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484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泵及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散热体,该底座上设置有槽道,该散热体具有一连续的管道及穿设于该管道上的散热鳍片,该泵的腔室、底座的槽道及散热体的管道连通构成一封闭连续的液体流道。所述泵、底座及散热体组合为一体不需任何配管,从而使整个散热装置结构简化、易于制造及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冷却电子元件的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高科技电子产品正朝向更轻薄小巧、多功能、运算快速的趋势发展,系统散热负荷也因此持续增加,而且在电子组件运作频率及功能不断提升下,其释放出来的热量也愈来愈高,严重威胁电子组件的性能及稳定性,甚至因高温而烧毁电子组件;基于散热装置的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电子组件的寿命及运作品质,必需对发热组件的本身及产品系统进行有效且快速的散热。习知技术是通过于发热组件上叠设铝挤型散热器与风扇以形成强制风冷式散热装置来辅助发热组件进行散热,很难满足高频高速电子组件与未来产品发展的散热需求;另一种习知技术是通过强制风冷式散热装置与强制液冷式散热装置结合形成一组合散热装置从而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其中该强制液冷式散热装置使用一泵驱动冷却液在一密闭循环路中循环,通过冷却液流经一吸热体来吸收发热组件的热量,然后经过一与风扇搭配的散热器将热量散出,其散热效能明显优于单以强制风冷的散热装置。使用上述液冷散热装置的泵存在以下弊端(1)由于构成该液冷散热装置的泵无法配合扁平化或薄形化的散热装置需求,以致整个散热装置占用空间大,不易依产品(例如笔记型电脑)特性如小空间等作弹性配置;(2)由于为配合狭小空间安装时避免管件褶弯阻塞,常须以硬质管件成形为复杂的三维空间形状,因此增加了制程上的困难度;(3)由于管件及接头数目多,不但组装复杂且耗时费工,而且会增加冷却液泄漏流失及可靠度降低的风险;(4)由于管件消耗了泵高比例的扬程,导致流阻加大而使散热效能降低;(5)由于安装及拆卸均需要每一部分单独处理,不但操作烦琐且耗时费工及增加成本;(6)由于泵只驱动冷却液循环,无法对发热组件的发热面及其中心最高热通量区直接发挥散热效果。由于存在上述弊端,故,不利于成本降低、散热性能改善、可靠度提升、空间弹性利用、便利拆装及量产制程,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液冷散热装置作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及制程简单且不需任何配管的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泵及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散热体,该底座上设置有槽道,该散热体具有一连续的管道及穿设于该管道上的散热鳍片,该泵的腔室、底座的槽道及散热体的管道连通构成一封闭连续的液体流道。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泵、底座及散热体组合为一体不需任何配管,从而使整个散热装置结构简化、易于制造及安装。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的一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中散热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的组装剖视图。图6是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是图6的组装剖视图。图8是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是图8的组装剖视图。图10是第三实施例中磁性转子的一立体示意图。图11是第三实施例中磁性转子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2是第三实施例中磁性转子的又一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组装剖视图。图15是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组装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的一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一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中散热体的立体示意图;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泵20,通过转动的磁性转子在泵20的腔室中加压,促使该散热装置中的冷却液流动循环、一吸热体21,为一可供冷却液通过的腔体,其底部的吸热面紧贴于发热组件(图未示)的发热面用以传递发热组件的热量、一散热器300,用以将来自吸热体21传入冷却液的热量通过由若干鳍片301穿设的散热管道304及其外的风扇(图未示)吹拂而散出、以及第一、第二储液槽302,303,用以储存该散热装置中的冷却液使其达到一定存量,并与散热管道304的两端接合,作为散热器300的各散热管道304的联通管,使分配至各散热管道304中的散热负荷均匀。本专利技术通过泵20与吸热体21合为一体的技术手段,以及容置该泵20与吸热体21于中空成形件所组成的底座10,和位于底座10上方且由散热器300及第一、第二储液槽302,303合为一体所组成的散热体30直接结合,使冷却液中的热量不需通过管路传递,达到同步强化冷却效能、提升可靠度、薄化泵20外形及精简系统结构的功效。为此,该底座10于泵20的进液口、出液口26,27分别设置一流道106,108,并分别延伸至两端的第一汇流槽102与第二汇流槽104,使泵20的进液口、出液口26,27与第一及第二汇流槽102,104连通并各以一内有沟槽的填补块110,112固定于二流道106,108中,使第一及第二汇流槽102,104成为冷却液进、出泵进液口、出液口26,27的汇聚槽,该第一及第二汇流槽102,104的上端分别具有一开口1020,1040,用以和第一储液槽302与第二储液槽303所对应的开口3020,3030相结合;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散热装置不具任何配管,故可成为一经由模组化设计的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图4是图1中泵与吸热体合为一体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的组装剖视图;通过泵20与吸热体21合为一体的技术手段,使泵20底部的腔室外壳21兼具吸热体21功能;具有上述特征的该泵20由一腔室外壳21、一磁性转子22、一环形隔离座23、一马达定子24及一顶盖25构成。腔室外壳21采用一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槽体制成,该开口朝上的腔室外壳21的底板214兼具泵腔室212的底部与吸热体21的吸热板214功能,使泵20的腔室212与吸热体21的腔室212合而为一;该底板214中心处设一轴承213,以便与其上方设置的磁性转子22的下部转轴228滑动密合。环形隔离座23设于磁性转子22(泵动件)与马达定子24(泵静件)之间,用以隔离泵20的湿侧与干侧,环形隔离座23由一位于中心且朝上的中空柱体230及其底部朝下的中心轴承238、一直立圆面231、一底部圆环面232及一上部圆环面233一体构成;安装时,先将磁性转子22的下部转轴228和底板214中心的轴承213滑动密合,再将该隔离座23的中心轴承238和设于磁性转子22的碟形叶轮220中心处的上部转轴226滑动密合,并在该上部圆环面233边缘与腔室外壳21内的槽体壁面施以防漏密封,以便在其间形成一容置磁性转子22转动且供流体通过的环形泵腔室212。磁性转子22设置于泵腔室212中,由一碟形叶轮220以及和其内径壁面紧密贴合的一磁环222接合而成,其中该碟形叶轮220为一开口朝上的圆槽形扁平结构,在其周缘设置若干板状凸翼224,在其底部圆面两侧的中心处所设的上部转轴226与下部转轴228分别和环形隔离座23的中心轴承238以及和底板214中心处所设轴承213滑动密合,并以磁环222的内径壁面套设于环形隔离座23的直立圆面231上,作为磁性转子22的辅助转轴,使磁性转子22的底部圆面与腔室外壳21的底板214贴合,确保该磁性转子22在腔室212中的转动平顺稳定;设于该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泵及至少一安装于底座的散热体,该底座上设置有槽道,该散热体具有一连续的管道及穿设于该管道上的散热鳍片,该泵的腔室、底座的槽道及散热体的管道连通构成一封闭连续的液体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泰健童兆年侯春树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