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轮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57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叶轮注塑模具,包括上下适配活动安装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面板、热流道板和前模;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后模、若干模脚和底板;所述后模、若干模脚和底板相互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至下叠装有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所述上模组件内设有进料系统,通过系统控制进料的速度和进料量,减少注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助力环保;所述前模内适配安装有上模仁;所述后模内适配安装有下模仁,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上下适配合模,且相互围成一个模腔;设有气道装置和热流道针阀分流器,用于调节入胶量大小;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内均设有若干顶针。有若干顶针。有若干顶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叶轮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叶轮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是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螺杆搅拌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用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品的方法。专利号为201920588613.X的技术专利,揭示了高效率风扇叶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顶部的中端开设有注塑槽,下模座的内腔且位于注塑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预留槽,下模座的内腔且位于第二预留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预留槽,所述第一预留槽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且第一电动伸缩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板,下模座内腔的中端且位于注塑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制冷板。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控制熔胶进入量的大小,容易出现熔胶进入量过多,造成生产中废料过多的现象,且不能均匀的分布入胶,使注塑成品各叶片的厚度不平均,导致使用时容易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从而使用寿命缩短,或容易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叶轮注塑模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叶轮注塑模具,包括上下适配活动安装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面板、热流道板和前模;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后模、若干模脚和底板;所述后模、若干模脚和底板相互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内从上至下叠装有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所述上模组件内设有进料系统;所述前模内适配安装有上模仁;所述后模内适配安装有下模仁,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上下适配合模,且相互围成一个模腔;所述进料系统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面板上设有气道装置,所述气道装置与所述进料系统连通;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内均设有若干顶针。
[0006]所述进料系统包括若干热流道分流入口、热流道针阀分流器、热流道温控口和热流道点浇口;所述热流道针阀分流器设有若干分流通道,且所述热流道针阀分流器贯穿所述热流道板、前模和上模仁安装;所述热流道分流入口对应所述分流通道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面板内并与所述分流通道密封连通;所述热流道温控口对应所述分流通道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前模内;所述热流道点浇口位于所述上模仁内;所述热流道点浇口与所述模腔连通。
[0007]所述前模开设有用于安装上模仁的上模仁槽,所述上模仁槽任意相邻的两侧外壁上设有若干第一斜槽,所述上模仁适配安装在所述上模仁槽内,所述第一斜槽内适配安装有上模仁斜挤块;所述后模开设有用于安装下模仁的下模仁槽,所述下模仁槽任意相邻的两侧外壁上设有若干第二斜槽,所述下模仁适配安装在所述下模仁槽内,所述第二斜槽内适配安装有下模仁斜挤块。
[0008]所述上模仁斜挤块呈上窄下宽状,对所述上模仁进行挤压定位;所述下模仁斜挤块呈上宽下窄状,对所述下模仁进行挤压定位。
[0009]所述前模上位于所述热流道温控口的周围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温控线和电源线。
[0010]所述气道装置包括气阀和若干气道,所述气阀适配安装在所述面板的外壁上,所述气道埋设在所述面板内并分别与所述热流道分流入口连通。
[0011]所述顶针面板上设有若干顶模复位装置,所述顶模复位装置包括顶模针和复位弹簧;所述顶模针一端穿过所述顶针面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后模;所述复位弹簧外套在所述顶模针外。
[0012]所述顶针包括上模顶针和下模顶针;所述下模顶针包括若干脱模顶针和下模限位顶针;所述脱模顶针的一端穿过所述顶针面板,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模仁内并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下模限位顶针位于所述顶针面板的上方。
[0013]所述上模组件内设有上模冷却装置,所述下模组件内设有下模冷却装置;所述上模冷却装置包括上模仁冷却水井和前模冷却水井;所述上模仁冷却水井埋设在所述上模仁内并与外部连通;所述前模冷却水井埋设在所述前模内并与外部连通;所述下模冷却装置包括下模仁冷却水井和后模冷却水井;所述下模仁冷却水井埋设在所述下模仁内,所述后模冷却水井埋设在所述后模内。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有进料系统和气道装置,通过气道装置调节进料系统控制进料的速度和进料量,减少注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助力环保;通过设有热流道针阀分流器均匀入胶,使注塑成品更美观,各叶片的厚度均一,整体的平衡性更好,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产品脱模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模顶面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模仰面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模仰面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仁侧面剖视图。
[002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流道针阀分流器立体图。
[002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仁和下模仁的合模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冷却装置和下模冷却装置示意图。
[0025]图中附图标记:上模组件1,面板11,热流道板12,前模13,安装槽13.1,上模仁槽13.2,第一斜槽13.3,上模仁斜挤块14,定位环15,下模组件2,后模21,下模仁槽21.1,第二斜槽21.2,若干模脚22,底板23,空腔24,顶针面板25,顶针底板26,顶模复位装置27,顶模针27.1,复位弹簧27.2,下模仁斜挤块28,定位孔29,进料系统3,热流道分流入口31,热流道针阀分流器32,分流通道32.1,热流道温控口33,热流道点浇口34,上模仁4,下模仁5,模腔51,气道装置6,气阀61,气道62,顶针7,上模顶针71,下模顶针72,脱模顶针72.1,下模限位顶针
72.2,上模冷却装置8,上模仁冷却水井81,前模冷却水井82,第一流通管道82.1,第一水井82.2,第一出水管道82.3,下模冷却装置9,下模仁冷却水井91,第二水井91.1,第二进水管道91.2,第二出水管道91.3,后模冷却水井92,后模冷却管道92.1,后模进出水管道9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叶轮注塑模具,用于注塑生产叶轮,其包括上下适配活动安装的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上下合模并往内注塑定型,生产出叶轮,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上下分模,并向上顶出叶轮便于取出。所述上模组件1的顶部设有法兰和定位环15,所述下模组件2的底部设有若干定位孔29,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通过所述定位环15和定位孔29定位安装并通过两端向内施加外力相互压紧。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内均设有若干顶针7并通过所述顶针7活动。该注塑模具上设有时序控制系统(该系统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详细叙述),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与该时序控制系统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轮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适配活动安装的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所述上模组件(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面板(11)、热流道板(12)和前模(13);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安装的后模(21)、若干模脚(22)和底板(23);所述后模(21)、若干模脚(22)和底板(23)相互围成一个空腔(24),所述空腔(24)内从上至下叠装有顶针面板(25)和顶针底板(26);所述上模组件(1)内设有进料系统(3);所述前模(13)内适配安装有上模仁(4);所述后模(21)内适配安装有下模仁(5),所述上模仁(4)和下模仁(5)上下适配合模,且相互围成一个模腔(51);所述进料系统(3)与所述模腔(51)连通;所述面板(11)上设有气道装置(6),所述气道装置(6)与所述进料系统(3)连通;所述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内均设有若干顶针(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系统(3)包括若干热流道分流入口(31)、热流道针阀分流器(32)、热流道温控口(33)和热流道点浇口(34);所述热流道针阀分流器(32)设有若干分流通道(32.1),且所述热流道针阀分流器(32)贯穿所述热流道板(12)、前模(13)和上模仁(4)安装;所述热流道分流入口(31)对应所述分流通道(32.1)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面板(11)内并与所述分流通道(32.1)密封连通;所述热流道温控口(33)对应所述分流通道(32.1)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前模(13)内;所述热流道点浇口(34)位于所述上模仁(4)内;所述热流道点浇口(34)与所述模腔(5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13)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上模仁(4)的上模仁槽(13.2),所述上模仁槽(13.2)任意相邻的两侧外壁上设有若干第一斜槽(13.3),所述上模仁(4)适配安装在所述上模仁槽(13.2)内,所述第一斜槽(13.3)内适配安装有上模仁斜挤块(14);所述后模(21)开设有用于安装下模仁(5)的下模仁槽(21.1),所述下模仁槽(21.1)任意相邻的两侧外壁上设有若干第二斜槽(21.2),所述下模仁(5)适配安装在所述下模仁槽(21.1)内,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澳佰特金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