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209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3
一种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包括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储液槽,储液槽内沿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依次设有相互隔开的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所述乳化腔内设有加热器,所述除油腔内设有吸油装置,在所述储液槽外设有进原液泵,所述进原液泵用于将前处理水槽内的原槽液通过进液口抽入乳化腔内,所述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的底部相连通,且乳化腔和除油腔的上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的底部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倾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水油分离效果更好的、工件能够清洗更加干净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除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加热静置油水分离装置,其包括油水分离槽100,油水分离槽100内设有相互隔开的第一腔101、第二腔102和第三腔103,第一腔101、第二腔102和第三腔103的底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二腔102内设有集油斗700,在油水分离槽100外设有抽脂泵200、阀门300、加热器400、沉淀池500和油桶600,所述油水分离槽100的底部向沉淀池500方向倾斜,所述抽脂泵200用于将脱脂槽内的原槽液抽入第一腔101内,所述加热器400用于对第一腔101内的原槽液进行加热,所述集油斗700用于收集第二腔102内的油,所述沉淀池500用于收集底部的沉淀物。
[0003]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加热静置油水分离装置,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下述缺陷:第一,所述第一腔101和第二腔102仅在底部连通,当加热器400用于对第一腔101内的原槽液进行加热后,第一腔101上的水油分离后油浮于上层,第一腔101上层的油无法到达第二腔102,这样集油斗700仅仅是收集第二腔102上层的油,收集量非常有限,第一腔101的油无法收集,收集不彻底,效果差,并且清洗时难以清洗第一腔101、第二腔102和第三腔103的顶部;第二,油水分离槽100外设有沉淀池500,存在沉淀效果差的问题;此外,油水分离槽100向沉淀池500方向倾斜,油水分离槽100的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处理后的脱脂液从第一腔101流至第二腔102、第三腔103的方向相反, 处理后的脱脂液又会有部分回至第一腔101内,存在分离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油分离效果更好的、能够清洗更加干净的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包括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储液槽,储液槽内沿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依次设有相互隔开的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所述乳化腔内设有加热器,所述除油腔内设有吸油装置,在所述储液槽外设有进原液泵,所述进原液泵用于将脱脂槽内的原槽液通过进液口抽入乳化腔内,所述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的底部相连通,且乳化腔和除油腔的上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的底部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倾斜。
[0007]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吸油装置包括支架、设于支架中间的漏斗、位于漏斗四周且固定在支架上的浮球,以及设置在漏斗下端的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漏斗下端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接油桶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漏斗的高度是可调节的。
[0009]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漏斗是螺纹式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改进,还包括液位计和温度计,所述液位计和温度计设置在所述乳化腔和除油腔之间,所述液位计设置在预定的液位高度之间,所述温度计设置预定的温度。
[0011]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加热器通过电磁阀门进行控制。
[0012]作为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溢流腔的侧壁设有溢流口,对应于溢流口的位置设有防止液体溢出的溢流盒,所述溢流口通过管道与脱脂槽连通。
[0013]作为本技术的改进, 在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出液阀门,所述出液阀门与管道连通。
[0014]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管道上设有四通接头,该四通接头另两个接口与出液阀门、污水收集桶连通。
[0015]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储液槽外设有保温层。
[0016]本技术由于包括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储液槽,储液槽内沿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依次设有相互隔开的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所述乳化腔内设有加热器,所述除油腔内设有吸油装置,在所述储液槽外设有进原液泵,所述进原液泵用于将前处理水槽内的原槽液通过进液口抽入乳化腔内,所述乳化腔、除油腔和溢流腔的底部相连通,且乳化腔和除油腔的上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的底部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倾斜。首先,乳化腔和除油腔上部和底部均连通,当加热器对乳化腔内的原槽液进行加热后,乳化腔内水油分离后油浮于上层,乳化腔上层的油可以通过上部顺利进入除油腔,吸油装置可以顺利收集除油腔和乳化腔上层过来的油,收集量更多,收集效果更好,这样乳化腔和除油腔顶部残留的油渍就非常少,清洗更加容易;其次,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储液槽外不再设有沉淀池,处理后的槽液通过出液口重回脱脂槽内,由脱脂槽对其进行沉淀,这样沉淀效果更好;此外,本技术中,储液槽的底部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倾斜,即储液槽的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处理后的脱脂液从乳化腔经除油腔流至溢流腔的方向相同,处理后的脱脂液全部直接通过出液口流至储液槽外,不会再返回至腔内,油水分离更加彻底,分离效果更好存,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处理后的脱脂液与原槽液混合的缺陷。因此,本技术具有水油分离效果更好的、工件能够清洗更加干净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的吸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见图2至图3,图2至图3揭示的是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地一种实施方式,一种用于处理脱脂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包括设有进液口10和出液口19的储液槽1,储液槽1内沿进液口10至出液口19方向依次设有相互隔开的乳化腔11、除油腔12和
溢流腔13,所述乳化腔11、除油腔12和溢流腔13之间是通过第一隔板111和第二隔板121隔开的,所述乳化腔11内设有加热器4,所述除油腔12内设有吸油装置2,在所述储液槽1外设有进原液泵3,本技术中,所述进原液泵3可以是隔膜泵,也可以是电动水泵,所述进原液泵3用于将脱脂槽9内的原槽液通过进液口10抽入乳化腔11内,所述乳化腔11、除油腔12和溢流腔13的底部相连通,且乳化腔11和除油腔12的上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1的底部由进液口10向出液口19方向倾斜;首先,本技术中,乳化腔11和除油腔12上部和底部均连通,当加热器4对乳化腔11内的原槽液进行加热后,乳化腔11内水油分离后油浮于上层,乳化腔11上层的油可以通过上部顺利进入除油腔12,吸油装置2可以顺利收集除油腔12和乳化腔11上层过来的油,收集量更多,收集效果更好,这样乳化腔11和除油腔12顶部残留的油渍就非常少,清洗更加容易;其次,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所述储液槽9外不再设有沉淀池,处理后的槽液通过出液口19重回脱脂槽9内,由脱脂槽9对其进行沉淀,沉淀效果更好;此外,本技术中,储液槽9的底部由进液口10向出液口19方向倾斜,即储液槽9的底部的倾斜方向与处理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包括设有进液口(10)和出液口(19)的储液槽(1),储液槽(1)内沿进液口(10)至出液口(19)方向依次设有相互隔开的乳化腔(11)、除油腔(12)和溢流腔(13),所述乳化腔(11)内设有加热器(4),所述除油腔(12)内设有吸油装置(2),在所述储液槽(1)外设有进原液泵(3),所述进原液泵(3)用于将脱脂槽(9)内的原槽液通过进液口(10)抽入乳化腔(1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腔(11)、除油腔(12)和溢流腔(13)的底部相连通,且乳化腔(11)和除油腔(12)的上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1)的底部由进液口(10)向出液口(19)方向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装置(2)包括支架(21)、设于支架(21)中间的漏斗(22)、位于漏斗(22)四周且固定在支架(21)上的浮球(23),以及设置在漏斗(22)下端的软管(24),所述软管(24)的一端与漏斗(22)下端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接油桶(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22)的高度是可调节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处理前处理水槽的液体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斗(22)是螺纹式安装在所述支架(21)上。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亮朱海啸李儒全朱子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天美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