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240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及其制造方法,钢板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15~0.20%,Si:0.10~0.40%,Mn:1.20~1.50%,Nb:0.040%~0.060%,V:0.030%~0.060%,Ti:0.020%~0.030%,Al:0.02~0.05%,Ni:1.00~1.20%,Cu:≤0.30%,Cr:0.60~1.00%,Mo:0.40~0.70%,B:0.0015~0.0025%,Ca:0.001~0.005%,P:≤0.012%,S:≤0.002%,O:≤0.002%,N:≤0.004%,H:≤0.0002%,余量为Fe;碳当量CEV:0.65~0.75%。制造方法涉及冶炼、连铸、加热轧制、扩氢和调质,最终产品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贝氏体,满足工程机械Q690钢板的应用需要。工程机械Q690钢板的应用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冶金领域,具体涉及180~220mm厚的Q690高强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Q690钢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及加工性能优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桥梁建筑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型、超大型工程的兴起,工程机械设备日益大型化发展,对大厚度高强钢板的需求日益强烈。目前,国标GB/T16270

2009定义的Q690钢种的最大厚度为180mm,已不能完全满足一些特殊工程设备关键部件对特厚钢板的产品需求。
[0003]Q690特厚钢板的生产难点主要在于:(1)受各钢厂连铸板坯厚度的限制,钢板成品越厚,压缩比越小,导致晶粒粗大,钢板强韧性难以保证;(2)钢板越厚,钢板表面到心部会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厚度方向冷却不均,导致越往心部,钢板强度越低;(3)Q690钢板多采用马氏体组织设计,强度高,对氢致延迟裂纹较为敏感。由于钢板厚度大,氢原子扩散路径长,逸出困难,导致钢板在后续的切割、焊接甚至使用过程中出现延迟裂纹,影响设备安全。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开发180mm以上特厚Q690钢板是各钢厂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4]中国专利文献CN104264064A公开了一种特厚规格Q690高强结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采用两阶段轧制,为确保精轧的变形量,要求粗轧后钢板的厚度与成品厚度的比值在1.4以上。轧制后,钢板采用DQ+ACC的冷却方式进行在线淬火。由于钢板头尾入水温度的不同,在线淬火会导致钢板头尾性能的不均匀,在工程设备关键零部件上的使用受到限制。所述文献公开的钢板生产厚度为160

180mm。
[0005]中国专利文献CN106756544A公开了一种低碳当量大厚度Q690D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钢板CEV≤0.56,采用离线淬火方式生产,但最大生产厚度仅为100mm,不足以作为厚板使用。
[0006]中国专利文献CN106319380A公开了一种低压缩比690MPa级特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钢板粗轧后直接进入层流冷却,表面降温到Ar3以下30~50℃,之后进行1

3min的返温,当钢板表面温度达到760~860℃时,再进行精轧。该工艺控制相对复杂,不符合传统轧制的流程,需要更改轧制冷却顺序,操作较为困难,效率低。另外,为保证特厚钢板的组织均匀性,该专利技术在传统调质工艺前添加了正火工序,增加了生产流程和成本。且最大生产厚度为115mm。
[0007]综上所述,目前涉及特厚Q690高强钢板的现有生产技术主要为调质或在线淬火。为确保轧制渗透到心部,多采用确保精轧变形量,或进行低温精轧的方式。成品钢板的最大厚度为180mm,尚未涉及180mm以上低压缩比特厚钢板的生产,同时对特厚高强钢板氢致延迟裂纹问题也未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的调质高强度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满足。
[0009]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钢板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15~0.20%,Si:0.10~0.40%,Mn:1.20~1.50%,Nb:0.040%~0.060%,V:0.030%~0.060%,Ti:0.020%~0.030%,Al:0.02~0.05%,Ni:1.00~1.20%,Cu:≤0.30%,Cr:0.60~1.00%,Mo:0.40~0.70%,B:0.0015~0.0025%,Ca:0.001~0.005%,P:≤0.012%,S:≤0.002%,O:≤0.002%,N:≤0.004%,H:≤0.0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碳当量CEV:0.65~0.75%。
[0010]进一步地,高强钢板的厚度为180~220mm。
[0011]进一步地,钢板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贝氏体组织。
[0012]进一步地,屈服强度≥630MPa,抗拉强度≥710MPa,延伸率≥14%;

40℃低温夏比冲击功≥47J;d=3a,180
°
冷弯无裂纹。
[0013]本专利技术Q690高强钢板的元素成分的限定理由阐述如下:
[0014]C:碳作为固溶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钢板的强度,但对钢板的塑韧性、冷弯性能及焊接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基于钢板强韧性匹配和冷弯性能需要,本专利技术中碳含量控制为0.15~0.20%。
[0015]Si:在所述钢中起固溶强化作用。但Si含量过高会恶化马氏体高强钢的韧性,同时增加钢板冷裂纹敏感性,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在0.10~0.40%之间。
[0016]Mn:在所述钢中提高淬透性,促进马氏体转变,提高强度。但Mn是主要偏析元素,含量过高会引起连铸坯中心偏析形成MnS,对钢板韧性、抗层状撕裂性能,和焊接性能造成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规定锰加入量介于1.20~1.50%的范围内。
[0017]Nb:能产生显著的晶粒细化、析出强化以及沉淀强化作用。固溶于奥氏体的Nb能够提高淬透性,Nb的碳化物析出相具有细化晶粒、提高基体强度的作用。本专利技术中Nb含量控制为0.040~0.060%。
[0018]V:细化晶粒元素;回火时可起到一定的析出强化作用。V含量过高时,会恶化钢板韧性和焊接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V含量控制为0.030~0.060%。
[0019]Ti:Ti(C/N)溶解温度高,通常在1400℃以上,在高温下对晶界有强烈的钉扎作用,阻止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的粗化。本专利技术需要在高温进行轧制,Ti含量控制为0.020~0.030%。
[0020]Al:脱氧和细化晶粒元素。本专利技术规定Al含量0.02~0.05%。
[0021]Cr:是提高钢淬透性的元素,能够抑制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形成,促进低温组织贝氏体或马氏体的转变,提高钢的强度。但Cr含量过高将影响钢的韧性,降低钢板的焊接性能。本专利技术Cr含量控制在0.60~1.00%。
[0022]Mo:是提高钢淬透性的元素,有利于冷却时贝氏体或马氏体的的形成。钢种添加一定含量的Mo会提高钢板的强度,而不会影响钢板的低温冲击性能。Mo能增加钢板的回火抗性,可以使得钢板在较高的温度下不降低强度。本专利技术Mo含量控制在0.40~0.70%。
[0023]Ca:夹杂物变性元素,可以和长条状的MnS反应生成球状的CaS,改变钢板各向异性,还可以使得Al脱氧产生的Al2O3夹杂变性为球性低熔点夹杂,促进夹杂物上浮去除,提高钢板塑韧性。本专利技术中Ca含量控制为0.001~0.005%。
[0024]P:钢种有害元素,易偏析,对材料塑韧性有不利影响,P含量高,钢板脆性增加,。本
专利技术规定P:≤0.012%
[0025]S:钢种有害元素,易偏析。于Mn元素很容易形成MnS偏析夹杂,导致钢板分层开裂。本专利技术规定S:≤0.002%。
[0026]O、N、H:有害气体元素,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其特征在于:钢板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15~0.20%,Si:0.10~0.40%,Mn:1.20~1.50%,Nb:0.040%~0.060%,V:0.030%~0.060%,Ti:0.020%~0.030%,Al:0.02~0.05%,Ni:1.00~1.20%,Cu:≤0.30%,Cr:0.60~1.00%,Mo:0.40~0.70%,B:0.0015~0.0025%,Ca:0.001~0.005%,P:≤0.012%,S:≤0.002%,O:≤0.002%,N:≤0.004%,H:≤0.0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碳当量CEV:0.65~0.7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钢板的厚度为180~2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圧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贝氏体组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圧缩比特厚Q690高强钢板,其特征在于:屈服强度≥630MPa,抗拉强度≥710MPa,延伸率≥14%;

40℃低温夏比冲击功≥47J;d=3a,180
°
冷弯无裂纹。5.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

4中任一权项所述的低圧缩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徐婷韩步强夏冬冬武金明沈斌张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