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69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及电动汽车,所述车桥总成包括有行星减速器、中间过渡齿轮组、以及通过中间过渡齿轮组与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的车桥,所述行星减速器的齿轮轴通过离合器连接有电动机,所述车桥的半轴上还安装有限滑差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可以显著缩短汽车传动链,且其车桥总成的结构紧凑,重量相对于现有车桥及减速器总成大幅降低,能有效减少传动链部件占用的车体空间,优化车辆的空间布局,提高司机和乘客的可利用空间,动力性能更好,能耗更低,而且装有限滑差速器的车桥总成能很好的防止车轮打滑。止车轮打滑。止车轮打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及电动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传动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的传动结构中,传统的驱动模式利用变速箱将内燃机的动力输出,经过传动轴后到达车桥。此时动力被车桥内的差速器分配到两根半轴上,从而驱动车轮转动。这种驱动形式的驱动链长,驱动效率低,能量损耗大,零部件体积大。如果仅是利用电动机来替换内燃机,这种电驱动车桥虽然容易实现产业化,但是对电动机的性能要求高,需要电动机在大范围的转速变化中保持高效率的输出,这样容易造成能源浪费。
[0003]另外一种电驱动车桥的实现方式为电动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相连接,减速器再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此时电动机,减速器,差速器的主轴相互平行,形成一个驱动整体。目前,与电驱动车桥连接的减速器的整体结构大,装配困难,占据了较多的车辆布局空间。而且,现有的电驱动车桥在有效防止车轮打滑方面也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该车桥总成可以显著缩短汽车传动链,且其车桥总成的结构紧凑,重量相对于现有车桥及减速器总成大幅减轻,能够有效减少传动链部件占用的车体空间,优化车辆的空间布局,提高司机和乘客的可利用空间,而且装有限滑差速器的电动车桥能很好的防止车轮打滑。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所述车桥总成包括行星减速器、中间过渡齿轮组、以及通过中间过渡齿轮组与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的车桥。
[0006]所述行星减速器包括带有前端盖和后端盖的壳体以及穿设在壳体前后端盖中心的齿轮轴,所述壳体内部沿壳体内壁周向设置有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上均布有三组分别由齿轮C和齿轮D同轴连接的第二双联齿轮组,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的中心轴通过两端部的轴承安装在壳体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上,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的齿轮C与壳体的内齿圈啮合;所述齿轮轴的齿轮部作为中心轮分别与三组第二双联齿轮组的齿轮C相啮合,所述齿轮轴上还安装有一组第一双联齿轮组,所述第一双联齿轮组包括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上的齿轮A和齿轮B,所述第一双联齿轮组的齿轮A分别与三组第二双联齿轮组的齿轮D啮合,第一双联齿轮组的齿轮B位于壳体的前端盖的外侧。
[0007]进一步地,第一双联齿轮组的齿轮A的直径大于齿轮B的直径;第二双联齿轮组的齿轮C的直径大于齿轮D的直径。
[0008]进一步地,所述行星减速器的齿轮轴通过离合器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控制系统连接蓄电池。
[0009]进一步地,所述行星减速器的齿轮轴和壳体同时通过离合器连接电动机。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过渡齿轮组包括齿轮E以及与齿轮E同轴连接的齿轮F,所述齿轮E与第一双联齿轮组的齿轮B啮合,齿轮F与车桥7传动连接。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过渡齿轮组的齿轮E的直径大于齿轮F的直径,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车桥包括主传动齿轮,以及连接在主传动齿轮两侧的半轴;所述主传动齿轮与中间过渡齿轮组的齿轮F啮合。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车桥的半轴上还安装有限滑差速器。
[0014]所述限滑差速器包括左半轴、左半轴齿轮、左壳体、至少一个左差速齿轮、右半轴、右半轴齿轮、右壳体、至少一个右差速齿轮,以及中间壳体;所述左半轴通过花键连接左半轴齿轮,并通过轴承连接左壳体,左半轴齿轮与左差速齿轮啮合;所述右半轴通过花键连接右半轴齿轮,并通过轴承连接右壳体,右半轴齿轮与右差速齿轮啮合;由所述左半轴齿轮、左差速齿轮、右半轴齿轮、右差速齿轮共同组成限滑差速器齿轮组,所述限滑差速器齿轮组位于中间壳体内,所述中间壳体两侧分别与左壳体、右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差速齿轮可转动的安装在中间壳体的左端盖上,所述右差速齿轮可转动的安装在中间壳体的右端盖上;所述限滑差速器通过右半轴或左半轴与车桥的主传动齿轮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左差速齿轮和右差速齿轮均各有三个,分别均布设置在中间壳体的左端盖和右端盖上。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采用上面所述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作为驱动车桥。
[0017]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的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可以显著缩短汽车传动链,且其车桥总成的结构紧凑,重量相对于现有车桥及减速器总成大幅降低,能有效减少传动链部件占用的车体空间,优化车辆的空间布局,提高司机和乘客的可利用空间,动力性能更好,能耗更低。
[0019]2、车桥主传动齿轮的半轴上安装有限滑差速器,在汽车打滑时,能有效防止打滑现象的产生。
[0020]3、本专利技术利用行星减速器,能够实现两种档位的速度变化。
[0021]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4]图3为行星减速器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5]图4为行星减速器及离合器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
[0027]图6为限滑差速器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8]图中:1、电动机,2、行星减速器,21、齿轮轴,211、齿轮部,22、壳体,220、前端盖,221、后端盖,23、第一双联齿轮组,231、齿轮A,232、齿轮B,24、第二双联齿轮组,241、齿轮C,242、齿轮D,243、中心轴,25、壳体内壁,26、内齿圈,3、齿轮E,4、齿轮F,5、主传动齿轮,6、限滑差速器,61、左半轴,62、左壳体,63、左半轴齿轮,64、左差速齿轮,65、中间壳体,651、左端盖,652、右端盖,66、右差速齿轮,67、右半轴齿轮,68、右壳体,69、右半轴,7、车桥,8、半轴,
9、离合器,10、摩擦盘一,11、盖子一,12、压盘一,13、盖子二,14、摩擦盘二,15、膜片弹簧,16、压盘二。
[0029]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1]查询图1至图2,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所述车桥总成包括行星减速器2、中间过渡齿轮组、以及通过中间过渡齿轮组与行星减速器2传动连接的车桥7。
[0032]查询图3至图5,所述行星减速器2包括带有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的壳体22以及穿设在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中心的齿轮轴21,所述壳体22内部沿壳体内壁25周向设置有内齿圈26,所述内齿圈26上均布有三组分别由齿轮C241和齿轮D242同轴连接的第二双联齿轮组24,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中心轴243通过两端部的轴承安装在壳体22的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上,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齿轮C241与壳体22的内齿圈26啮合;所述齿轮轴21的齿轮部211作为中心轮分别与三组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齿轮C241相啮合,所述齿轮轴21上还安装有一组第一双联齿轮组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总成包括行星减速器(2)、中间过渡齿轮组、以及通过中间过渡齿轮组与行星减速器(2)传动连接的车桥(7);所述行星减速器(2)包括带有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的壳体(22)以及穿设在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中心的齿轮轴(21),所述壳体(22)内部沿壳体内壁(25)周向设置有内齿圈(26),所述内齿圈(26)上均布有三组分别由齿轮C(241)和齿轮D(242)同轴连接的第二双联齿轮组(24),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中心轴(243)通过两端部的轴承安装在壳体(22)的前端盖(220)和后端盖(221)上,所述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齿轮C(241)与壳体(22)的内齿圈(26)啮合;所述齿轮轴(21)的齿轮部(211)作为中心轮分别与三组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齿轮C(241)相啮合;所述齿轮轴(21)上还安装有一组第一双联齿轮组(23),所述第一双联齿轮组(23)包括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21)上的齿轮A(231)和齿轮B(232),所述第一双联齿轮组(23)的齿轮A(231)分别与三组第二双联齿轮组(24)的齿轮D(242)啮合,第一双联齿轮组(23)的齿轮B(232)位于壳体(22)的前端盖(220)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减速器(2)的齿轮轴(21)通过离合器(9)连接有电动机(1),所述电动机(1)通过控制系统连接蓄电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减速器(2)的齿轮轴(21)和壳体(22)同时通过离合器(9)连接电动机(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行星减速器的车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过渡齿轮组包括齿轮E(3)以及与齿轮E(3)同轴连接的齿轮F(4),所述齿轮E(3)与第一双联齿轮组(23)的齿轮B(232)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效勇易斌高林玉王红岩李元宏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倍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