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523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设于基座上的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部,且相邻散热鳍片间均形成有风道,其中该散热部的两对角上设有若干与上述风道相垂直的沟道,该沟道由若干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上的缺口连接形成。(*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良好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信息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运行频率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高频高速将使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温度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电子元件运行时的性能和稳定性,为了确保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必须及时排出电子元件运行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为此,业界通常在这些发热电子元件表面安装一散热装置,以辅助其散热。如图1所示为一种常用散热器100,包括一平板状的基座122和从基座122向上延伸的若干散热鳍片124,将一风扇126装设在散热鳍片124上面,形成顶吹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散热装置是业界所常用的。这种结构虽然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但是由于散热鳍片124密度较高,对风扇126产生较大的风阻,从而导致风扇126风速降低影响散热效果,若通过降低散热鳍片124的密度以减小风阻则会由于散热面积较小同样会影响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散热鳍片124间相互平行,而风扇126产生的气流流场是周向旋转向下的,风扇126运行产生的气流与散热鳍片124间并未充分接触换热,散热鳍片124与气流间的热交换效率较低,这种散热器100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如何在大的散热面积与低的风阻间找到一个最佳值充分利用风扇产生的气流是提高散热装置性能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面积大、风阻小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风扇产生的气流的散热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设于基座上的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部,且相邻散热鳍片间均形成有风道,其中该散热部的两对角上设有若干与上述风道相垂直的沟道,该沟道由若干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上的缺口连接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散热部包括若干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因此,既可以保持较高的散热鳍片密度又可以降低散热鳍片对风扇的风阻,在较大的散热面积与较低的风阻间取得最佳值;同时,散热鳍片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符合风扇流场特性的风道,有利于风扇产生的气流与散热鳍片充分接触换热,提高热交换效率。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散热装置第一施实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中散热鳍片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散热装置第二施实例中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中散热鳍片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该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10及一散热器50,该散热器50包括一基座40及设于基座40上的散热部30,且风扇10与散热器50间通过一风扇固定框20连接。风扇10的四角各设有一定位孔11,经螺丝穿过定位孔11及风扇固定框20上相对应的定位孔21将风扇10固定于风扇固定框20上。风扇固定框20两侧部分别设有两定位孔22,经螺丝穿过定位孔22及基座40上与其相对应的定位孔41,从而将风扇10、风扇固定框20、基座40及散热部30固定组合成一体,形成本技术的散热装置。基座40和散热部30均由铝、铜等导热性能佳的材料制成。基座40的底面与发热电子元件(图中未示)贴合接触。该散热部30包括两组散热鳍片组32,图3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散热鳍片组示意图。散热鳍片组32包括若干散热鳍片31,每一散热鳍片31一侧设有若干缺口33,将若干散热鳍片31相互平行排列从而在相邻散热鳍片31间形成风道35,并使散热鳍片31上的缺口33连通形成与散热鳍片31间风道35相垂直的沟道34,从而形成一散热鳍片组32。将两组散热鳍片组32平行放置,使两组散热鳍片组32各自沟道34呈对角布置,形成散热部30,通过焊接或粘贴等方式将散热部30固定于基座40上。本技术散热装置在使用时,风扇10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产生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周向旋转向下吹向散热部30,而散热部30上风道35及沟道34的设置与风扇10产生的气流流场一致,使气流沿散热部30上的风道35及沟道34顺畅流出,可有效的降低散热鳍片31对风扇10的风阻。图4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50B,本实施例散热装置与第一实施例散热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部3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部30不同。本施实例中,散热部30B包括两组散热鳍片组32B。散热鳍片组32B包括若干散热鳍片36B及37B,其中散热鳍片36B上设有若干缺口33B,而散热鳍片37B上没有缺口;将若干散热鳍片36B相互平行排列从而在相邻散热鳍片36B间形成风道35B,并使散热鳍片36B上的缺口33B连通形成与散热鳍片36B间风道35B相垂直的沟道34B,将若干散热鳍片37B平行设置于上述若干散热鳍片36B一侧从而形成一散热鳍片组32B。将两组散热鳍片组32B平行放置,使两组散热鳍片组32B各自沟道34B呈对角布置,形成散热部30B,通过焊接或粘贴等方式将散热部30B固定于基座40上。上述为本技术的两种具体实施例,这两种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的布置都是按照风扇逆时针旋转设计,但本技术散热装置并不仅限于此,风扇可顺时针旋转,根据相同的方法可将散热鳍片排列形成符合风扇流场特性的风道;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的缺口还可以制成矩形、圆弧形、方形及梯形等不同的形状,且缺口的深度亦可根据需要制成深浅不同的结构,以便在不同使用状况下,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散热部由若干设有缺口的散热鳍片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符合风扇流场的风道,使气流可以从散热部流畅流出,因此,本技术散热装置既可以保证较高的散热鳍片密度又可以降低散热鳍片对风扇的风阻,可在较大的散热面积与较低的风组间取得最佳值,有利于风扇产生的气流与散热鳍片充分接触换热,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在散热鳍片上设有缺口可有效将低散热装置的重量,有利于负荷较小的元件散热。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设于基座上的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部,其中,相邻散热鳍片间均形成有风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部的两对角上设有若干与上述风道相垂直的沟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部包括若干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及若干不含缺口的散热鳍片,上述沟道由散热鳍片上的缺口连接形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位于基座的对角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部包括若干含有缺口的散热鳍片,上述沟道由散热鳍片上的缺口连接形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缺口位于散热鳍片的一侧。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上各缺口的深度相同。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上各缺口的深度不相同。8.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上各缺口的形状为矩形。9.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上各缺口的形状为梯形。10.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上各缺口的形状为圆弧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设于基座上的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部,且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风扇及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设于基座上的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部,其中,相邻散热鳍片间均形成有风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部的两对角上设有若干与上述风道相垂直的沟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根才方彝群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