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199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油结构,可减少其板部与转轴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板部过度磨耗。导油结构包括:第一导引件,配置于由壳体支撑的中空转轴的末端,且沿着中空转轴的轴向连通中空转轴的内部与中空转轴的外部,其中第一导引件包括管部及板部,管部配置于中空转轴的内部,板部配置于中空转轴的外部,板部包括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及第三板状部,第一板状部邻接管部,第二板状部在轴向上邻接管部及第一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三板状部在轴向上邻接管部、第一板状部及第二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一板状部在轴向上位于第二板状部与管部之间,第二板状部在轴向上位于第三板状部与管部之间。部之间。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引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导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传动装置、发动机及电动机等动力传动系统中通常设置有导油器,用以导引润滑油以润滑转轴。若导油器与转轴的接触面积大,则导油器容易与转轴相互磨耗,因磨耗而产生的废料堆积在导油器与转轴之间而会阻碍润滑油的流路。因此,有必要对导油结构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油结构,可减少其板部与转轴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板部过度磨耗。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油结构,包括:第一导引件,配置于由壳体支撑的中空转轴的末端,且沿着所述中空转轴的轴向连通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与所述中空转轴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导引件包括管部及板部,所述管部配置于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所述板部配置于所述中空转轴的外部,所述板部包括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及第三板状部,所述第一板状部邻接所述管部,所述第二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邻接所述管部及所述第一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三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邻接所述管部、所述第一板状部及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一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与所述管部之间,所述第二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三板状部与所述管部之间。
[000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状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被所述中空转轴围绕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一板状部不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被所述中空转轴围绕的另一部分上。
[000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油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引件及保持件,所述第二导引件通过所述保持件而沿所述轴向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导引件与所述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保持件接触所述第二板状部且不接触所述第一板状部。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油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导引件与所述保持件经由所述第一密封件而相连接。
[000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件的内周与所述第二导引件的外周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二导引件的内周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及所述第二空间分别连通所述壳体内的不同构件。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转轴与所述管部之间具有间隙。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部沿着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延伸方向从所述板部延伸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引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引件的长度。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第一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壳体的第二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二空间。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转轴被所述壳体中的轴承支撑,所述第一流路连通于所述轴承。
[00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中的受压部件用以施加流体压力,所述第二流路连通于所述受压部件。
[00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油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
[0015]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导油结构中,第一导引件的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及第三板状部在中空转轴的轴向上彼此不共平面,使中空转轴仅会接触到与其最靠近的第一板状部。从而,本技术的导油结构可减少其板部与中空转轴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板部过度磨耗。
[0016]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油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第一导引件的立体图;
[0019]图3是图2的第一导引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0]图4示出图1的保持件与板部的接触区域;
[0021]图5示出图1的导油结构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式。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50:壳体;
[0024]60:中空转轴;
[0025]70:轴承;
[0026]100:导油结构;
[0027]110:第一导引件;
[0028]112:管部;
[0029]114:板部;
[0030]1141:第一板状部;
[0031]1142:第二板状部;
[0032]1143:第三板状部;
[0033]120:第二导引件;
[0034]130:保持件;
[0035]140:第一密封件;
[0036]150:第二密封件;
[0037]A:轴向;
[0038]D:延伸方向;
[0039]L1、L2:润滑油;
[0040]P1:第一流路;
[0041]P2:第二流路;
[0042]R:区域;
[0043]S1:第一空间;
[0044]S2: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油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第一导引件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第一导引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的剖面对应于图3的I

I线。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导油结构100例如用于车辆的传动系统中且包括第一导引件110。第一导引件110配置于由壳体50支撑的中空转轴60的末端,且沿着中空转轴60的轴向A连通中空转轴60的内部与中空转轴60的外部。第一导引件110包括管部112及板部114,管部112配置于中空转轴60的内部,板部114配置于中空转轴60的外部。
[0046]第一导引件110的板部114包括第一板状部1141、第二板状部1142及第三板状部1143。第一板状部1141邻接管部112,第二板状部1142在中空转轴60的轴向A上邻接管部112及第一板状部1141的至少其中之一(示出为第二板状部1142邻接管部112及第一板状部1141),第三板状部1143在中空转轴60的轴向A上邻接管部112、第一板状部1141及第二板状部1142的至少其中之一(示出为第三板状部1143邻接第二板状部1142)。第一板状部1141在中空转轴60的轴向A上位于第二板状部1142与管部112之间,第二板状部1142在中空转轴60的轴向A上位于第三板状部1143与管部112之间。
[0047]通过上述配置方式,第一导引件110的第一板状部1141、第二板状部1142及第三板状部1143在中空转轴60的轴向A上彼此不共平面,使中空转轴60仅会接触到与其最靠近的第一板状部1141。从而,本实施例的导油结构100可减少其板部114与中空转轴60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板部114过度磨耗。
[0048]请参考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状部1141形成于第二板状部1142的被中空转轴60(示出于图1)围绕的一部分上,且第一板状部1141不形成于第二板状部1142的被中空转轴60(示出于图1)围绕的另一部分上。即,在中空转轴60的周向上,第一板状部1141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引件,配置于由壳体支撑的中空转轴的末端,且沿着所述中空转轴的轴向连通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与所述中空转轴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导引件包括管部及板部,所述管部配置于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所述板部配置于所述中空转轴的外部,所述板部包括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及第三板状部,所述第一板状部邻接所述管部,所述第二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邻接所述管部及所述第一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三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邻接所述管部、所述第一板状部及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一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与所述管部之间,所述第二板状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三板状部与所述管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状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被所述中空转轴围绕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一板状部不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被所述中空转轴围绕的另一部分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引件及保持件,所述第二导引件通过所述保持件而沿所述轴向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导引件与所述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保持件接触所述第二板状部且不接触所述第一板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油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塚义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