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成型模具以及浸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855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成型模具以及浸胶装置,预成型模具包括上盖和下盖。下盖与上盖相互盖合,以在上盖和下盖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预成型型腔以及预定型型腔;预成型型腔的入口位于预成型模具的入口端,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预定型型腔的出口位于预成型模具的出口端。如此,浸润树脂的纤维纱依次穿过预成型型腔和预定型型腔有利于提升纤维纱的充分浸润性以及进行预定型,同时利用型腔浸润树脂可以降低树脂变质带来的产品质量降低的风险;另外,通过设置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有利于纤维纱在预成型模具中沿同一直线运动,从而避免发生偏移而磨损型腔边缘,保证模具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成型模具以及浸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材料生产设备
,具体的讲,涉及一种预成型模具以及浸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是将纤维无捻粗纱、纤维毡、纤维带或纤维布等增强材料在敞开的料槽中被树脂胶液浸透、在牵引机的作用下,通过模具加热、使胶液由液态变为固态而固化成型,连续不断地生产出长度不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挤型材。
[000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现有的预成型装置多采用分离式预成型装置,形成单块闭环挤压型腔,其挤压成的模腔截面存在以下缺点:(1)与开口胶盒分离的预成型装置,在预成型加工时,中心位置与开口胶盒如果存在偏差,会导致纱线偏移或磨损型腔边缘,且安装时需要紧固螺丝较多;(2)单块闭环挤压型腔在操作工艺上,人员需要将纱线分层穿入至型腔内,操作较为繁多;(3)将预成型装置设计为单块闭环挤压型腔,但并未考虑膨体纱边缘位置限位要求,膨体纱无单独位置进入;(4)将预成型装置设计为单块闭环挤压型腔,距离一般与模具型腔入口距离较远,纱线容易出现跑动,无法保持模具型腔相同的截面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成型模具以及浸胶装置。
[000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预成型模具,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相互盖合,以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预成型型腔以及预定型型腔;
[0006]其中,所述预成型型腔的入口位于所述预成型模具的入口端,所述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所述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所述预定型型腔的出口位于所述预成型模具的出口端。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包括相连的第一上盖部和第二上盖部,所述下盖包括相连的第一下盖部和第二下盖部;
[0008]所述第一上盖部与所述第一下盖部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成型型腔,所述第二上盖部和所述第二下盖部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定型型腔。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盖部包括第一上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上连接部,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通过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上盖部连接;
[0010]所述第一下盖部包括第一下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下连接部,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通过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下盖部连接;
[0011]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和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成型型腔。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盖部包括第二上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
第二上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上隔离部;
[0013]所述第二下盖部包括第二下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第二下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下隔离部;
[0014]所述第二上盖部本体与所述第二下盖部本体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定型型腔。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型型腔的四角位置设置有穿纱孔,其中两个所述穿纱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盖部本体的两侧,另两个所述穿纱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下盖部本体的两侧。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隔离部和所述下隔离部上远离所述预定型型腔的一侧均设置有隔热板。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所述预成型型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的方向。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预定型型腔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成型型腔的中轴线与所述预定型型腔的中轴线重合。
[0020]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浸胶装置,所述浸胶装置包括所述预成型模具。
[0021]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预成型模具的上盖和下盖相互盖合并形成相互独立的预成型型腔以及预定型型腔,其中,预成型型腔的入口位于预成型模具的入口端,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预定型型腔的出口位于预成型模具的出口端。如此,浸润树脂的纤维纱依次穿过预成型型腔和预定型型腔有利于提升纤维纱的充分浸润性,同时利用型腔浸润树脂可以更好地控制树脂的温度及粘度,降低树脂变质带来的产品质量降低的风险;另外,通过设置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有利于纤维纱在预成型模具中沿同一直线运动,从而避免发生偏移而磨损型腔边缘,保证预成型模具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根据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根据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中A

A的剖视图。
[0027]附图中标记如下:
[0028]100、上盖;110、第一上盖部;111、第一上盖部本体;112、上连接部;120、第二上盖部;121、第二上盖部本体;122、上隔离部;200、下盖;210、第一下盖部;220、第二下盖部;221、第二下盖部本体;222、下隔离部;300、预成型型腔;400、预定型型腔;410、穿纱孔;420、
隔热板;500、入口端;600、出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示地和隐式地理解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0031]在相关技术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常采用分离式预成型装置对浸润树脂的纤维纱进行预定型,也就是将开口的浸胶盒和预成型板分开设置,预成型板形成闭环挤压型腔,从浸胶盒出口出来的浸润树脂的纤维纱再穿过预成型板上的闭环挤压型腔定型。在此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纤维纱通过树脂浸润后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杂质容易进入树脂,而且纤维纱上的树脂的温度和粘度变化较快,不易控制,造成纤维浸润不良,影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当纤维纱穿过预成型板时,如果预成型板的中心位置与浸胶盒存在偏差,会导致纤维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相互盖合,以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预成型型腔以及预定型型腔;其中,所述预成型型腔的入口位于所述预成型模具的入口端,所述预成型型腔的出口与所述预定型型腔的入口相对,所述预定型型腔的出口位于所述预成型模具的出口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相连的第一上盖部和第二上盖部,所述下盖包括相连的第一下盖部和第二下盖部;所述第一上盖部与所述第一下盖部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成型型腔,所述第二上盖部和所述第二下盖部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定型型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盖部包括第一上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上连接部,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通过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上盖部连接;所述第一下盖部包括第一下盖部本体以及由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两侧伸出的下连接部,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通过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下盖部连接;所述第一上盖部本体和所述第一下盖部本体相互盖合形成所述预成型型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凯鹏阮志洋郭云峰卢伟利
申请(专利权)人:振石华风浙江碳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