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涉及充电领域,该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输出两个直流电压,电压较大的供给电池充电模块,电压较小的供给充电控制模块、低伏供电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防危险充电模块,防止在新能源汽车内有人时进行充电,并进行语音提示,避免充电故障时,会威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设置有防高温充电模块,避免汽车露天停放,在阳光照射下导致电池温度较高状态下充电,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并在温度恢复正常时自动恢复充电;防高温充电模块和断电工作模块都是通过断电工作模块来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节省电路体积。节省电路体积。节省电路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为电池驱动,电池电量不足后需要对电池充电,而电池容量较大,需要大功率充电,因此充电电压、电流较大,充电时如果使用者在车内,在出现充电故障时,会威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输出两个直流电压,电压较大的供给电池充电模块,电压较小的供给充电控制模块、低伏供电模块;电池充电模块,用于电池充电存储电能;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电压,在电池电压达到阈值时,发光指示,并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充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池充电模块是否进行充电,以及充电电压大小;低伏供电模块,用于生成稳定电压,供给防高温充电模块、防危险充电模块、断电工作模块;防高温充电模块,用于检测电池充电环境温度,温度存储阈值时,驱动断电工作模块工作;防危险充电模块,用于检测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车内是否有人,有人时驱动断电工作模块工作;断电工作模块,用于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入端、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一输入端,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断电工作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三输入端。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池充电模块包括第八MOS管、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池,第八MOS管的D极连接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八MOS管的G极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第八MOS管的S极连接第一开关的一端,第一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第
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池的负极接地。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继电器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充电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二电阻、第三开关、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四放大器、第三电位器、第五电容,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四放大器的同相端,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位器的一端、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四放大器的反相端连接第五电容的一端、第三电位器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低伏供电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四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八电阻、第一电位器、第六电容、第五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一端、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位器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位器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防高温充电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温敏电阻、第二电位器、第一放大器、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温敏电阻的一端、第一放大器的同相端,温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位器的一端,第二电位器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反相端,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防危险充电模块包括语音芯片、第七三极管、第六二极管、距离传感器,语音芯片的电源端连接距离传感器的电源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距离传感器的接地端接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七三极管的基极、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语音芯片的接地端。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断电工作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五二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六三极管
的基极连接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防危险充电模块,防止在新能源汽车内有人时进行充电,并进行语音提示,避免充电故障时,会威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设置有防高温充电模块,避免汽车露天停放,在阳光照射下导致电池温度较高状态下充电,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并在温度恢复正常时自动恢复充电;防高温充电模块和断电工作模块都是通过断电工作模块来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节省电路体积。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的原理图。
[0014]图2为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的第一部分电路图。
[0015]图3为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的第二部分电路图。
[0016]图4为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的第三部分电路图。
[0017]图5为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的第四部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输出两个直流电压,电压较大的供给电池充电模块,电压较小的供给充电控制模块、低伏供电模块;电池充电模块,用于电池充电存储电能;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电压,在电池电压达到阈值时,发光指示,并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充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池充电模块是否进行充电,以及充电电压大小;低伏供电模块,用于生成稳定电压,供给防高温充电模块、防危险充电模块、断电工作模块;防高温充电模块,用于检测电池充电环境温度,温度存储阈值时,驱动断电工作模块工作;防危险充电模块,用于检测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车内是否有人,有人时驱动断电工作模块工作;断电工作模块,用于断开电池充电模块的充电回路;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入端、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低伏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一输入端,防高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防危险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断电工作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断电工作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第三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池充电模块包括第八MOS管、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池,第八MOS管的D极连接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八MOS管的G极连接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第八MOS管的S极连接第一开关的一端,第一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池的负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大功率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继电器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四电阻的一端,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大功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楚安,郭吉彦,周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安和威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