。
[0013]进一步,所述生态修复区还包括多个生态池混凝土隔断,多个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间隔设置在所述生态修复区内,且垂直与所述山溪河道的河流走向,多个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将所述生态修复区分隔为多个生态池。
[0014]具体地,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第一端与所述河道护岸连接,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第二端与所述钢筋石笼连接,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上设置有贯穿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山溪河道的河流走向设置且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生态池;
[0015]位于上游的所述生态池的底层结构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所述生态池的底层结
构。
[0016]具体地,所述钢筋石笼的基础位于所述山溪河道的冲刷深度以下;
[0017]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和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基础均位于所述生态修复区的河床砂卵石层内,所述钢筋石笼的顶部高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和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顶部;
[0018]在同一个所述生态池内: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的高度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高度一致,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的顶部高于所述行洪区内的断面河床最高点。
[0019]具体地,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种植土层之上,且所述排水孔倾斜设置,所述排水孔的上游端高于所述排水孔的下游端;
[0020]所述排水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依次设置。
[0021]具体地,所述行洪区两侧的高度高于所述行洪区中部的高度。
[0022]可选地,所述行洪区的两侧布置有河道景观石,所述河道景观石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行洪区的河床砂卵石层内。
[0023]具体地,所述行洪区的河床砂卵石层高于所述生态修复区的河床砂卵石层。
[002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的厚度为10cm,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的顶部与所述行洪区内的断面河床最高点的高度差为30cm;
[0025]所述粘土层厚度为50cm,压实度为92%,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30cm,压实度为85%;
[0026]相邻的两个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之间的距离为50m,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厚度为20cm,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顶部的距离为20cm,相邻的两个所述排水孔之间的距离为1m,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20cm。
[0027]可选地,所述行洪区两侧与所述行洪区中部的高度差为50cm~80cm,所述河道景观石粒径为80cm~100cm,所述钢筋石笼的高度超过河道设计要求的洪水位高程。
[002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通过钢筋石笼将山溪河道分隔成为相互独立的生态修复区和行洪区,通过行洪区可以保证河道的正常行洪,不对河道沿岸造成影响,通过生态修复区种植水生植物可以生态环境,从而可以有效的修复山溪河道的生态功能,减少对山溪河道造成生态破坏。
附图说明
[0030]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31]图1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的横剖面示意图。
[0032]图2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的俯视图。
[0033]图3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生态池混凝土隔断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生态池的纵向剖面图。
[0035]附图标记:1
‑
河道护岸1、2
‑
钢筋石笼、3
‑
生态池混凝土隔断、4
‑
水生植物、5
‑
生态池混凝土挡板、6
‑
河床砂卵石地层、7
‑
粘土层、8
‑
种植土层、9
‑
河道景观石、10
‑
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7]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
[0038]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9]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河道护岸(1),两个所述河道护岸(1)分别设置在山溪河道的两侧,所述山溪河道底部为河床砂卵石层(6);钢筋石笼(2),其设置在所述山溪河道内,且将所述山溪河道分隔为生态修复区和行洪区;所述生态修复区包括:底层结构,其从下至上依次为所述河床砂卵石层(6)、粘土层(7)和种植土层(8),所述种植土层(8)上种植有水生植物(4);生态池混凝土挡板(5),其贴合设置在所述钢筋石笼(2)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区还包括多个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多个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间隔设置在所述生态修复区内,且垂直与所述山溪河道的河流走向,多个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将所述生态修复区分隔为多个生态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的第一端与所述河道护岸(1)连接,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的第二端与所述钢筋石笼(2)连接,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上设置有贯穿的排水孔(10),所述排水孔(10)沿所述山溪河道的河流走向设置且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生态池;位于上游的所述生态池的底层结构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所述生态池的底层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考虑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态景观的山溪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石笼(2)的基础位于所述山溪河道的冲刷深度以下;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5)和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的基础均位于所述生态修复区的河床砂卵石层(6)内,所述钢筋石笼(2)的顶部高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5)和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的顶部;在同一个所述生态池内: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5)的高度与所述生态池混凝土隔断(3)的高度一致,所述生态池混凝土挡板(5)的顶部高于所述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牛斌,李何亮,卫蔚,赵国栋,周黎,江宏,曾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