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455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7
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核心网设备或接入网设备确定出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超过第一预设门限,确定出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低于第二预设门限,且确定出的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与第一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相同,控制终端设备从负载较大的第一移动中继迁移至负载较小的第二移动中继,以实现移动中继之间的负载均衡。通过在移动中继之间实现负载均衡,可以缓解个别负载过大的移动中继的压力,将一部分压力转移到负载较小的移动中继,有利于提高移动中继的性能,有利于提高系统吞吐,且可以避免终端设备因移动中继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地发起小区重选,减小对终端设备的正常通信的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中继得以广泛应用。移动中继为具有移动性的无线接入网设备,集成了无线接入链路和无线回传链路,其中,无线接入链路为终端设备与移动中继之间的通信链路,无线回传链路为移动中继和部署在地面上没有移动性的无线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无线回传链路主要进行数据回传。由于移动中继不需要有线传输网络进行数据回传,对于室外等不易部署有线传输网络的场景下,移动中继有利于降低对有线传输网络的部署要求。例如,移动中继可以是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载中继(vehicle mounted relay,VMR)。移动中继的应用使得位于车辆内部或者车辆周围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连接移动中继来实现入网。
[0003]目前,随着连接至移动中继的终端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中继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在某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过大时,就需要将该移动中继上的终端设备迁移到另一个移动中继上,以实现移动中继的负载均衡。然而,如何实现移动中继的负载均衡,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以期实现移动中继的负载均衡。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核心网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在核心网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芯片系统等)执行,或者,还可以由能够实现全部或部分核心网设备功能的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0006]示例性地,该方法包括:确定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超过第一预设门限;确定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低于第二预设门限,且确定该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与该第一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相同;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该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用于将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移动中继,第一移动中继和第二移动中继处于移动的状态,且该第一移动中继用于在终端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0007]应理解,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可以是指移动中继移动经过的位置点的集合。移动轨迹相同具体可以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重合,或近似重合。所述近似重合例如可以是指该两个或更多个移动中继(如,第一移动中继和第二移动中继)的位置点在预设的距离范围内。
[0008]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核心网设备确定出负载过大的移动中继和负载较小的移动中继,并且,从负载较小的移动中继中确定出与负载过大的移动中继在同一时间段内移动轨迹相同的移动中继,作为目标移动中继。进而,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以用于将终端设备从负载过大的移动中继迁移至负载较小的目标移动中继,从而实
现移动中继之间的负载均衡。通过在移动中继之间实现负载均衡,可以缓解个别负载过大的移动中继的压力,将一部分压力转移到负载较小的移动中继,有利于提高移动中继的性能,降低了对有线传输网络的部署要求,特别是在室内等不易部署有线传输网络的区域,有利于提高系统吞吐。此外,考虑到移动中继的高移动性,核心网设备根据各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为第一移动中继确定目标移动中继。由于被选作目标移动中继的第二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在一段时间内(如上述第一时间段内)与第一移动中继相同,而且考虑到接入第一移动中继的终端设备通常具有与第一移动中继相同的移动轨迹(例如,第一移动中继和终端设备位于相同的车辆实体内部),因此,若将部分终端设备从第一移动中继迁移至第二移动中继,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的业务连接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受第二移动中继的移动性的影响,避免这部分终端设备因第二移动中继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地发起小区重选,从而可以避免因小区重选带来的信令开销和功耗的增加,减小对终端设备的正常通信的影响,有利于保障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时长,在该第一时长超时后,第一移动中继能够在终端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0010]通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时长,使得第一接入网设备以第一时长为依据,在第一时长超时前,均可将请求从第一移动中继接入的终端迁移至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长超时后,可将请求从第一移动中继接入的终端接入第一移动中继。从而有利于避免在第二移动中继与第一移动中继距离较远或移动轨迹不同的情况下,仍将终端设备重定向到第二移动中继可能带来的传输性能下降等问题。
[0011]可选地,该第一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段的时长。
[0012]由于第一移动中继和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的移动轨迹相同,若将第一时长控制在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范围内,可以有效避免在第二移动中继与第一移动中继距离较远或移动轨迹不同的情况下,仍将终端设备重定向到第二移动中继可能带来的传输性能下降等问题。
[00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移动中继的标识和来自终端设备的注册请求,该第一移动中继的标识用于指示该注册请求通过第一移动中继转发至第一接入网设备。
[0014]通过核心网设备接收到第一移动中继的标识和终端设备的注册请求消息后,再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进而实现移动中继的负载均衡,实现了核心网设备以终端设备为粒度来控制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移动中继的方式。
[0015]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移动中继用于在终端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
[0016]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该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同一接入网设备。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该第一接入网设备与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不同的接入网设备。
[0017]可选地,该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包括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该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与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对应。
[0018]无论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是否为同一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都可
以将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便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该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获取与之对应的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
[0019]可选地,该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包括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
[0020]无论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是否为同一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都可以将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以便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将该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通知终端设备。
[0021]进一步地,该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不同的接入网设备,以及,在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从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
[0022]即,核心网设备可以先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以获取与之对应的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再将获取到的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
[002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超过第一预设门限;确定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低于第二预设门限,且确定所述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一移动中继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相同;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用于将终端设备接入所述第二移动中继,所述第一移动中继和所述第二移动中继处于移动的状态,且所述第一移动中继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时长,在所述第一时长超时后,所述第一移动中继能够在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移动中继的标识和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一移动中继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注册请求消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中继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用于在终端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提供中继服务,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同一个接入网设备,或,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不同的接入网设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与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对应。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不同的接入网设备;以及在所述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标识;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超过第一预设门限;确定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低于第二预设门限,且确定所述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一移动中继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相同;确定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第一时刻请求从所述第一移动中继接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频点用于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第二移动中继。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和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和所述第二移动中继的移动轨迹。1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移动中继的负载超过第一预设门限;确定第二移动中继的负载低于第二预设门限,并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移动中继在第一时间段内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一移动中继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方园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