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设置的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底层地下室浇筑有与土层连接的地下室底板,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支护结构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实现主体结构的三维减震,通过有效设计实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且耗能减震装置的形式多变,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很好的减震效果。减震效果。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结构大规模建设背景下,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工之后,土层中遗留了大量的基坑支护结构,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遗留在土层中造成材料浪费,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空隙传统做法都是用土回填,而如何利用这些支护结构,实现基坑支护结构二次利用,是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丞待解决的问题。
[0003]而且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基坑工程数量日渐增多,如何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基坑支护结构来降低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充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已建、在建工程共用围护结构,还是将支护结构当成临时性结构,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基坑支护结构,同时利用基坑支护结构的性能要求的设计方法还未有先例,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所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外部设置的多层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底层地下室底部的浇筑有地下室底板,所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所述支护结构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所述主体结构中的顶层上部结构内部设置有两组对称的阻尼器。
[0008]优选的,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左端板、减震装置和减震装置右端板,所述支护结构靠近地下室外墙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左端板,所述地下室外墙靠近的支护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右端板,且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左右对称,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通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位于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的中点处。
[0009]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为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或者三维粘弹性阻尼器中任意一种。
[0010]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减震装置和减震装置右端板安装的位置与地下室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在同一水平线上。
[0011]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是由支护结构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混凝
土端板。
[0012]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是由支护结构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钢端板。
[0013]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右端板为主体结构中地下室楼板和地下室外墙的同时预留钢筋孔位后浇筑成型,且减震装置右端板连接构造与减震装置左端板一致。
[0014]优选的,所述上部结构中设置的阻尼器为倾斜状,两组所述阻尼器与顶层上部结构的底部中线组成等腰三角形。
[0015](三)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利用基坑支护结构的剩余价值,实现了基坑支护结构价值的二次利用,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性结构,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随即废弃,大量支护结构将作为永久性建筑垃圾留存于地层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现有的支护结构再利用方案主要是作为隔振沟,或是与已建、在建工程共用围护结构的方案,支护结构的利用效率不够高,但是本专利提出了一种利用支护结构的地下减震系统,充分利用了遗留在土中的支护结构,使支护结构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0018]2、该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创新性的把耗能减震装置应用到支护结构与主体间的空隙,提出了耗能减震装置的一种新的应用前景,并且能够通过有效设计实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且耗能减震装置的形式多变,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很好的减震效果。
[0019]3、该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受日益紧张城市土地资源的影响,新建建筑物不可避免地邻近既有围护结构。当既有围护结构影响待建基坑围护结构施作时,通常需做清除处理,不仅提高施工成本,延长施工工期,而且既有结构的清除及重新施作围护结构将影响周边环境的安全。利用既有围护结构的剩余价值,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减弱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以实现安全、经济、绿色环保施工。
[0020]4、该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通过多组耗能减震装置与阻尼器的设置,使得建筑结构稳定性得到双重保证,高程度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减震装置为粘滞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减震装置为三维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端板与减震装置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地下室楼板;2、地下室外墙;3、地下室底板;4、支护结构;5、减震装置左端板;6、减震装置;7、减震装置右端板;8、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
4,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外部设置的多层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4,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2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1,底层地下室底部的浇筑有地下室底板3,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4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支护结构4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实现主体结构的三维减震,主体结构中的顶层上部结构内部设置有两组对称的阻尼器8,可以有效的减少主体结构中上部结构的震荡,增加了主体结构稳定性;通过多组耗能减震装置与阻尼器8的设置,使得建筑结构稳定性得到双重保证,高程度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且耗能减震装置具有三维变形与三维耗能能力,用于消耗地震或其他振动输入到结构的能量,能够减少结构的震(振)动响应。
[0028]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左端板5、减震装置6和减震装置右端板7,支护结构4靠近地下室外墙2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左端板5,地下室外墙2靠近的支护结构4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右端板7,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通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6,减震装置6位于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的中点处。
[0029]减震装置左端板5、减震装置6和减震装置右端板7安装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外部设置的多层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4),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2)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1),底层地下室底部的浇筑有地下室底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4)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所述支护结构(4)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所述主体结构中的顶层上部结构内部设置有两组对称的阻尼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左端板(5)、减震装置(6)和减震装置右端板(7),所述支护结构(4)靠近地下室外墙(2)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左端板(5),所述地下室外墙(2)靠近的支护结构(4)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右端板(7),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通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6),所述减震装置(6)位于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的中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双重防线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云,黄群,郑喆锐,何志明,王欣树,曾振炜,游浩钢,梁秋河,郭佳欣,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