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内部的内芯,所述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具有排风通道,其中,所述风道壳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且该补风筒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径小于补风筒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的补风口接通排风通道与风道壳体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补入排风通道中;采用上述结构,空气通过排风通道时,该排风通道内有气流流动则会降低内部空间的压强,以使得风道壳体外侧的空间压强大于排风通道内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进入排风通道,增加排风通道的进风量,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吹风设备的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电器的品质要求也日益递增,其中就包括体积小巧且风力强劲的风筒,因该产品外观精美且动力强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风筒需要满足轻盈、小巧美观以及风力强劲的特点,而在技术方面则要面临一些结构上所带来的局限性,众所周知风筒是通过电机驱动在风道结构中产生气体流动完成吹风的,而电机的动力以及进风量决定了气体流速和出风量,而轻盈小巧的吹风设备一般都具有较为狭小的安装空间,电机的安装以及排风通道都面临着目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风道中安装电机后,导致风道中预留的排风通道过于狭窄,因此导致风筒的进风量不足,而风筒的进风量则直接影响其出风量是否充足,在现有技术中,解决该技术问题是替换较为强劲的驱动装置,而一味地增加电机动力仅仅能够提高气体流速,并不能解决风筒进风量和出风量的问题。
[0003]因此,提供一种增加排风通道进风量的风道结构以及电机结构成为了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通过补风筒上的补风口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虹吸现象吸入排风通道中,以实现补风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排风通道的出风量。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内部的内芯,所述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具有排风通道,其中,所述风道壳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且该补风筒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径小于补风筒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的补风口接通排风通道与风道壳体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补入排风通道中;
[0007]采用上述结构,空气通过排风通道时,该排风通道内有气流流动则会降低内部空间的压强,以使得风道壳体外侧的空间压强大于排风通道内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进入排风通道,增加排风通道的进风量,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
[0008]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壳体的内壁上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二导流筋,所述内芯的外表面分别与各第二导流筋远离风道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将每两个相邻地第二导流筋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所述排风通道;
[0009]采用上述结构,内芯通过各第二导流筋固定在风道壳体内的中心位置,并合理地在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形成排风通道。
[0010]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远离补风筒的一端弯折并沿轴向延伸至风道壳体内,且
与各第二导流筋一一对应,各第一导流筋延伸至风道壳体内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上,以将补风筒置于风道壳体的一端外侧;
[0011]采用上述结构,补风筒通过各第一导流筋固定在风道壳体的第二导流筋上,从而能够减少各个部件对其排风通道的进风阻力,使得风道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进风和出风。
[0012]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一体成型;
[0013]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将补风筒和风道壳体合并成一个部件,便于风筒或者吹风设备的整体装卸。
[0014]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上;
[0015]采用上述结构,当磕碰及其它外力影响的情况下造成损坏或者部件老化,便于针对部分损坏的部件进行拆除更换。
[0016]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壳体嵌装在用于固定补风筒的安装外壳中,所述补风筒靠近风道壳体的外缘上成型有环状凸缘,各第一导流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环状凸缘的内缘以及安装外壳靠近一端的径向表面上,以将补风筒置于风道壳体的一端外侧;
[0017]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附带有补风筒的安装外壳套装在普通的电机设备上,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基于虹吸现象补风的电机结构,使其安装步骤简洁,适合在安装空间没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使用。
[001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壳、补风筒以及第一导流筋一体成型,且由塑胶材料制成;
[0019]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安装外壳、第一导流筋以及补风筒之间还需进行连接,节约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0020]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其中,包括电机以及以上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电机可拆卸地安装在内芯中,且该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风道壳体的一端后安装有同步转动的叶轮,以在排风通道的两端形成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补风筒位于风道壳体靠近出风口的一端外侧,所述叶轮位于风道壳体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内侧;
[0021]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叶轮将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排风通道中,使其排风通道内部形成气体流动,而流动气体在排风通道中流过设置补风筒的位置时,由于排风通道中的压强小于外界空间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通过补风口排入排风通道中,以提高排风通道的进风量。
[0022]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内部还设置有定子铁芯和周向布置在定子铁芯内侧的转子,所述定子铁芯嵌装在内芯中,所述输出轴远离叶轮的一端套设有环状磁铁,各转子围绕环状磁铁的径向外周面均匀排布;
[0023]采用上述结构,环状磁铁上N极的磁力能够通过定子铁芯的齿部传递至定子铁芯的外周直至回到环状磁铁的S极上,以在定子铁芯上形成磁回路,从而电机通电后能够驱使输出轴进行高速旋转。
[0024]分析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能够在排风通道中产生气体流动时,利用排风通道内部压强变小将风道壳体的外部空气吸入排风通道中增加其进风量,以在空气排出时提高风道结构的出风量;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将电机嵌装在内芯中,并将电机上的输出轴朝远离补风筒的方向延伸,直至风道壳体的一端后安装同步转动叶轮,当电机启动时驱使叶轮转动,将空气吸入排风通道,从而能够在排风通道中形成气体流动,以优先降低排风通道内部的压强,再由补风筒上的补风口将
外部大压强空间中的空气吸入小压强的排风通道中产生虹吸现象。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为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1)内部的内芯(11),所述风道壳体(1)与内芯(11)之间具有排风通道(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1)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2),且该补风筒(2)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21),所述风道壳体(1)的外径小于补风筒(2)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21)之间形成的补风口(20)接通排风通道(10)与风道壳体(1)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1)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20)补入排风通道(10)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1)的内壁上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二导流筋(12),所述内芯(11)的外表面分别与各第二导流筋(12)远离风道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将每两个相邻地第二导流筋(12)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所述排风通道(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远离补风筒(2)的一端弯折并沿轴向延伸至风道壳体(1)内,且与各第二导流筋(12)一一对应,各第一导流筋(21)延伸至风道壳体(1)内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上,以将补风筒(2)置于风道壳体(1)的一端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锡辉,涂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信辉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