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及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001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及栽培方法,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花形红侧耳菌菌株为红侧耳的变种Pleurotus djamor var.floreus: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224。该菌株菌丝浓密粗壮,抗杂性强,发菌快,出菇整齐,产量高,适口性好,栽培周期短,15~21d即可出菇,纤维素含量适中,适口性好,菌香味浓郁,菇形和色泽美观,可鲜食或制成干品。有利于实现花形红侧耳菌大规模栽培生产。因此,花形红侧耳菌菌株PD2021在花形红侧耳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及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及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平菇(Pleurotus djamor),又名红侧耳,是一种菇形独特、色泽鲜艳、味道鲜美、香味浓郁的珍稀美味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主要分布在泰国、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新几内亚、马来西亚、日本、巴西、墨西哥、中国华南地区。原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节生于阔叶树的枯腐树干上的野生菌。我国最早是从泰国和印度等地引种。
[0003]目前红侧耳玫瑰红变种(Pleurotus djamorvar.roseus)在我河北、湖南、广西、哈尔滨、浙江等地进行人工栽培试验,为桃红色、且产量均不稳定。此外红侧耳玫瑰红变种易木质化,子实体纤维素含量极高,子实体硬化后口感差,严重影响其产品质量。已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商业化栽培的制约因素。
[0004]因此,提供一株栽培性状稳定、适口性好、产量高,适合高温季节人工栽培红侧耳的菌株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及栽培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所述花形红侧耳菌菌株为红侧耳的变种 Pleurotus djamorvar.floreus: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
[0008]所述菌株已于2022年7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224,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分类命名为红侧耳花形变种Pleurotus djamorvar.Floreus;
[0009]进一步的,所述菌株ITS序列、CO1基因、RPB1基因和TEF基因序列分别如SEQ No.1

4所示。
[0010]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1)原种制作:
[0012]将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母种接入固体原种培养基中,25~27℃,黑暗培养6~9d,从接种第2d起,通过摇瓶翻动固体原种培养基促进母种均匀分布及菌丝快速长满培养瓶,得到固体原种;
[0013](2)栽培种制作:
[0014]将步骤(1)所述固体原种接入花形红侧耳菌栽培培养基中,26~28℃,室内自然光照培养12~19d,得到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栽培种;
[0015](3)栽培出菇:
[0016]在步骤(2)所述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栽培种顶凸塑料盖时,揭开盖子,置于22~32℃的出菇房内,调整空气湿度65~85%,并给予100~550LX 的散射光,诱导出菇,得到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子实体。
[0017]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固体原种培养基以重量份数计为:谷粒30~32 份、麦麸15~20份、土豆15~20份、玉米碎粒15~18份、橡胶木锯末25~ 30份;
[0018]加入清水,使所述固体原种培养基含水量达65%。
[0019]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花形红侧耳菌栽培培养基以重量份数计为:米糠5~10份、麦麸8~12份、橡胶木锯末80~85份、玉米粉5~10份;
[0020]加入清水,使所述花形红侧耳菌栽培培养基含水量达65%。
[0021]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专利技术采用摇瓶翻动固体原种培养基制作PD2021菌株的固体菌种,母种菌丝能充分的混合到培养基中,菌种呈白色,培养6~9d即可制成。采用 PD2021菌株制作的栽培菌种,菌龄一致,菌丝浓密粗壮,抗杂性强,发菌快,出菇整齐,产量高且性状稳定,适口性好,栽培周期短,15~21d即可出菇,纤维素含量适中,适口性好,菌香味浓郁,菇形和色泽美观,可鲜食或制成干品。有利于实现花形红侧耳菌大规模栽培生产。子实体淡米黄色,喇叭花形、漏斗形、贝壳形,菇体中等大小,菌盖完整,菌盖边缘初期内卷,成熟时呈花瓣状波浪,颜色比菌盖中部略深,子实体烘干后菌盖正面呈浅灰黄色,菌褶浅黄色,菌肉白色。具有浓郁的蘑菇香味。
[0023]因此,花形红侧耳菌菌株PD2021在花形红侧耳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附图为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花形红侧耳PD2021菌株;
[0026]图2附图为花形红侧耳PD2021菌株子实体的孢子印;
[0027]图3附图为室内人工栽培花形红侧耳PD2021菌株的幼菇;
[0028]图4附图为室内人工栽培的花形红侧耳PD2021菌株成熟菇;
[0029]图5附图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ITS聚类分析图;
[0030]图6附图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TEF聚类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实施例1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分离及鉴定
[0033]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野生侧耳菌组织分离获得,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培养性状、侧耳属DNA条形码比对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将该菌株命名为:花形红侧耳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0034]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于2022年7月18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224,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
[0035]1.母种培养基制作:配制PDA培养基。
[0036]2.菌种分离:采集野生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子实体,用75%酒精擦净菌盖表面、菌柄基部的杂质。在无菌操作台内,将子实体撕成两半,用灭菌镊子从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取2~4mm大小的菌肉组织,放入母种培养基中,25~28℃避光培养6~9d,得到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母种。
[0037]3.菌株形态学鉴定
[0038]菌株野外生境为木材加工厂橡胶木边角料堆上,其子实体中等大小,丛生,呈淡米黄色,喇叭花、漏斗形、贝壳形;菌盖纵径5.2~9.8cm,横径7.1~11.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花形红侧耳菌菌株为红侧耳的变种Pleurotus djamor var.floreus: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2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ITS序列、CO1基因、RPB1基因和TEF基因序列分别如SEQ No.1

4所示。3.权利要求1所述一株花形红侧耳菌菌株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原种制作:将花形红侧耳菌PD2021菌株母种接入固体原种培养基中,25~27℃,黑暗培养6~9d,从接种第2d起,通过摇瓶翻动固体原种培养基促进母种均匀分布及菌丝快速长满培养瓶,得到固体原种;(2)栽培种制作:将步骤(1)所述固体原种接入花形红侧耳菌栽培培养基中,26~28℃,室内自然光照培养12~19d,得到花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英穆洪军马茜戴利铭刘一贤李岚岚施玉萍苏海鹏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