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顶横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97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顶横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该前顶横梁结构包括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横梁下板与横梁上板围成第一空腔结构,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凸伸有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且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用于连接以将第一空腔结构分隔成多个第二空腔结构。例如第一空腔结构隔断成两个第二空腔结构形成双腔体结构。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可以分别增加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的结构强度,双腔体结构可以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并且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均是朝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凸伸,不会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截面尺寸。因此,上述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前顶横梁截面尺寸和增加材料厚度的前提下,提高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顶横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顶横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汽车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为了使车内视野更加通透,在汽车的顶部采用了全景天幕结构,只留有前、后顶横梁。而且汽车法规每两到三年更新一次,对汽车的结构强度和安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前顶横梁的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但是,新能源汽车受低趴造型、整车头部空间和车顶视野的影响,前顶横梁的截面尺寸往往受到限制,无法通过加大截面尺寸来提升前顶横梁的性能,并且通过增加材料的厚度来增加前顶横梁的结构强度,会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增加前顶横梁截面尺寸和增加材料厚度的前提下提高前顶横梁的结构强度。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前顶横梁结构,其包括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所述横梁下板与所述横梁上板围成第一空腔结构,所述横梁下板和所述横梁上板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凸伸有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且所述第一筋台和所述第二筋台用于连接以将所述第一空腔结构分隔成多个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筋台由所述横梁下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横梁下板的另一端。
[0006]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可以围成第一空腔结构,并且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凸伸有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可以相连接从而将第一空腔结构分隔成多个第二空腔结构,例如第一空腔结构隔断成两个第二空腔结构形成双腔体结构。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可以分别增加横梁下板和横梁上板的结构强度,双腔体结构可以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并且第一筋台和第二筋台均是朝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凸伸,不会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截面尺寸。因此,上述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前顶横梁截面尺寸和增加材料厚度的前提下,提高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筋台沿所述横梁下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筋台沿所述横梁上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8]优选地,所述横梁上板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筋台,多个所述第二筋台沿所述横梁上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横梁上板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筋台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前顶横梁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横梁下板和所述横梁上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安装面所处位置,所述安装面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加强板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同轴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横梁下板和所述横梁上板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U形结构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主体的开口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横梁下板连接,所述U形结构主体的闭口端与所述横梁上板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横梁下板和所述横梁上板均用于与侧围接头连接,且所述第二空腔结构延伸至所述侧围接头上。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前顶横梁结构。
[0015]本技术所述汽车与所述前顶横梁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顶横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顶横梁结构与侧围接头连接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顶横梁结构与侧围接头连接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A

A的截面示意简图;
[0020]图5为图3中B

B的截面示意简图;
[0021]图6为图3中C

C的截面示意简图;
[0022]图7为图3中D

D的截面示意简图;
[0023]图8为图3中E

E的截面示意简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横梁下板;11、第一筋台;2、横梁上板;21、第二筋台;3、第一空腔结构;31、第二空腔结构;4、安装面;5、加强板;6、侧围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28]参见图1、图3和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前顶横梁结构,其包括横梁下板1和横梁上板2,所述横梁下板1与所述横梁上板2围成第一空腔结构3,所述横梁下板1和所述横梁上板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凸伸有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且所述第一筋台11和所述第二筋台21用于连接以将所述第一空腔结构3分隔成多个第二空腔结构31。
[0029]具体地,前顶横梁结构可以包括横梁下板1和横梁上板2,横梁下板1和横梁上板2的形状均为长方形结构,横梁下板1可以安装于横梁上板2上。本实施例中,横梁下板1可以向背离横梁上板2的方向凸伸形成凹槽结构,使得横梁下板1和横梁上板2可以围成第一空腔结构3,第一空腔结构3可以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结构强度。
[0030]本实施例中,横梁下板1的凹槽结构的槽底可以向靠近横梁上板2的方向凸伸形成
第一筋台11,并且第一筋台11可以沿横梁下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一筋台11可以由横梁下板1的一端延伸至横梁下板1的另一端,即第一筋台11可以贯穿横梁下板1,第一筋台11可以增加横梁下板1的结构强度。横梁上板2可以向靠近横梁下板1的方向凸伸形成第二筋台21,第二筋台21可以增加横梁上板2的结构强度,从而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可以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结构强度。
[0031]结合图5所示,图5中的截面图为前顶横梁结构沿图1中的X轴方向的截面图,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可以连接,即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可以将第一空腔结构3分隔成多个空间更小的第二空腔结构31,例如第一空腔结构3被分隔成两个第二空腔结构31,从而形成双腔体结构,双腔体结构可以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
[0032]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均是朝第一空腔结构3的内部凸伸,并且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均未超出第一空腔结构3所在的范围,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不会增加前顶横梁结构的截面尺寸。因此,上述结构增加了前顶横梁结构的强度,前顶横梁结构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厚度均未增加。
[0033]参见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筋台11沿所述横梁下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筋台21沿所述横梁上板2的长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顶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下板(1)和横梁上板(2),所述横梁下板(1)与所述横梁上板(2)围成第一空腔结构(3),所述横梁下板(1)和所述横梁上板(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别凸伸有第一筋台(11)和第二筋台(21),且所述第一筋台(11)和所述第二筋台(21)用于连接以将所述第一空腔结构(3)分隔成多个第二空腔结构(31),所述第一筋台(11)由所述横梁下板(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横梁下板(1)的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台(11)沿所述横梁下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筋台(21)沿所述横梁上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顶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板(2)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筋台(21),多个所述第二筋台(21)沿所述横梁上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顶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板(2)设有安装面(4),所述安装面(4)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筋台(2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顶横梁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胜贾志杰隋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