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132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本装置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快速恢复飞行员的脑力和体能,使脑力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得到有效的恢复,从疲劳状态恢复至活力状态。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上侧的支架,支架上侧设置有椅面,椅面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与靠背的下端转动连接;靠背上部设有头颈按摩机构和腰椎按摩机构;脚板的上侧面设有足部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电、光、声、机械按摩多种刺激,快速恢复飞行员的大脑和神经肌肉的活力;同时能够便捷调整角度和体位,快速使血液从下肢体向上体血液静力转移,恢复脑部血液,快速恢复脑力,松弛肢体肌肉,以达到快速脑力、心理和身体从疲劳状态恢复的目的。体从疲劳状态恢复的目的。体从疲劳状态恢复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脑力和体力恢复设备,特别是关于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飞行疲劳是多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但目前国内外对飞行疲劳的发生机理研究和定量评价尚无确切的标准。已知疲劳是涉及效率和技能损害或丧失的一组现象。作为主诉,它可能包括因长时间工作造成睡眠不足、中断或剥夺,主观疲倦感增加,注意力短时间丧失,可能有心理运动能力降低。可将飞行疲劳定义为工作过程中飞行人员飞行工作能力下降,飞行操作错误和事故发生概率增加的现象。
[0003]研究表明,诱发飞行疲劳的原因主要包括:作业强度与飞行持续时间,身体素质,工作方法和熟练程度,工具设备与人的匹配程度,环境条件,睡眠,心理负荷,营养状况等。飞行疲劳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结合飞行疲劳的诱发因素也可认为飞行疲劳是由于持续或重复任务造成的飞行操作能力下降,而且物理、生理或心理应激使之加重的现象。而俄罗斯专家认为飞行疲劳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以出现疲劳感、生理功能变化,适度降低工作能力为特征的飞行员正常功能状态。
[0004]造成飞行员飞行疲劳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大类型:(1)飞行员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指在飞行、值班和地面准备过程中工作负荷的强度与持续时间;(2)飞行应激因素的作用,在某些场合可能是造成疲劳的主要因素;(3)个体因素,如违反作息制度、饮食制度、飞行间隔时间长、疾病前期、不良习惯等。因此飞行疲劳的发生机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飞行任务和生物节律对睡眠觉醒功能的影响。从人的角度分析,飞行疲劳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睡眠剥夺或睡眠不足、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紊乱、飞行任务对睡眠和昼夜生理节律的影响。(2)持续飞行任务对脑功能及其它生理机能的影响。飞行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以多任务综合决策为主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连续操作可致脑功能疲劳并对其他相关生理心理功能产生影响,表现为主观疲劳感尤其是精神疲劳感明显增加、客观认知工作绩效显著降低,而且难度较大的客观指标变化更加明显。(3)航空应激因素使飞行人员经常受到持续的动力负荷和其他应激刺激,运动、循环、呼吸和其他功能系统对这些应激因素不断做出反应,易于造成飞行人员的躯体疲劳。
[0005]长航时飞行身心疲劳的分类与特点。根据长航时飞行身心疲劳的发生机理分析,将飞行疲劳分为以下几个大类:整体疲劳、局部疲劳、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从勤务保障的角度,通常按飞行疲劳的发生进程分为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过度疲劳。
[0006]急性疲劳是由短时但强度大的飞行活动造成。飞行员的外在表现为步态晃动、动作失准、迟缓、皮肤苍白或发红、呼吸困难、排汗过多等;客观表现为心率和呼吸量增加,脉搏和动脉压不稳,工作绩效指标下降。
[0007]慢性疲劳也可称为累积性疲劳,是由于飞行员多次收到沉重的工作负荷作用而致。飞行员的主观感觉为飞行前和飞行中有疲劳感,虚弱感,头痛、失眠等,客观指标表现为
肌力和耐力的降低,视觉敏感性和临界闪光融合频率下降,工作操作显著减缓、错误动作增加。
[0008]过度疲劳是由于长时间大强度的工作负荷造成的飞行员病理性功能状态,特点是生理功能的明显变化和活动效率的急剧降低。其客观指标表现为心率加快,注意力、记忆力均有下降,有时出现颈肩部、腰部等疼痛,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下降,心电图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降低过载的耐力。
[0009]从飞行疲劳的产生机理和飞行疲劳的存在现状的分析出发,需要设计出飞行员长航时飞行身心疲劳的综合对抗装置,以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0010](1)长时间大载荷飞行后,血液积聚在下肢,使血液从下体向上体液体静力转移。目前使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取坐位,定期将双臂抬起和放下,每种姿势持续时间8s~10s。此时在心血管系统内零水平液体静态压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与此相关联的充盈和回流一定量的血液到头部血管,而反相则到腿部血管,这就有助于“灌洗”这些器官。在大过载飞行后,飞行员应将双手上举,并保持这种姿势8s~10s。在这一时间内,向心节律自动作用完成一次从颈动脉窦开始的自动调节循环。第二种方法,取卧位,膝关节弯曲90
°
,双脚抬起和放下。抬脚前取卧位的时间不少于5min,抬脚时间在10min以内,操作后取卧位不少于10min。采取这种方法时,血液从下肢向头部重新分配。此时脑内血管收缩,其中血流加强并增加血充盈。卧位能使受过载作用的抗重力肌得到最大松弛。
[0011](2)较大的持续性飞行特技加速度作用可使机体神经肌肉、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以及视觉分析器的活动受损。此时应采取特殊方法用于使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射性反应正常化,消除下体淤血,加快受静态负荷作用最大的肌肉血液流动,为防止出现疲劳而使能量消耗最小化。这些特殊方法主要有:电生理方法,神经肌肉装置电刺激松弛法、皮肤生物活动点轴突反射作用、脉冲低频物理疗法、中枢电痛觉缺失、生物共振能量信息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心理自我调节、自生锻炼、在飞行练习器上的飞行心理治疗、合理的心理治疗、催眠暗示、功能性音乐等。
[0012]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快速恢复飞行员脑力、心理和身体疲劳的设备,配合飞行员训练及飞行任务的高效完成和快速脑体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其能够利用电、光、声、机械按摩多种刺激,快速恢复飞行员的大脑和神经肌肉的活力;能够便捷调整角度和体位,快速使血液从下肢体向上体血液静力转移,恢复脑部血液,快速恢复脑力,松弛肢体肌肉,以达到快速从疲劳状态恢复的目的。能够快速恢复飞行员的脑力和体能,使脑力精力在较短是时间内即可得到有效的恢复,从疲劳状态恢复至活力状态。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上侧的支架,支架上侧设置有椅面,椅面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与靠背的下端转动连接,椅面的左侧通过第二转轴与小腿板的上端转动连接,小腿板的下端通过第三转轴与脚板的上端转动连接;三个转轴的转动能够调整角度姿态,使飞行员能够在不同的姿态体位下进行快速的脑体放松与恢复;
[0015]靠背上部的前侧面设有头颈按摩机构,靠背下部的前侧面设有腰椎按摩机构;两
个按摩机构能够通过敲击和按摩操作,使飞行员的头颈部和腰部的肌肉快速恢复体力,放松身心;椅面上侧面中部设有横向排列的第一大腿夹具和第二大腿夹具;小腿板中部的上侧面设有小腿夹具;脚板的上侧面设有足部加热装置,足部加热装置能够对脚部加热,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能够快速恢复脑部供血,加快脑体恢复速度;
[0016]椅面中部的前后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手臂夹具。
[001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手臂夹具、椅面和小腿板的内部设有用于刺激肢体的穴位刺激装置和肌电刺激装置。穴位刺激装置和肌电刺激装置,能够对对应的穴位和肌肉进行电刺激,使人体快速恢复脑力和体力活力。
[001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靠背与水平面的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上侧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支架上侧设置有椅面,椅面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与靠背的下端转动连接,椅面的左侧通过第二转轴与小腿板的上端转动连接,小腿板的下端通过第三转轴与脚板的上端转动连接;靠背上部的前侧面设有头颈按摩机构,靠背下部的前侧面设有腰椎按摩机构;椅面上侧面中部设有横向排列的第一大腿夹具和第二大腿夹具;小腿板中部的上侧面设有小腿夹具;脚板的上侧面设有足部加热装置;椅面中部的前后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手臂夹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夹具、椅面和小腿板的内部设有用于刺激肢体的穴位刺激装置和肌电刺激装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与水平面的夹角α、椅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和椅面与小腿板的夹角γ的角度分别可通过第一转轴、支架和第二转轴调整角度大小;脚板和小腿板的夹角通过第三转轴的转动调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行员脑体疲劳对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上分别设有用于调整转动角度的驱动电机;支架上设有用于调整椅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榕耿喜臣徐艳张立辉李宝辉王海霞李毅峰金朝卫晓阳王轶王红杨景慧杨明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