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能够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与再循环的吹扫气体均匀混合,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包括:吸气分歧管,包括稳压箱;吹扫气体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其中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稳压箱的壁面上,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与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相邻地设置,且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在所述壁面上较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凸出而形成有段差,所述稳压箱装设有节气阀体,且所述节气阀体与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以及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邻接地设置。设置。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确保让更多人使用能够永续且先进的能源,致力于开发提升燃料使用效率的方法。现有的内燃机结构中,吹扫气体通路(蒸发燃料再循环通路)与排气再循环通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方式设置。然而,为了使内部空间能更灵活地运用,需考虑将吹扫气体通路与排气再循环通路并列地设置。本技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与再循环的吹扫气体均匀混合为目的,进而期许达成能源使用的效率化。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1
‑
50640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能够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与再循环的吹扫气体均匀混合,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
[0007]本技术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包括:吸气分歧管,包括稳压箱;吹扫气体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其中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稳压箱的壁面上,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与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相邻地设置,且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在所述壁面上较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凸出而形成有段差,所述稳压箱装设有节气阀体,且所述节气阀体与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以及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邻接地设置。
[000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设置在对应于所述节气阀体的位置,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设置在对应于所述节气阀体外周的凸缘部的位置。
[000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吹扫气体通路、以及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分别与所述稳压箱的所述壁面一体地设置,且所述吹扫气体通路与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相向。
[0010]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中,由于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与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相邻地设置,吹扫气体与排气气体从喷出口喷出后能够立即均匀地混合。并且,通过将节气阀体设置在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接近的位置,能够利用较大的流量使得吹扫气体与排气气体充分搅拌,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据此,本技术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能够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与再循环的吹扫气体均匀混合,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
[0011]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0013]图2是图1沿着A
‑
A剖线的剖视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00: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
[0016]110:吸气分歧管;
[0017]112:稳压箱;
[0018]112a:壁面;
[0019]114:节气阀体;
[0020]114a:凸缘部;
[0021]120:吹扫气体通路;
[0022]122: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
[0023]130:排气再循环通路;
[0024]132: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
[0025]I:导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图1沿着A
‑
A剖线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100例如是配置于车辆的内燃机(未图示)中,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制,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需要用到吸气通路结构的装置中。以下将搭配图1与图2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100。
[0027]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100包括吸气分歧管110、吹扫气体通路120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130。吸气分歧管110,连接有多个循环系统,如蒸发燃料再循环系统以及排气再循环系统(未图示)等,且包括稳压箱112。吹扫气体通路120连通于吸气分歧管110,且具有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其中,吹扫气体通路120例如是蒸发燃料再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树脂制的导入部I与吸气分歧管110一体地形成,能够更容易地组装且降低加工精度的要求,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制。如图2所示,排气再循环通路130连通于吸气分歧管110,且具有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设置于稳压箱112的壁面112a上。并且,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与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相邻地设置。特别是,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在壁面112a上较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凸出而形成有段差。另外,稳压箱112装设有节气阀体114,且节气阀体114与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以及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邻接地设置。
[0028]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100中,由于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与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相邻地设置,吹扫气体与排气气体从喷出口喷出后能够立即均匀地混合。并且,通过将节气阀体114设置在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接近的位置,能够利用较大的流量使得吹扫气体与排气气体充分搅拌,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据此,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100能够使再循环的排气气体与再循环的吹扫气体均匀混合,进而使引擎转动稳定。
[0029]请继续参考图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设置在对应于
节气阀体114的位置;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设置在对应于节气阀体114外周的凸缘部114a的位置。由于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的喷出量较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的喷出量大,因此将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132设置于较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122凸出、且靠近于节气阀体114的位置,有利于促进气体的均匀混合,进而抑制混合不均的情况产生。
[003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吹扫气体通路120、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130分别与稳压箱112的壁面112a一体地设置。例如,吹扫气体通路120以及、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130形成于稳压箱112的上侧,且吹扫气体通路120与排气再循环通路130相向。也就是说,在图2的视角下,吹扫气体通路120与排气再循环通路130大致上呈一直线。如此的设置方式,能够提高通路(吹扫气体通路120、排气再循环通路130)以及稳压箱112(吸气分歧管110)的刚性,进而抑制因吸气的震动而产生的噪音。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吹扫气体通路120、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130也可以不与稳压箱112一体成形地设置,只要能适当地提高刚性即可。
[003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中,由于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与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相邻地设置,吹扫气体与排气气体从喷出口喷出后能够立即均匀地混合。并且,通过将节气阀体设置在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接近的位置,能够利用较大的流量使得吹扫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吸气通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气分歧管,包括稳压箱;吹扫气体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通路,连通于所述吸气分歧管,且具有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其中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设置于所述稳压箱的壁面上,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与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相邻地设置,且所述排气再循环通路喷出口在所述壁面上较所述吹扫气体通路喷出口凸出而形成有段差,所述稳压箱装设有节气阀体,且所述节气阀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板垣圭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