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将一电源供应器固定于机壳内的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该电源供应器包括一前壁、一后壁与一侧壁,该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包括一后板与一垂直于该后板的侧板,其特征在于:该侧板上开设一滑槽,邻近该滑槽开设有一枢轴孔,该枢轴孔位于该滑槽的内侧,该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旋转固定于该侧板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包括一对销轴,这些销轴分别对应收容于该侧板的滑槽与枢轴孔内;其中该后板与侧板分别对应固定该电源供应器的后壁与前壁,该固定件沿该侧板的滑槽一端向其另一端旋转而抵压于该电源供应器的前壁,且该固定件与该电源供应器的抵压接触点位于该滑槽的该另一端附近。(*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尤指一种不用螺钉等锁固元件且拆装快捷方便的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计算机机壳内部均装设有一电源供应器以提供计算机运行所必需的电力,通常电源供应器是通过后壁的螺孔以螺丝直接锁固于计算机机壳的后板上,该种锁固方式须利用螺丝起子等工具来拆装电源供应器,过程繁琐,效率低下,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且由于螺丝通常较细小,在拆装电源供应器时,螺丝极易遗失,给最终用户造成困扰。针对上述问题,业界亦有通过固定架将电源供应器固定于计算机机壳的固定方式。通常该种固定方式是先将电源供应器固定于一固定架后再旋转安装于计算机壳体。然而该种方式不仅需要一固定架,更需增加一铰链接构或增设一转轴方能达成固定架的旋转,从而提高了成本,且铰链及转轴的组装拆卸较为不便;另外电源供应器还需要较长的插拔接线方能向外翻转,如台湾专利公告第354215号,美国专利第5,032,952号、5,172,305号、5,745,342号及5,777,848号等。针对采用固定架增加成本的缺点,业界亦出现一种不用固定架的电源供应器固定结构,如美国专利第6,582,150号所揭示的固定方式,其是通过一固定件将电源供应器固定于一机壳内,该机壳包括一顶板、一侧板与一后板,该侧板与后板上分别设有一支撑片,该顶板向内间隔设有一对L形挂钩,这些挂钩外侧并设有一挡止件,这些挂钩之间并设有一对挡片,该固定件是一L形板体,其一自由边设有一纵长轴,并通过该纵长轴可旋转地悬挂于该顶板的L形挂钩,该电源供应器一端固定有一L形固定板。当固定该电源供应器时,该电源供应器滑向后板并支撑在这些支撑片上,旋转该固定件使其抵接于该电源供应器的固定板,最后通过该顶板的挡止片抵压该固定件以防止其反转。然而该种固定结构另需一挡止片以将固定件锁固于最终固定位置,结构复杂;且由于该固定件是通过纵长轴直接悬挂于顶板下方,该固定件沿其纵长轴的轴向位移并未得到限制,故固定件并没有被完全固定,从而直接影响电源供应器的固定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可快速便捷的组装拆卸电源供应器的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可达成自锁的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是用于将一电源供应器固定于机壳内,该电源供应器包括一前壁、一后壁与一侧壁,其中该侧壁上设有若干卡扣片,该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包括一侧板、一后板与一固定件,该侧板上设有若干扣孔以对应收容该电源供应器侧壁的卡扣片,该侧板上开设一滑槽,邻近该滑槽并开设有一枢轴孔;该后板抵接于该电源供应器的后壁;该固定件包括一对销轴,这些销轴分别位于该固定件两侧,并对应收容于该侧板的滑槽与枢轴孔内;其中,旋转该固定件使其沿该侧板的滑槽的一端向其另一端旋转而抵压于该电源供应器的前壁,该固定件与该电源供应器的抵压接触点则位于该滑槽的该另一端附近,且该电源供应器对固定件的反作用力产生与该固定件的旋转方向同向的力矩,从而将电源供应器牢牢固定。若需拆卸该电源供应器时,仅需反向旋转该固定件使其脱离该电源供应器,之后将该电源供应器取出即可。通过上述实施方案,使组装或拆卸电源供应器变得极其方便,且该固定装置具有自锁效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另一方向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处于固定位置时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通过一固定件30将电源供应器50固定于一机壳10。该机壳10包括一侧板12与一垂直于该侧板12的后板14。该侧板12上开设有若干成凸字形的扣孔121,这些扣孔121分别包括一较宽部与一较窄部。邻近这些扣孔121开设有一弧形滑槽123,该滑槽123一端形成一圆形收容孔1231。该侧板12在滑槽123内侧开设一枢轴孔125,该枢轴孔125大致位于该滑槽123的中部内侧。该侧板12外侧并设有若干加强件127。该后板14对应电源供应器50的一端开设一较大的开口140。该开口140四角分别向机壳10内弯折形成一固定销141。该后板14于该开口140上下两侧分别形成一抵接片143,这些抵接片143分别设有若干弹指1431。该后板14远离该侧板12的一侧并形成有若干挡片145。该固定件30是一弯折片,其一端形成一抵压部31,该抵压部31呈弧形,并形成一弧形折缘。邻近该抵压部31并对应机壳10的侧板12的滑槽123设有一抽孔33。该固定件30的弯折过渡处对应该侧板12的枢轴孔125形成一抽孔35。一对销轴331、351分别自该固定件30两侧穿过对应的抽孔33、35并可收容于相对应的该侧板12的收容孔1231与枢轴孔125内。作为另一实施方式,这些销轴331、351也可与该固定件30一体成形。该固定件30与抵压部31相反的另一端弯折形成一扳动部37。该电源供应器50包括两相对侧壁51、59、一前壁52、一后壁53、一上壁55与一下壁57。其中该侧壁51对应侧板12的扣孔121设有卡扣片511,该后壁53对应后板14的固定销141设有销孔531。一并参阅图3至图5,组装时,首先将固定件30固定于该机壳10的侧板12,该固定件30的销轴331穿过于该侧板12的收容孔1231,其销轴351收容于侧板12的枢转孔125内,并以该销轴351为轴心旋转固定件30使销轴331滑离该收容孔1231而进入该滑槽123内,则该销轴331的端部卡于侧板12外侧而不致脱离侧板12。之后将电源供应器50沿该侧板12滑向后板14,电源供应器50的侧壁51的卡扣片511进入该侧板12的扣孔121并卡扣于该侧板12的外侧。该电源供应器50的后壁53抵接于该机壳10的后板14开口140,同时该后板14的固定销141进入电源供应器50的后壁53的销孔531内。该电源供应器50的侧壁59抵接于该后板14的挡片145,该电源供应器50的上壁55、下壁57抵接该后板14的抵接片143。抵接片143的弹指1431抵压该电源供应器50以防止电磁干扰。最后扳动固定件30的扳动部37使其沿A向(参阅第五图)旋转,至其销轴331滑至该侧板12的滑槽123的端部,则该固定件30的抵压部31抵压该电源供应器50的前壁52。其中,该抵压部31与该电源供应器50的抵压接触点位于销轴351下方且邻近该滑槽123端部,则电源供应器50对固定件30的反作用力形成一与固定件30旋转方向同向的力矩,从而产生自锁效应。至此,该电源供应器30已被牢牢固定于机壳10内。当欲拆卸该电源供应器50时,仅须扳动该固定件30的扳动部37并使之沿A向的反向旋转而脱离该电源供应器50,则电源供应器50即可自机壳10内取出。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将一电源供应器固定于机壳内的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该电源供应器包括一前壁、一后壁与一侧壁,该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包括一后板与一垂直于该后板的侧板,其特征在于该侧板上开设一滑槽,邻近该滑槽开设有一枢轴孔,该枢轴孔位于该滑槽的内侧,该电源供应器固定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允隆,孙大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