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第二红外接收管、第三二极管、第四可控硅晶闸管、第五三极管、第六PMOS管、第七LED灯带、第一继电器、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耦合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阳极和电源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抽头端连接。射极和第一继电器抽头端连接。射极和第一继电器抽头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橱柜用感应带光灯
[0001]本技术涉及灯具
,特别涉及可橱柜用感应带光灯。
技术介绍
[0002]手扫感应电路就是可以实现不接触,通过感应控制电路,实现控制电子产品的目的,其原理是通过红外发射管在出现遮挡后反射信号回接收管实现信号的获取,信号在电路内部延时停留,待手完成移动过程后发送信号控制灯源,而现有技术中,电路需要判断由上升沿至下降沿跳变后的完整信号进行控制,而当内部延时电路超出设置的延时周期后,会自动使上升沿跳变到下降沿而手并未完成移动过程,既灵敏度过高后出现一个动作灯源开启后关闭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D1、第二红外接收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第五三极管D5、第六PMOS管D6、第七LED灯带D7、第一继电器K1、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D1和第二红外接收管D2耦合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D1阳极和电源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D1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D2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D2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K1抽头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抽头端和第一继电器K1常开触点一端、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另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阴极和第一电容C1一端、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G极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A极和第五三极管D5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D5基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D5发射极和第六PMOS管D6漏极连接,第六PMOS管D6源极和第一继电器K1常开触点另一端连接,第六PMOS管D6栅极和电源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和第七LED灯带D7阳极连接,第七LED灯带D7阴极和接地端连接。
[0004]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PMOS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一电阻R1,所述第八PMOS管D8源极和第七LED灯带D7的K极连接,第八PMOS管D8栅极和第一电阻R1一端、第三二极管D3阳极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八PMOS管D8漏极和第九二极管D9阴极、第一继电器K1线圈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线圈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九二极管D9阳极和第六PMOS管D6栅极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PMOS管D10、第十一PMOS管D11,所述第十PMOS管D10源极和漏极分别依次串接在第三二极管D3阴极和第一电容C1一端,第十PMOS管D10栅极和第六PMOS管D6栅极连接,第十一PMOS管D11栅极和第三二极管D3阳极连接,第十一PMOS管D11源极和第十PMOS管D10漏极、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第十一PMOS管D11漏极和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G极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两端分别串接在第十一PMOS管D11漏极和接地端之间,第三电阻R3两端串接在第五三极管D5基极
和接地端之间。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电阻R4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和第六PMOS管D6栅极、第十PMOS管D10栅极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两端分别串接在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和第七LED灯带D7阳极之间。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六电阻R6,所述第六电阻R6两端分别串接在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和第八PMOS管D8源极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二电容C2另一端和第九二极管D9阳极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二二极管D12,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阳极和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阴极和第五电阻R5一端连接。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0013]解决灯源在关断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内部延时电容的容量上限导致信号会出现关断循环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橱柜用感应带光灯的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0017]参阅附图,本技术是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D1、第二红外接收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第五三极管D5、第六PMOS管D6、第七LED灯带D7、第一继电器K1、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D1和第二红外接收管D2耦合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D1阳极和电源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D1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D2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D2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K1抽头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抽头端和第一继电器K1常开触点一端、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另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阴极和第一电容C1一端、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G极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A极和第五三极管D5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D5基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D5发射极和第六PMOS管D6漏极连接,第六PMOS管D6源极和第一继电器K1常开触点另一端连接,第六PMOS管D6栅极和电源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和第七LED灯带D7阳极连接,第七LED灯带D7阴极和接地端连接:
[0018]第一红外发射管D1和第二红外接收管D2耦合封装,当手经过第一红外发射管D1
时,第一红外发射管D1反射红外信号进第二红外接收管D2,使第二红外接收管D2耦合,电源信号经第二红外接收管D2集电极、发射极、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第三二极管D3到达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电位上升后将信号反馈到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G极,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导通,电源信号经第六PMOS管D6源极、漏极、第五三极管D5发射极、基极形成回路,同时电源信号经第五三极管D5集电极、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A极、K极使第七LED灯带D7导通,当第一红外发射管D1和第二红外接收管D2无耦合后,因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A极电位高于K极电位,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持续导通,第七LED灯带D7工作,同时,第四可控硅晶闸管D4的K极信号经过第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包括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管、第二红外接收管、第三二极管、第四可控硅晶闸管、第五三极管、第六PMOS管、第七LED灯带、第一继电器、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耦合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阳极和电源连接,第一红外发射管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二红外接收管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抽头端连接,第一继电器抽头端和第一继电器常开触点一端、第一继电器常闭触点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常闭触点另一端和第三二极管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阴极和第一电容一端、第四可控硅晶闸管的G极连接,第一电容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的A极和第五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基极和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发射极和第六PMOS管漏极连接,第六PMOS管源极和第一继电器常开触点另一端连接,第六PMOS管栅极和电源连接,第四可控硅晶闸管的K极和第七LED灯带阳极连接,第七LED灯带阴极和接地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PMOS管、第九二极管、第一电阻,所述第八PMOS管源极和第七LED灯带的K极连接,第八PMOS管栅极和第一电阻一端、第三二极管阳极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八PMOS管漏极和第九二极管阴极、第一继电器线圈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线圈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第九二极管阳极和第六PMOS管栅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橱柜用感应带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P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恺,翁康元,卢灏,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乐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