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7625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导管本体包括气囊管道、通气管道,通气管道内部形成通气腔,气囊管道和通气管道之间形成气囊腔;气囊管道的前端设置有气囊充气孔可以为环状设置在气囊管道前端外表面的套囊充气。Y型接头第一端连接导管本体尾部,第二端连接气囊充气装置,第三端连接通气装置;Y型接头第三端连接氧气管、转换头、供氧设备后,可以向目标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充气从而使目标肺段或亚肺段膨胀,显露出目标肺段或亚肺段通气后的解剖范围,可以有效解决胸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肺段或亚肺段解剖范围的技术难题,指引外科医生进一步手术操作,还可以与肺泡灌洗设备等连接,实现对肺段或亚肺段部分的肺泡灌洗等功能。灌洗等功能。灌洗等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

技术介绍

[0002]支气管为气管隆突分叉至肺门的一段管道,左、右各一,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称支气管树。人的支气管(第1级)至肺泡约有24级分支。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分为叶支气管(第2级),右肺3支,左肺2支。叶支气管分为段支气管(第3

4级),左、右肺各10支。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为小支气管(第5

10级)继而再分支为细支气管(第11

13级),细支气管又分支为终末细支气管(第14

16级),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内的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为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细支气管(第17

19级)、肺泡管(第20

22级)、肺泡囊(第23级)和肺泡(第24级)。
[0003]实现肺结节胸外科精准微创治疗的重要前提是术中单肺通气和精准气道管理,传统的单肺通气仅可实现主支气管的气道管理但无法实现肺段支气管控制通气,无法满足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微创手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已经迫切需要技术更新。尤其是目标肺段支气管的控制性通气技术,可以在单肺通气状态下选择性膨胀有病变的肺段,有效解决胸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肺段解剖范围的技术难题,同时,该设备和技术也为实现经肺段支气管介入治疗肺结节奠定基础。
[0004]在胸外科手术中,支气管封堵器经常与气管导管联合应用,从而封堵一侧的支气管,实现被封堵侧的单肺不通气,对侧肺单肺通气,被封堵侧肺萎陷后,该侧胸腔具备手术空间便于外科医生手术操作,对侧肺单肺通气维持病人全身的供氧需求和气体交换,但支气管封堵器很少且不适合于进行肺段支气管的封堵,其原因是支气管封堵器不具备可视化功能,需要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其功能侧重于封堵而不是通气,并且其在前行过程中方向选择也不是很灵活。支气管封堵器通常需要借助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来观察引导支气管封堵器前端插入的位置和套囊的阻塞位置,这样的操作增加了病人呼吸道管理的难度,操作过程中纤维支气管镜与支气管封堵器并行,共同占用气管导管内的狭小空间,即便完成支气管封堵器的准确定位,拔除纤维支气管镜的动作也可能导致支气管封堵器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且由于胸外科术中需要侧卧体位及手术操作导致气管位置变化,间接引起支气管封堵器的前端对位不良,需要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反复调整,因此支气管封堵器临床应用需要医务人员能够掌握多器械的协调配合,不便于手术和麻醉中支气管气道管理的快速、准确实施,更不适用于肺段支气管阻塞。
[0005]因此胸部外科微创诊疗急需一种支气管导管,可以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通过操作孔道进入到目标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内,在一侧肺萎陷的状态下,导管前端套囊充气,封堵导管所在的肺段支气管口部,然后再通过这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内腔向目标肺段内充气,通常是充入氧气,从而选择性地膨胀目标肺段,在手术过程中帮助外科医生准确识别判断目标肺段或者亚肺段,有效解决胸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肺段或者亚肺段解剖范围的技术难题,助力胸外科精准微创治疗。精准切除肺段或者亚肺段,从而最大限度
保留健康的肺组织,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的肺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通过肺段或者亚肺段支气管充气实现肺段或者亚肺段水平的解剖性定位,帮助胸外科医生准确识别目标肺段,本技术开发了单肺通气后精准气道管理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使用,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孔道进入,针对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肺段/亚段/联合亚段)切除的精准微创手术需要,实现选择性目标肺段或者亚肺段支气管或小支气管的精准气道管理,从而使外科医生准确识别目标肺段的解剖结构,解决手术中识别功能肺段的技术难题,进而实现助力胸外科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手术成功实施。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包括:
[0009]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包括气囊管道2、通气管道3,所述通气管道3内部形成通气腔,所述气囊管道2和通气管道3之间形成气囊腔;所述气囊管道2的前端设置有气囊充气孔4;
[0010]套囊5,所述套囊5环状设置在气囊管道2的前端外表面,并与所述气囊充气孔4连通;
[0011]Y型接头6,所述Y型接头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管本体1的尾部,第二端连接气囊充气装置,第三端连接气道通气装置;
[0012]所述气囊充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气囊腔,用以为套囊5充气;
[0013]所述气道通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端连通通气腔,用以通过导管本体1中的通气腔向气道注入和排出氧气。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管道2比所述通气管道3短5~10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套囊5长度为5~15mm,所述套囊膨胀后呈球状,半径为5~20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1为圆柱状,气囊管道2的外径为1.5~2.8毫米,通气管道3的内径为1.0~2.6毫米。
[0017]进一步地,所述套囊5的两端设置有不透射线的带。
[0018]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套囊充气导管11、第一接头12和第一十字阀13,所述套囊充气导管11连通所述气囊腔,所述第一十字阀设置有注射接口,能够外接注射器8。
[0019]进一步地,所述注射器8设置有刻度,刻度所示为所述套囊5充气后的直径。
[0020]进一步地,所述通气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通气导管21、第二接头22和第二十字阀23,所述通气导管21与所述导管本体1中的通气腔相连通,可以向气道注入和排出氧气,所述第二十字阀23设置有鲁尔接头,能够外接通气管24。
[0021]进一步地,所述通气管24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十字阀23的鲁尔接头相适应的通气接头,另一端具有第一鲁尔接头25以与转换接头7相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转换接头7一端设置有第二鲁尔接头71以与通气管24连接,另一端具有适合于连接供氧设备的接口72。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4]本技术开发的用于单肺通气后精准气道管理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孔道进入,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使用,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能够实时观测本专利技术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头部管口和套囊位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引导所述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头部进入目标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或更下级肺段,并可以在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头部行进过程中观察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组织形态结构,针对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肺段/亚段/联合亚段)切除的精准微创手术需要,实现选择性目标肺段支气管的精准气道管理,从而使外科医生准确识别目标肺段的解剖结构,解决手术中识别功能肺段的技术难题,进而实现助力胸外科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手术成功实施。节省麻醉及手术时间,提高胸外科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包括气囊管道(2)、通气管道(3),所述通气管道(3)内部形成通气腔,所述气囊管道(2)和通气管道(3)之间形成气囊腔;所述气囊管道(2)的前端设置有气囊充气孔(4);套囊(5),所述套囊(5)环状设置在气囊管道(2)的前端外表面,并与所述气囊充气孔(4)连通;Y型接头(6),所述Y型接头(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管本体(1)的尾部,第二端连接气囊充气装置,第三端连接气道通气装置;所述气囊充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气囊腔,用以为套囊(5)充气;所述气道通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端连通通气腔,用以通过导管本体(1)中的通气腔向气道注入和排出氧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管道(2)比所述通气管道(3)短5~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囊(5)长度为5~15mm,所述套囊膨胀后呈球状,半径为5~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用两腔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1)为圆柱状,气囊管道(2)的外径为1.5~2.8毫米,通气管道(3)的内径为1.0~2.6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